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2章决议

西葫芦炒鸡 著    2645 字     发布

此项决议一不劳役百姓,二不关百官事务,僧尼要捐就捐,不捐也得捐,whocares?狄仁杰care,他上疏说道:

  “现在的伽蓝(寺院),都比宫殿规模大了。造出来的东西不能让鬼享受,反倒是把人累得够呛。东西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都是从百姓嘴里抠出来的,想要造这么个东西,是不是该问问百姓答应不答应?最近臣注意到,由于佛法兴盛,很多寺院都已经失去了原来的本色,多数人假托研习佛法贻害众生。穷乡僻壤有经坊,市中心(阛阓)有僧舍,里头的人不专心,跑出来骗吃骗喝。

  “梁武帝也造过伽蓝,用心良苦,到最后不也国破家亡了么?您虽然要的是僧人的钱,可您有没有想过,僧人的钱又是从哪里来的?近来水旱较重,边境不宁,造像一事,既费官财,又费人力,一旦有急,如何救之!佛祖慈悲为怀,想必也不愿意看见陛下窘迫的样子,也不愿看见百姓受苦。”

  武则天点头道:“国老教朕为善,朕怎么能违背呢?”于是罢除徭役。

狄仁杰之死

  

  狄仁杰已经七十岁了,早就过了退休年龄,勉强支撑到现在。但每次乞骸骨,武则天都不许,不是因为朝廷无人,而是因为她离不开国老,真的离不开。外出的时候,重要官员随从,狄仁杰必须要在武则天身边,因为她看不见他就感觉没有主心骨,像少了一样很重要的东西一样。

  有一回在路上,风忽然刮了起来,把狄仁杰的头巾吹掉,他的马因此受惊,嘶鸣着往前猛窜。这一幕让所有人大吃一惊,武则天是这里头最惊慌的一个,立刻令太子下马,跑过去牵住缰绳,控制住这匹烈马。牵马执鞭是仆人给主子干的事,狄仁杰不是主子,李显也不是仆人。

  久视元年的闰七月辛丑,也就是公元700年8月15日,狄仁杰薨。

  太突然了,也太早了。

  谁说不是呢?

  几天前,见狄仁杰有些疲惫,武则天专门让他好好休息,还把其他宰相叫来,告诫说以后如不是军国大事,一律不许劳烦他老人家。可就是这样,狄仁杰还是那么早就走了。第二天早会的时候,武则天第一次当着众人的面儿哭了起来,她已经七十七岁了,从登上皇位以后,她的字典里就没有“哭”这个字。

  几十年前,狄仁杰曾登高望远,回家,对他来说已经成为奢望。和女皇一样,他的字典里,根本就没有“后悔”二字。人总该为自己做点儿什么,可在这纷繁世界里,所有的梦想和奋斗,是不是都那么值得呢?每个人都在改变世界,改变自己,其实也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世界总会因我而变。

  不是吗?

  狄仁杰,岁断滞狱万七千人,刚正严明,纠劾百官,却能受到各路豪杰的尊重,从一个只能断案的判官,变成了流芳万世的大唐宰相。历史因此改变,天下因此而变,每当有人说你改变不了世界,但你可以改变自己时,他都会摇摇头告诉我们,你可以改变世界,但要先改变自己。

  不是吗?

  武则天望了望朝堂百官,空空荡荡的。她用手捂住额头,哭道:“朝堂空了……”从那天开始,朝廷每有大事不能决议,武则天的眼眶都会湿润,边难过边感叹:“老天,为何那么早就夺走我的国老!”(天夺吾国老何太早邪!)言罢,便抬不起头来。狄仁杰死后,追赠文昌右相,谥号“文惠”,武则天罢朝三日,哀恸欲绝。

  有人说,中历史上只有两位宰相能得到敌我双方的一致认可。一位是周来,另一位就是狄仁杰。

  总结狄仁杰的一生,可以用“完美”二字。可有不少人不同意,理由便是他教子无方。本着不隐人之恶的态度,我准备说一说狄仁杰的三个儿子。

  长子狄光远,州司马,曾协助父亲从来俊臣的酷刑下逃脱。

  次子狄光嗣,圣历初年(公元698年)为司府丞。武则天曾一再要求狄仁杰推荐尚书郎人选,狄仁杰就推荐狄光嗣。人问,你举荐你亲儿子,就不怕别人说闲话?狄仁杰有句名言,道是“举贤不避亲”,对那人说,他称职。后来狄光嗣官拜地官员外郎,就是以称职闻名于世的。武则天曾感叹道:“国老举贤不避亲,可朕只看到他举荐得当了!”

