第149章忌惮

西葫芦炒鸡 著    2747 字     发布

究竟发生了什么?

  《资治通鉴》是这么记载的:

  当初皇帝杨广要搞那场盛大的杂技表演时,高颎曾经劝阻,但杨广没有听,于是高颎私下里对人说道:“北周宇文赟因喜爱玩乐和演戏而亡国,前车之覆、为时不远,怎么可以再这样呢?”后来,又对人说:“最近朝中纲纪非常紊乱。”

  而贺若弼也屡次对人说起“宴会太奢华”之类的话。

  等到讨论修筑长城之事时,高颎和贺若弼暗地里认为:不应该修筑长城。

  结果,这些事情全部被人告发。于是,杨广立即将这两个背后捅刀子的家伙关进了监狱。经进一步查证发现,国务院总理苏威也参与其中。

  

  紧接着,皇帝杨广下了一个让人极为不解的、可怕的诏令:杀高颎和贺若弼,免苏威左仆射之职!

  就这样,一代名将贺若弼、一代猛人高颎,惨遭杀害。

  

  一切的一切发生的太快了,快的简直让人喘不过气来!

  杨广为什么会痛下杀手?仅仅是因为高颎和贺若弼诽谤朝政吗?答案绝对是否定的。杨广就是再昏、再暴力,也不会傻到因为几句话就杀有功之臣的地步!没错,这里边有更为深层次的原因、一个长久以来积累起来的原因。

  一切,还要从那个大美女张丽华开始说起。

  

  如果你记性够好,应该还记得在平陈之役中,时为总指挥的杨广曾经求过总监军高颎一件事、一件看起来无足轻重的小事:请高公留下张丽华。但是高颎却用一种近乎残忍的方式回复了他:斩杀了这个绝代佳人!

  当杨广听到这个消息后,说了这么一句话:“我一定有办法回报高公!”

  这,便是仇恨的起源。有些人是会记一辈子仇的、有些人是会睚眦必报的,杨广就属于这类人;因为他们心中信奉一种人生哲学:有仇不报非君子。当然,杨广绝对不是要为张丽华报仇,他跟这个大美女没有丝毫关联,他是要为他自己报仇。

  

  平心而论,对于杨广来说,他只是想要得到一个亡国之女而已、是一个小的不能再小的要求,可以说一点都不过分。可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要求,却被高颎这个当权派断然拒绝了,这对于杨广那自负的心理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这是看不起、是不尊重、更是羞辱。老子好歹也是大隋的二皇子、此次远征军的总指挥,你为什么一点面子都不给?就凭你是老爹眼前的红人吗?好,风水轮流转,将来会有你好看的!

  不过,杨广还是非常清楚自己的实力的,所以他只能选择暂时忍耐、只能选择像一个狗一样的活着。但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他内心的仇恨愈燃愈烈!

  但高颎也似乎完全忽略了这个二皇子的心理落差,装的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倘若此时咱们的猛人能够与杨广彻谈一次、道个歉,估计这段仇恨也就会烟消云散了。我相信,杨广也一定有过这样的期盼;只不过,他一直没有等到这样的好结局。

  

  后来,高颎成为杨勇的坚定拥护者,而杨广则成为太子之位的强有力竞争者。这种关系使二人之间的对立更为直接、也更为表面化。在杨广看来,这个家伙就是自己道路上的绊脚石、而且是一个非常难缠的绊脚石;所以,他内心的仇恨也更为剧烈。而这种仇恨已经不是当初的那种仇恨了,因为此时的杨广已经产生了杀高颎的念头!

  

  杨广登基后,为了巩固皇位、收买人心、笼络势力,他迫不得已重新启用了高颎。但很明显,这位皇帝从来没有打算真的重用这个曾经的仇人;这一点,从高颎的职位上就能看出来。我个人认为,只要高颎能老老实实的、夹着尾巴做人,杨广应该不会拿他怎么样,毕竟他也是大隋的超级功臣。但是,高颎却犯了一个错误、一个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错误:背后数落皇帝。

  这下子,杨广愤怒了、真的愤怒了:这不是给你脸不要脸吗?老子做晋王的时候,你看不起我、忽略我;老子做了皇帝,你还是看不起我,甚至还在背后说风凉话!我看你是真的不想活了。既然如此,我杨广就送你上西天,省得你在人世间活的这么不愉快!

