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决战

西葫芦炒鸡 著    2714 字     发布

    

  安庆绪等了半天,终于等到郭子仪前来调戏。于是大怒,杀将起来,郭子仪大败,安庆绪大喜,追之,中了埋伏,大呼不好,以为是侧翼会有排槊兵冲刺,于是扭身对着矮墙瞧,却发现是三千强弩,箭如雨下,贼大惊失色,扭头就跑。

  刚跑,弓箭手便不再射,反倒是郭子仪领军杀了回来,只管杀,不管埋。

  

  这次小战役效果十分可喜,安庆绪的弟弟安庆和被杀,卫州不保,安庆绪逃跑。郭子仪领军追到邺城,许叔冀、董秦、王思礼及河东兵马使薛兼训全部到齐,与郭子仪合军,杀向安庆绪。

  安庆绪又败,斩首三万级,俘虏千余人。

  安庆绪哭了,于是跑到城里头结营自固,郭子仪等大军进围,顷刻,李光弼大军也赶来了。

  

  安庆绪又哭了,遣薛嵩求救于史思明,不惜一切代价求史思明办件人事。安庆绪知道史思明想干什么,他那是想当皇帝,史思明听使者这么说,非常高兴,欣然应邀,发范阳十三万大军营救邺城,安庆绪着实感动了一把,然后眼巴巴等着史思明的到来,等了许久,史思明所说的十三万没有出现。

  史思明怕为了救安庆绪自己受损,按兵不动,但皇帝他还是很想当的。于是派李归仁领着一万人到滏阳(河北磁县),遥遥摇旗呐喊,为安庆绪加油。

  

  史思明的魏州也被崔光远拔掉了,魏州刚下,朝廷便安插前兵部侍郎萧华(身在魏州的卧底)为魏州防御使。史思明兵分三路,一路出邢城、洛(河北南部,邢台附近),一路出冀、贝(河北中南,衡水附近),一路自洹水去魏州(河北魏县附近)。史思明等待崔光远的阻击。

  崔光远的确来了,他派将军李处崟来和史思明厮杀,却不料李处崟连战连败,只能逃回城池。

  崔光远很恼火,史思明很高兴,他扬言刺激崔光远:“处崟带我来的,你怎么不出来啊?”崔光远大怒,一气之下竟然腰斩了李处崟。要知道,李处崟是一名骁将,大家都信他,崔光远把他给杀死,大家也都没了打仗的心。史思明又这么厉害,不久便攻克了魏州,崔光远同志脱身逃到汴州,留下魏州不管了。

  

  于是,魏州遭遇屠城,死了三万人。

  史思明很高兴,乾元二年正月初一,他在魏州城北垒了一座高台,自称大圣燕王,做起了他的春秋大梦。史思明一心一意呆在魏州,兵马也没了动静,这不禁让人想起安禄山当年入驻长安的景象,是不是这个史思明,也只是苟且偷安呢?

  李光弼认为不是,史思明狡诈多端,他在魏州按兵不动,这是想让唐军懈怠,以达到突袭之效果。

  

  鱼朝恩却很不相信李光弼的话,他怎么认为的不重要,重要的是,不管是哪位将领的话,他都不爱听。李亨很喜欢鱼朝恩这个太监,还有李辅国,也深受李亨重用,原因是张皇后很喜欢他。李辅国没别的本事,就是会巴结张皇后,张皇后想给自己上尊号,李辅国同学联络百官,上朝的时候饱含深情地要求给皇后加尊号曰“辅圣”。

  李亨还是很持重的,他请教了中书舍人李揆:“皇后加尊号,可否?”

  李揆说:“自古皇后无尊号,有尊号的就只有韦后一个人,陛下想学她?”