  三子狄景晖,魏州司功参军,官职为狄仁杰三子之中最小的,这是因为狄仁杰不想让他当官,但老爸的确强大,武则天非要给他安排官职。狄景晖是魏州人民最恶心的人,当参军以后天天就知道贪暴为虐,鱼肉百姓。为了纪念狄仁杰曾在魏州的功绩,魏州百姓为狄仁杰立了生祠;为了纪念狄仁杰在魏州的事迹,武则天决定让狄景晖到魏州任职。于是,魏州百姓受不了狄景晖,一怒之下,便把怒火撒到了狄仁杰头上,毁掉生祠,再不供奉。

  由此,狄景晖便成了狄仁杰教子不严的把柄。

  我认为狄仁杰实在冤枉,他不是教子不严,而是根本就没机会教育孩子。到了狄景晖出身的时间大概在狄仁杰断狱前后,此后,狄仁杰的工作一天比一天忙碌,他升官后,家中女眷把所有的宠爱都给了狄光嗣。

  狄仁杰家训严格,一百多年后,曾孙狄兼谟证明了这一点。史书记载,狄兼谟进士及第,辟襄阳使府,刚正有祖风。令狐楚执政,荐授左拾遗,数上书言事。历刑部郎中、蕲邓郑三州刺史。岁旱饥,发粟赈济,民人不流徙。改苏州,以治最,擢给事中。历兵部侍郎、河东节度使。还为尚书左丞。武宗子岘封益王,命兼谟为傅。俄领天平节度使,辞疾,以秘书监归洛阳,迁东都留守。

  岂能尽善尽美,但求无愧于心。

  【突厥、吐蕃】

  这一年的初冬十月,突厥似乎听到了武周王朝撕心裂肺的哭声,为了防止突厥偷袭,武则天令魏元忠为萧关道大总管,把守住突厥进攻的必经之路。萧关,今日宁夏固原附近,占据此地,则挡住了北域进攻中原的要门。

  突厥人不矫情,默啜大概知道魏元忠这人不太好对付,于是不犯傻,直接一路往西狂奔千里,跑到陇右(甘肃)掳了一万多匹官家饲养的战马狂逃而去。默啜最近盘算得很仔细,想要从山西攻入中原似乎不太可能,自己消耗实力也着实太傻,便跟吐蕃签合同,吐蕃借论钦陵的事情跟唐朝翻脸,也就答应了默啜。

  凉州(甘肃中部武威)向南二百多里,就能看见吐蕃的战马,往北二百里,便可以见到默啜在练兵。孤城,实实在在的孤城!如果突厥、吐蕃一起闹起来,杀到城下,凉州不保,陇右也会跟着遭殃。根据想什么来什么的原则,突厥和吐蕃的军队屡屡进犯,有时候是浩浩荡荡乌鸦一片地卷着尘土从城门外跑过去,也不攻城,耀武扬威似的从你眼皮子底下过去。但更多时候,他们杀到城门下头,对着城内一阵摇旗呐喊,高兴了还往城里头扔西红柿(这一句是说着玩儿的)。

  百姓知道突厥和吐蕃灭人的方法,整天担惊受怕,就怕哪一天他们不玩儿了,杀将进来,掳走妻女,杀死男丁。

  武则天发飙,以主客郎中郭元振为凉州都督、陇右诸军大使。

  郭元振这人太可爱了,他是656年出生的,年少时太聪明太才智,让大家认为他不是人,一番考察后,郭元振认为应该参加科举考试。结果比较显而易见,由此,他当上了通泉县尉,这年他才十八岁。忘了说一点,此人不是什么善茬,十几岁就行走江湖,练就一身武艺,跟无数人干过仗,也挨了不少揍,但一般都是别人吃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