  

  这,才是杨广杀高颎的真正原因。

  在内心深处,杨广对高颎有着20多年的仇恨,这是一种为了维护自尊而萌生的仇恨,最终也因为维护自尊而骤然爆发了出来!从这一点上来说,高颎之死是必然的,他不死才真是邪门了。事实上,咱们的猛人能够保全自己的唯一方式就是隐居山林、不问世事;本来,他已经做到了,却被命运再次推向了前台。

  当历史的舞台不再需要你的时候,就识趣的退出,从此永远不要再回来;否则,等待你的只会是最后的灭亡。高颎,给了我们一个血的教训!

  

  贺若弼之死就比较简单了,只能说他太点背了,跟谁不好,偏偏跟高颎瞎嘀咕,算是做了老朋友的陪葬吧!也好,黄泉路上有个伴,大家就不用觉得太寂寞了。只是,贺老兄呀,你到九泉之下见到你的父亲,该怎么向他老人家交代呢?

  “我以舌死,你不可不思。”这是贺老爹的临终遗言。但恶搞的是,贺若弼最终也未能逃开贺家的魔咒:以舌死。一个人的本性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咱们的平陈名将就是如此,他虽然一度很谨慎小心,但终究还是暴露出了“长舌男”的本性!想来,杨坚能忍这个家伙这么长时间,也算是很给他面子了;否则,他早就去见阎王了。

  还是那句话:该说的则说,不该说的千万别说。在官场混的人,这是必须要牢记的一点。

  

  这一年,高颎66岁,贺若弼63岁。死在这样一个年龄段,倒也并不亏。

  

  最后,让咱们一起来看看后世之人对高颎的评价,算是一个小小的怀念吧,因为这个猛人将再也不会在我们的文章中出现了:

  “当朝执政将二十年,朝野推服,物无异议;治致升平,颎之力也;论者以为真宰相。及其被诛,天下莫不伤惜,至今称冤不已;所有奇策密谋及损益时政,颎皆削稿,世无知者。”

  “历观制作之旨,固非易遇其人。周之兴也得太公,齐之霸也得管仲,魏之富也得李悝,秦之强也得商鞅,后周有苏绰,隋氏有高颎,此六贤者,上以成王业、兴霸图,次以富国强兵,立事可法。”

发泄完心中憋闷已久的愤恨,杨广舒坦了,但却导致了一个非常严重的后果:冷了正直之士的心。高颎是谁?高颎是大隋开国的最大功臣,曾经执掌朝政20年、曾经一手提拔培养了无数人才;毫不夸张的说,朝廷之中有一半以上的大臣都跟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杀了他,就等于同时封了无数大臣的口、就等于失去了一半以上大臣的支持。连这样一位盖世功臣都能无缘无故被杀,还有谁敢出来说真话?还有谁能一心一意为国尽忠?

  这些,自负兼自傲的杨广是永远都无法体会到的;他只知道,高颎就是该死,没了他,朝廷照样稳定运转、照样欣欣向荣!

  

  好了,高颎死了、苏威被免职了,修筑长城之事也该进行了。于是乎,咱们的大隋皇帝征调了100万民夫开始了这项不算浩大的工程。史载,总共只用了不到20天就全部完工!不用说,一定又累死了无数的人。

  接下来,咱们再次回到开始时的问题,杨广为什么要执意修筑长城?史书之中没有给出答案,只能靠我们自己来推测了。

  我个人认为,杨广是基于如下考虑:当时的突厥虽然已经臣服,但却并不能保证它会永远老老实实;唯一能做的,只能是提前做好必要的防范,从而从心理上震慑住这个马上民族;很明显,修筑长城就可以达到这一效果。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假如有一个坚固的堡垒横亘在两国之间,进可攻、退可守,敌国是不是会有所忌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