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斗气

西葫芦炒鸡 著    2614 字     发布

李显的帅是阿三的帅,此时,他正对着老爹李治的圣旨蛋疼,他早就不是什么周王,而是洮州道行军元帅。

  大家都知道了,李治让他带头打吐蕃。

  为了防止李显被打得满地找牙,李治给他安排了刘审礼等十二位有才能的总管跟随。尽管如此,李显还是差点儿就尿了裤子,回信道,爸,咱能换个工作不?李治当然生气,安慰李显道,显显,要坚强,你看爸爸,多坚强!没事儿的,你弟弟李轮是凉州道行军元帅,有左卫大将军契苾何力鼎力支持,契苾何力何其威风,你害怕什么?

  此时,时任并州大都督的相王李轮登场了。李轮小伙儿长得也不错,酷爱书法和文艺,尤其热爱国文学里头的训诂学,是个秀才(博学之才)。李轮有契苾何力等人助阵,便有一股熊熊烈火在胸中燃烧,燃烧,再燃烧。燃烧到最后,烈火熄灭,他扭头问左右:李显去不去?

  答曰:不去。

  哦……哥哥不去,我也不好意思去。

  俩人都不去。(二王皆不行)

  此事搁浅,无人阻挡的吐蕃愈发不知收敛,八月,大肆抢掠叠州(白龙江上游地区,重山叠嶂)。吐蕃犯边也就犯边,一般不越过警戒线,朝廷是不会太上心的,毕竟打起仗来是几十万人的事情。一年过去了,吐蕃还是游离在不疼不痒的地带,看起来,它没钱了就抢点儿东西,养精蓄锐,就等某天大举进犯。

  李治认为不能等了,李显(或者说是李哲)不去,李轮也不去,其他皇子就别提了,那么,谁去?

  李治想到了一个人,刘仁轨,时任左仆射的刘仁轨,文武全才刘仁轨。洮河到底还是需要人镇守,刘仁轨再合适不过。说是镇守,其实那是大举反攻,刘仁轨都去了,不是反攻是什么?只不过文臣大概并不知道镇守和反攻阴阳并存,抛头颅洒热血的刘仁轨到了洮河,每次奏请军事的时候,都有一个人跳出来,横挑鼻子竖挑眼。

  这人大家认识,李敬玄。

  李敬玄不是什么坏人,但也算不上什么贤人,他最懂五礼那些繁文缛节。显庆年间制定的新礼有这位先生的功劳,新礼很多都和旧礼不一样,李敬玄最懂《周礼》,新新旧旧,也只有他能搞明白。刘仁轨上任洮河的时候,朝廷里头正在闹喜剧,是仆射先拜王子,还是王子先拜仆射,这类小事儿谁都不上心,李敬玄上心。

  百官恶心。

  于是,下诏废除显庆新礼,全都按照《周礼》办事儿。除了李敬玄,大概无人能彻底知道新礼和旧礼的区别,也不知道旧礼和《周礼》的区别,更不知道三者有何不同。于是乱套,每有大礼,就得临时让他和其他礼臣撰定。仪凤三年(公元678年)正月新春,百官和蛮夷酋长在光顺门朝拜天后,李敬玄应该风光了一把。

  刘仁轨十分怨恨李敬玄。

  行军打仗你懂么,不懂不要乱说话,参我还用排比句,讨厌!

  我读书万卷,是未来的帝王之师,就用排比句,就用排比句……

  跟一个军事白痴斗气,刘仁轨亏大了。每次上奏,李敬玄不管刘仁轨说的是啥,一律反对。譬如刘仁轨认为吐蕃地势高,李敬玄就得搬出相对论来反驳说,其实吐蕃地势高是相对的,相对的,你懂不?然后把李治说得一愣一愣的,百官也一愣一愣的。刘仁轨忍无可忍,你他妈成天上奏驳我,还真以为自己是将帅么!最后上奏,准备把讨厌的李敬玄扳倒。

  首先大家要明确,刘仁轨和李治的关系绝对铁(原因不多说了),这为以下的故事埋下优美的伏笔。

  刘仁轨的奏章上是这样写的:

