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2章血案

西葫芦炒鸡 著    2568 字     发布

  此时,已经到了原本约定封禅嵩山的正月了,皇帝新即位,改元,大赦天下,立太子妃韦氏为皇后,擢时任普州参军的韦玄贞(韦氏她爹)为豫州刺史。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三次变动,头两次是太后的旨意,最后一项,也是最无关紧要的一项,给皇后老爸升官儿,是人家李显自己办的。韦玄贞升官儿无关紧要,太后这点儿面子是要给新皇帝的。李显感觉自己的权力很大,给人升官儿人家磕头谢恩感恩戴德,这让他很有成就感。

  他总算明白了,权力,让人如痴如狂的权力!

  李显明显没有他老爸新即位时候的谨慎,开场就要力争办一件大事:给自己喜欢的人封官儿,封大大的官儿!

  他首先感谢的不是自己的老妈,而是自己的乳娘。当然,给乳娘升官儿怕是不靠谱,于是,李显自以为很靠谱地将大字不识一个的好朋友(乳娘的儿,李显的玩伴)升为五品大员。李显的这一举动,让身为中书令的裴炎很是着急,上谏固争,死活要让李显摆正自己思想。裴炎认为,作为一位读过书的人,李显怎么样也得有点儿出息,学习爷爷爸爸好榜样,虚心一下。

  可李显不仅不点头,见一个小小中书令(相比于皇帝)竟敢如此放肆,大怒,冲裴炎暴怒道:“我(不称朕不代表他低调)把天下都给韦玄贞(直呼他老丈人的名讳)你也管不着!还他妈拿一个侍中说事儿!(我以天下与韦玄贞,何不可!而惜侍中邪!)”裴炎彻底服气了,他又气又怕,干脆找到太后,把事情原原本本说了一遍。

  此处省略一万字……

  几天后,天气晴朗,惠风和畅,宇宙很大,李显很爽。他正在宫中闲坐,当上皇帝以后,基本没干过正事儿,所以闲得有点儿蛋疼。我估计他可能正在蹲着数蚂蚁,或者看公鸡打架,总之,当他抬头看见黑压压一片人站到他面前的时候,他的头一次皇帝之旅就此打住。

  【后记】

  李显同学前后当了五十四天皇帝,以绝对优势战胜袁世凯同学。他是历史上最牛X的皇帝。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自己是皇帝,父亲是皇帝,弟弟是皇帝,儿子是皇帝,侄子是皇帝,更要命的是他妈也是皇帝,于是历史给了他一个很光耀的名字:六位帝皇丸。

  临朝称制

  

  李显痴呆地望着眼前的几百名汉子,钢筋铁骨,玄甲陌刀,领头者的名字如雷贯耳,他叫程务挺,是大将程名振的虎子。旁边和军士在一起的,是中书令裴炎和中书侍郎刘祎之。李显不知道的是,几个小时前,太后就把百官召集起来,在乾元殿召开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说坏话会议。

  会议本着讨厌李显、指责李显、揭发李显的基本原则,深入贯彻把李显搞下去的科学发展观,也是太后发展观。

  讨论到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应该把李显这个不中用而且恶心人的家伙废了,改立豫王李旦为皇帝,如此功德无量。

  太后曰:善哉。

  于是,就出现了本章第一段所描述的画面。羽林将军程名振和身边的张虔勖,外加身后军士,让李显彻底明白,他这个皇帝,连傀儡都不如,基本没有利用价值。在宣布太后令之后,唐中宗李显直接成了庐陵王,被人搀了下去(估计这家伙腿软)。

  结束了,一切都那么不可思议。

  李显不明白,想要废我,总得有个理由吧!