  李亨惊呼:“这帮笨蛋,差点误了我大事!(庸人几误我)”

  这夜,月食,李亨胆战心惊地和媳妇商量了一下,终于不再提给她上尊号的事了。但张皇后和李辅国对此非常不满,屡屡纵横禁中,干预朝政,今日求这,明日求那,李亨深受其害,痛苦万分。

  李亨很生气,但想想媳妇为自己做的一切,也就忍气吞声了。

  

  张皇后和太监,她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一样一样的,受宠的目的是自己,而不是其他人,甚至连李亨的下场他们也不管。在鱼朝恩的策动下,九军没有继续围攻魏州,而是挥师杀到了邺城。安庆绪的日子很不好过,被围攻了几个月后,弹尽粮绝,城内一条老鼠就值四千文。

  城内战马更没吃的,只能把土墙淘成泥水喂马(土墙心里头有秸秆和木叶杂碎),所有人都以为邺城不日便可拿下,却不料,唐军方面却出现了重大问题。九军本就没有元帅,谁都不听谁的,进退没有统一管理,而邺城里头的人想要投降,也遭遇到了深水的打击。城外被唐军挖了三道大沟,引来漳水灌满。

  

  可以说,此种饿死城中人的打法十分管用,因为想投降的都没办法出来。九军更离谱,上下不统,分崩离析。在这个节骨眼上,眼看就要让邺城挂白旗,史思明引兵来了。他让诸将各自领着数万兵马,在距离邺城五十里的地方结营。但是,史思明大军也没那么好过,因为大家都没吃的。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打仗就不能种地。

  

  好在,唐军的食物还是很充足的,江淮地区还算安稳,粮食都从那里运来。睢阳陷落的效果终于显现出来了,史思明先生就发明了一个办法,因为中途没有阻隔,所以,他让自己人穿上唐兵的衣服,跑到江淮地区“接收”粮食(当时运粮匆忙,舟车相继,连绵不断,而且唐九军上下不统一,没有元帅,谁也不知道对方是谁,只要有一股穿着唐兵衣裳的人要,运粮人就给)。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史思明为了恶心运粮人,还让他们跑去“督察”运送,但凡有一点不满,便杀人砍头,吓得运粮者四下逃窜。更恶心的是,史思明还让人去舟车多的地方放火,放完火就跑,官军来抓,他们就四下逃窜,等过半天再聚在一起,反正都不认识,官军也没办法。史思明的做法,大大打击了九军的粮备,诸军几日不曾见饭,人人思溃。

  

  史思明吃饱喝足,领着大军凑近了,准备与官军决一死战。

  

  【决战】

  

  三月,唐军六十万大军陈于安阳河北,史思明亲自率领精兵五万人游荡。

  史思明忽然发动了袭击,李光弼、王思礼、许叔冀、鲁炅先与之交战,双方死伤各半。此时,郭子仪却神不知、鬼不觉地出现在了史思明的后侧。如果事态正常发展下去,安史之乱就此结束。

  可惜,老天爷却不失时机地刮起了大风,据史料记载,这场大风“吹沙拔木,天地昼晦,咫尺不相辨”,郭子仪大军大惊,当然,史思明的军队也吃了一惊,两军军士被风吹得到处都是,能跑的都丢盔卸甲地往来的方向跑去,官军往南溃逃,贼军往北溃逃。谁也没失败,老天爷胜利了。

  

  但老天是偏心的,这种情况下,丢盔卸甲、抛弃辎重,对贼军更有利,因为唐军是倾巢出动。一万匹战马,回去一清点,就还剩下三千匹(其余都被吹跑了),甲仗十万件,几乎一件不剩。

  郭子仪整顿队伍,辎重是没办法再找回来了,于是退居东京,断了桥梁。

  唐朝六十万大军连敌人的一根毛都没打败,就被老天爷打败了。史思明要反扑了,东京士民觉得很恐怖,逃窜到山谷躲避灾难。东京留守崔圆、河南尹苏震等官吏南奔襄、邓(湖北),诸节度各自溃归本镇。队伍几乎都溃散了,只有李光弼、王思礼二人,整顿军队,全军而归。

郭子仪领军来到了河阳,有人提议,不如就在河阳镇守。这是个靠谱的建议,郭子仪知道,蒲、陕附近,如今饥荒,河阳还算富庶,贼军来了,这数万兵马也能抵挡得住。郭子仪让都游弈使韩游瑰先领着五百骑兵到城内,后军五千兵部相继而来。刚一入城,贼将周挚便领着兵马来争河阳地了。

  因不得其门而入,贼军僵持几日,便挥师赶了回去。

  九军将领也都安静了下来,上表请罪,李亨全部赦免,只象征性地削了崔圆的阶封,贬苏震为济王府长史,削银青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