  西边儿镇守的事儿,我认为除了李敬玄,还真没有第二个人能干得了!(西边镇守,非敬玄莫可。)

李敬玄征西

  接到刘仁轨奏章的李治爱彻心扉,他感觉刘仁轨的博爱之心不是一般人所能比拟的,李敬玄平日里看不惯武将,刘仁轨却举荐他出征,这是何等胸襟!此刻,我们的目光应该麻溜地转向李敬玄,李治刚才对他说,仁轨说西边儿的事儿非你不可,你觉得呢?李敬玄暗叫不好,想骂,但礼制告诉他,骂人是不对的。

  于是李敬玄没骂,他现在连责任都洗脱不掉。

  对于一个成天读书写字儿,大槊的毛都没摸过的文官来说,要奔赴西边战场,而且是去当最高领导,对付极难对付的吐蕃,下场只有一个:彻底土鳖。

  那么,李敬玄是如何做的呢?

  李敬玄的表演显然不能让李治满意,李治看到他先是感恩戴德地谢了刘兄一把,又滔滔不绝的阐述了一下自己其实对西边儿并不太了解之情状,最后,再把自己老母亲搬出来想要镇住以孝顺著称的李治。但李治根本不鸟他,等李敬玄叩头叩出节奏感的时候,李治怒了。他大声斥责李敬玄道:

  “就是仁轨要他妈朕去,朕都万死不辞,你再推辞给我看看!”(仁轨须朕,朕亦自往,卿安得辞!)

  刘仁轨赢了,几天后,灰头土脸的李敬玄代替刘仁轨,当上了洮河道大总管兼安抚大使。善于运用排比句对刘仁轨实施打压的李敬玄终于可以在战场上一展风采了,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虽然他不知道),稍逊风骚。来吧,李敬玄,你是这场战役里最有华彩的剑客!

  李敬玄的确有点儿风骚,论史学,我们要向他竖拇指;可论军事,就得竖中指。

  在李大使奔赴洮河的同时,朝廷命令益州大都督府长史李孝逸集结剑南、山南道兵马分路赶往。多少年前,李孝逸的父亲也曾如此风光,到最后成为开国时期少有的有真本领的王室贵族。对,他就是李神通的儿子李孝逸,他为父亲骄傲,但他相信,自己一定会打造自己的天地。

  这还不够,左金吾将军曹怀舜奉命赶往人口密度最大的河南、河北二地,他的任务比较特殊:募集猛士。不论出身贵贱,有无战功,参加海选的壮丁都有可能获得薛仁贵似的待遇,当然,这要看自身素质。

  夏,四月,李治大赦天下,为什么,不知道。

  夏,五月,大军集结完毕,行军,遭遇超强冷空气袭击,士兵有冻死者。

  军令如山,三个月后,李敬玄总算有了动静,他写了一封奏章上表朝廷,表的是唐军于大破吐蕃军。地点,就在河湟古道(黄河、湟水交汇处)的咽喉,是中原势力进入河湟地区的必经之路,这个地方名叫“龙支”,位于今日青海省东部。礼(这个字儿没写错)敬玄赢了?是的,赢了,不是他打的,但奏章是他写的。

  李治对西边的战事并没有感到高兴,他忧心忡忡、头昏脑胀地想到了新罗。这个新罗,趁着大唐无暇东顾,恬不知耻地帮助大唐“镇守”住了高丽旧地,口头服软,内心强硬,新罗也不再是当年那个看见敌军就掉头的新罗了。之所以有那么多大将留一手,不是因为他们不想立功,而是准备发兵征讨新罗。

  东西一起打,胜算有多大?

  当年从大理寺转到侍中的张文瓘说:双输。

  为何?

  卧病在床的张老爷子再也按捺不住自己的激动,坐着马车跑到皇宫见李治。他是来上谏的,他知道李治想要收拾新罗,但是……“现在吐蕃为寇,大唐发兵西讨;新罗虽然不顺,但也未曾犯边,如果又去东征,臣恐怕于公于私不堪其弊!”李治为之感慨,不再提征讨新罗的事了。张文瓘上谏之后,病情加重,几日后(仪凤三年,公元678年九月初九)病死,无有遗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