  太后出现在了他的面前,他不甘心,于是问:“我(这回用对了)哪里有罪?(我何罪?)”太后冷笑,声色俱厉地说道:“你要把天下送给韦玄贞,哪里没罪!?”乃将李显幽禁在别所,将李旦扶持上位,是为唐睿宗。

  李旦,也叫李轮,他这辈子改过N次名字,当你看到他改叫李轮的时候,就是他倒霉的时候,当你看到他叫李旦的时候,那就是他转运的时候。李旦精通文学,尤其爱好训诂学,放到现在,能在古典汉语方面颇有成绩。训诂学上讲,睿,通锐,有敏捷、智慧的意思,这说明李旦很聪明。

  李旦的确很聪明,他的人生哲学只有一个字——“让”。

  所以,李旦即位后,头一件事儿就是给他老妈写了篇文章,声称自己能力不足,让天后拿主意。当然,事实情况有点儿让人憋屈,有人说是太后勒令李旦在别殿(偏殿)坐镇,国家大事不得干预。试想,一个皇帝,坐在偏房,还不能管事儿,憋屈不憋屈?

  憋屈!

  真憋屈……可李旦感觉不憋屈,他忍,他让,他不多生欲望,更不多管闲事儿。

  【一场酒席引发的血案】

  洛阳酒肆之中,人头攒动,生意红火。

  一酒楼中,有十余条大汉畅快豪饮,声若洪钟。看官有所不知,这十几人,乃是当今大唐飞骑部的精锐,今日休假,到坊曲坐坐。

  众人酒至酣处,便有些口无遮拦,什么街上碰见个骑马的美女,袖口裂了个口子,让人看了心欢喜;什么打仗的人伙夫军最吃亏,背黑锅,看别人打炮云云。一人云,跟他们比,飞骑的工资的确挺高。一人云,高个蛋啊,人家跟着新皇帝的都涨工资了!那人回道:早知道连点儿打赏提拔都没有,还不如起军劫回庐陵王呢!(向知别无勋赏,不若奉庐陵。)

  众人唏嘘,继而转移话题。

  又一人悻悻,突然站起来对众人说,你们继续喝,吃好喝好,我去解个手。

  众人没在意,继续下一话题。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飞骑们顿觉眼前一片混乱,感觉有当头棒喝,还没明白咋回事儿呢,就被一群羽林军人抓到了大牢。后来事情才明了,那个中途退席的家伙颠颠儿跑到了北门,把他们的反动言行禀报给了北门学士。经过探讨,学士们认为,说反话的家伙应该处以极刑,斩;没说反话但没揭发的,处以绞刑;告密者有功,官升五品。

  这件事情可不可以这样理解:说反话的是死,不说反话的也是死,唯有揭发别人,才能不死,非但不死,还能升官发财。

  太后用自己的行动暗示曰:可以简单地这么理解!

  一个告密的朝代由此来临,造就无数冤狱。如果说武则天和李世民都很伟大,那么,制造冤狱便是她的一大污点。在洛阳,就在洛阳,太后的天下。守在长安的刘仁轨大概不会知道此事,等他知道以后,感觉已经晚了。刘仁轨奋斗了一辈子,从一介布衣奋斗成了王侯将相。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答曰:有种。

  太后给刘仁轨写了一封信,内容为:汉朝把关中的事务都交给了萧何,今日,我托事情给您,是和汉朝一样的。

  刘仁轨回信道:我不想干了。

  为什么?

  刘仁轨解释说,我已经很老了(684年,84岁)。回信的最大一部分内容,主要讲的是吕后坏事儿的故事,想要劝太后省省劲儿。我认为,刘仁轨对太后的奉劝是发自内心的,他不想看着大唐走入汉朝的旧地。太后收到回信,读罢,先是感动了一把,然后又忙不迭地让武承嗣(注意这个人)带着玺书,跑到长安去慰问他老人家。

  【太后给西京留守刘仁轨老先生的第二封信】

  武承嗣风尘仆仆来到了长安,把信交给了刘仁轨。

  信上加盖玉玺,这是国书,国家大事。

  信的翻译版如下:

  先生好,先生辛苦!

  当今皇帝(李旦)少言寡语(不见得),渺身(谦辞)就勉为其难地先替他干一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