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天涯若比邻

西葫芦炒鸡 著    2658 字     发布

  

  上书的题目有些怪,翻译成现代文就是《严重鄙视皇朝东征高丽的错误政策》。文章有言:辟地数千里,无益神封;勤兵十八万,空疲帝卒。警烽走传,骇秦洛之甿;飞刍挽粟,竭淮海之费。刘祥道更加诧异,这是十四岁孩子能写出来的文章么?但看过署名之后,他慨然长叹。

  王勃!

  王勃,字子安,隋末大儒王通之孙。六岁文思如飞,妙笔生花,词情豪迈,远非常人所比。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十岁博览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训。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简单来说,别人学一百年的东西,他王勃只需要一个月就可以精通;别人需要一千年成就的文章,他言语之间便可展现。

  刘祥道点了点王勃的名字,大赞神童,上表推荐。

  麟德三年(公元666年),王勃参加了全国制科考试,对策中第。他的身边,至少都是他爸爸级人物,老爷爷级的也有。十六岁的王勃,已经轰动了文坛,还没行冠礼就被封了个朝散郎。刘祥道被害后,王勃依然持续发力。某日,一封邀请函送到了他的面前,署名:大唐皇子沛王李贤。

  王勃明白了,这是当朝皇后的次子发来的邀请函,目的是笼络人才。

  李贤是李治儿子中最聪明的一个,看家本领就是过目不忘。刚出阁那会儿,李贤就把李治给迷住了。他姿态端庄高雅,谈吐睿智犀利,让李治觉得这孩子没白疼。李治喜欢在大臣面前夸奖李贤,说这孩子的好话。某日,李绩在朝,李治不失时机地吹起了李贤:“别看他年纪小,却已经读过《尚书》《礼记》《论语》,又背诵过诗词歌赋十几篇,只要看一遍,肯定就忘不了。我曾经看着他读《论语》,读到‘贤贤易色’的时候,他摇头晃脑读了好几遍。我以为这孩子不懂呢,就问他为何如此。他对我说,这句话好啊,实在是好,我就喜欢这句话!哈哈……”

  贤贤易色的意思是——对老婆要看重品德,不看重容貌。

  李贤这么小就对老婆有这么高深的认识,让李治感动得想哭。于是,封沛王,加扬州都督,兼任左武卫大将军、雍州牧。李贤最爱有才华的人,听说王勃的奇闻之后,发誓要把他请到沛王府来。王勃来了,而且还在沛王府担任了王府的修撰工作,书成之后,李贤更爱他了。相爱的人不一定能呆在一起,王勃和李贤就是如此。

  某日,英王李显提着一只大公鸡,兴冲冲地来找李贤,说今天非要斗个明白,否则他把名字拆开写。李贤闻言大喜,曰,看是你的鸡厉害,还是我的鸡厉害!于是,一帮人开始围观。王勃为了给李贤鸡一点儿力,特起笔挥洒,迅速做成一篇千古奇闻——《檄英王鸡》(《讨伐英王的鸡》)。

  文章指出:

  鸡是人类的朋友,但是我们就是喜欢斗鸡。不管你是大鸡还是小鸡,上了台面就是斗鸡,斗鸡,公鸡中的战斗机,我要高声赞美战斗鸡!……鸡是高尚的鸟,但是我们还是喜欢斗鸡。没有战斗力的鸡应该赶紧拉到御膳房行刑,行为娘们儿的鸡也要格杀勿论,要像对待畜生一样对待娘们儿鸡,特别是英王的娘们儿鸡!

  当然,原文文采飞扬,以上除文意未变外,其余纯属扯淡。“登天垂象于中孚,实惟翰音之是取。历晦明而喔喔,大能醒我梦魂;遇风雨而胶胶,最足增人情思。”这是原文风采,但在李治看来,豆哥翻译版和王勃同学创作版是一样一样的。是的,这篇文章写得好,竟然被李治知道了。

  李治最见不得的事有两个:第一,别人欺负他媳妇;第二,皇子内斗。

  第一条不解释,第二条乃是李家王朝最敏感的话题。赵本山说,咱家公鸡下蛋了,不就相当于说我怀孕了?王勃要替李贤的鸡讨伐李贤的鸡,这不就是说要替李贤整死李贤么?!李治大怒,斥之曰:“诸王游戏,你不上谏也就罢了,还作檄文,有意虚构,你这是相让诸王内斗!”下令斥责王勃离开沛王府,再也不得与李贤交往,爱去哪儿玩儿去哪儿玩。

  王勃走了,去了蜀中。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这首诗,是王勃与朋友阿杜道别的时候写的。阿杜去蜀地,说好听点儿是去任职,说难听点儿,那是被贬过去了。学术界有一个争论很久的问题,就是阿杜究竟是去了蜀州,还是去了蜀川。古代的字经常誊写错误,所以“川”和“州”混乱那也是正常的。据某所知,垂拱二年(公元686年)的时候,历史上才出现蜀州一词。关键问题是,杜少府凭什么穿越时空,跑到垂拱二年才有的地名去当官儿?

  “蜀川”二字,整部史书中只出现了一次,时间是永徽二年(公元651年),而且是战斗中剿匪(蛮、獠)中拿出来当对比的。阿杜十分悲剧地摊上了这么一个地方,所以说,极有可能的情况是:当年身在沛王府的王勃悲悯地望着杜少府,因为他的这位朋友即将开始一段十分悲惨的经历。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所以,当被李治撵走之后,郁闷无比的王勃在长安呆了一段时间,发现没人敢理他。于是就跑到了蜀地,开始了三年的漫游生活。诗人,只有动了感情的疯子,才能创作出最美的诗歌。这几年里,李治一直都让人举贤,可大唐知名人士也就那么多,再找,没有。于是,很多人想起了流浪的王勃。

  你回来吧,皇上想要才子。

  我不回去,我有病……

  三毛说过,流浪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根本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浪漫。但凡士人,都有不枉此生的抱负,如若真的就这么浪荡度过,的确对不起这满腹的经纶。蜀地虽然多山水烟瘴,却也的确风气未开,在这里,只有失意的人,没有得意的主。走吧,走吧,给自己的心安一个家。

  咸亨三年(公元627年),王勃终于不再流浪,返回了阔别已久的长安。

    

  普天之下,最让李治着急上火的人乃是裴行俭、李敬玄二人,作为选事的主要官员,每当李治觉得朝廷人才不够的时候就冲他俩发一通火。虽然李治很好说话,但作为皇上,李治的表情还是十分刚硬的。于是我们确知裴行俭的苦衷,王勃刚回到长安,他就派人去请。

  子安兄高才,文章写得好,进来当官儿吧!

  ……王勃回长安就是想实现抱负的,可老裴说话也太气人了,什么是“文章写得好,进来当官儿吧!”?王勃越想越生气——你们就没看出我还有为政的帅才么?当然,裴行俭根本不可能知道王勃有为政的帅才,因为让谁看谁都会说没有。不是裴行俭小瞧王勃,王勃心高气傲,这个大家都知道。可王勃不知道别人的看法,他耻于以文才受召,说了一通拒绝话,气愤不过,拿起笔就作了一篇文章。

  文章指出:我王勃看不起你们这群人!

  裴行俭阅览后,勃然大怒,骂道:“他王勃才华是有,可瞧他德性,这一辈都别想出头!(才名有之,爵禄盖寡)”王勃得知情况后,判断裴行俭不是个慧眼识珠的人,继续躲在文坛郁闷。他的郁闷之情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朋友,他作文叙志,在剑南道(蜀地)流浪的时候,他也是这个样子。他曾说过,自己其实很想像诸葛武侯一样,无论在战场上,还是在政治上,都能光耀万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