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章海内存知己

西葫芦炒鸡 著    2643 字     发布

苏海政彻悟,心想,真够狠的。

  下属问,什么够狠?

  苏海政长叹,弥射是看我才带了几千人马,想要扑杀我军呐!思前想后,苏海政有点儿崩溃:“弥射要真想谋反,像我们这样的,到最后肯定被砍得连骨头渣都不剩。”说了一通理论后,海政兄下结论道:“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不如我们先把他弄死吧!”于是,海政兄造了一份皇帝敕书,说的是李治今儿高兴,要赏赐所有可汗、酋长、领袖、伟人,奖品是数万段上好的丝绸。

  当然,作为可汗,阿史那弥射肯定有份儿。

  也当然,在这个地球上,只有他自己看到了这样一份敕书。

  于是,敕书送到了兴昔亡可汗的手中,他很高兴。于是领着部下去苏海政那里抽奖,心里还想着李治到底要赐什么宝贝。等走到地儿,发现不对劲儿;等明白过来,他已经没有了发现能力。因为他被苏海政杀了,同死的还有他所有部下。兴昔亡可汗的死讯传到了本营,本营两个分部逃跑,苏海政与阿史那步真英勇善战,追奔百里,杀得个赶紧利落。

  海政兄和步真兄的联军回驻地,走到疏勒南的时候,却发现了一个令他们吃惊的场面。阿史那弥射已死,月弓部落为了报仇,竟引来吐蕃大军堵住了他们的去路。苏海政哭了,回看了一眼唐兵,害怕。他知道,这些兵根本就是没正经用过的,都是些上了年纪的兵。如果跟吐蕃打,到最后肯定被砍得连骨头渣都不剩。

  那他娘的咋整?

  没事儿,苏海政心想,有钱。

  

  【因“搭把手”引发的动乱,续】

  薛仁贵从安东跑到了安西,情况有所变化。

  因为他的搭档,是曾经给李绩写过离合体诗歌的郭待封。才华横溢的人,要么不拘,要么狂傲,郭待封属于后者。郭待封其实挺不愿意跟薛仁贵一起打仗的,就是因为当年打仗的时候大家是同事,现在人家薛仁贵成了行军大总管,自己却还在当副手。郭待封觉得很丢人,为了表达这种不满,他把气撒在了薛仁贵身上。

  薛仁贵说大军列阵前行,郭待封就下令原地休息。

  薛仁贵说枕戈待旦,郭待封就下令脱衣服睡觉。

  所以说,很多人都知道郭待封自恃名门之后(郭孝恪之子),不把薛仁贵放眼里。但极少有人知道,郭待封是因为看不惯薛仁贵指挥自己。他不需要别人指挥,他自己就是一名奇才。于是,某日,大军来到了大非川(青海共和),准备在这里留下辎重。薛仁贵认为,千里奔袭不可带着这么多的累赘,所以就让郭待封领两万人留守大非川,自己率领精锐千里奔突,直扑吐蕃。郭待封爽快答应道,得令!心想:熊样……

  薛仁贵领着精锐,昼夜奔驰,于河口(青海玛多)与吐蕃军相遇。直接冲破,斩杀甚众,胜利后,吐蕃军紧急逃亡,薛仁贵趁机屯兵乌海(青海喀拉湖),等待郭待封到来。郭待封不需要别人指挥,早在薛仁贵领着精兵前进之后,他就率领两万军队,拖着沉重的辎重缓缓前进,还走走停停。

  松赞干布死后,吐蕃大相禄东赞掌权,后赞聂多布继任大相,咱聂多布的弟弟钦陵统军,把吐谷浑一国人撵跑,驻军在了河源地区(青海西宁一带)。安西四镇(四国),就是被这位名叫钦陵的大将率领四十万雄兵打下来的。此时,他又领着二十万大军来了,他的目标是报复薛仁贵。

  半道儿上,碰见了正在难产的郭待封。

  两军相遇,吐蕃二十万,唐军两万,吐蕃轻骑,唐军辎重。于是,一场大逃亡开始了。郭待封到底是名门之后,先是支应了两下,瞬间大败,丢盔卸甲,抛弃辎重,落荒而逃。薛仁贵等不来郭待封,也不能在乌海晾着,前不着村后不着店,饿死也没人管。于是退守大非川,伺机而动。

  薛仁贵不知道,此时的钦陵,又招来了自己的二十万军队,合军四十万,遮天蔽日地压向了薛仁贵的精兵。

  打吧!

  薛仁贵大败,几乎全军覆没(原人数不超过五千人)。

  薛仁贵、郭待封、阿史那道真虽然脱险,但也只能接受这个败局,和钦陵签了个和约,垂头丧气地回朝了。

  

  

  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李治忘记了李世民的遗嘱,李世民希望李治内修外王,只要把自家搞好,人才自然会流到本朝,其他国家也自然不敢和本国作对。几十年的经验证明,这句话可以称得上真理了。李治虽然内修政治,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倒是他媳妇,对政事总是乐此不疲,在李治患病期间更是如此。

  上乘兵法都是讲究德行的,所以,孙子也说,用兵之法,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上。

  可一旦开打,什么德行,什么佛祖,思想有多远就得滚多远。所以,不管征高丽还是新罗,打铁勒还是吐蕃,出兵十万,就得有十万的代价。人要不要吃饭?一天吃几顿?要不要军饷?每月几号发工资?马要不要吃饭?干草饲料混合吃,还是要掺和蔬菜水果?最让人头疼的是什么呢?

  最让人头疼的,是送粮食的几万大军带着几十万石的粮食,跋涉几千里地,等走到战场,粮食能不能剩下还是未知数。当兵的力气大,能吃能拉,又没有摩托卡车,每天耗费的粮食和金银就足够普通人家吃几百年的了。所有人都不喜欢吃败仗,李治尤其不喜欢吃败仗,吃了败仗,他对不起大唐百姓。说大了那是拿百姓的赋税当柴烧,说小无非丢人失势。

  三位将军战败后回朝,让李治觉得不可思议。

  他重新审视了这个名叫吐蕃的邻国,感觉有些气闷。

  三位将军是被大司宪乐彦玮扣上枷锁囚回来的,李治虽然生气,却也明白杀了他们就等于帮助敌人清除障碍。干脆不问,只落个除名的下场,该带兵的还得带兵。咸亨元年(公元670年)的李治的确感觉倒霉,继薛仁贵大败之后,一场天灾降临到了关中。旱魃疯子一样地扑到了关中土地上,让这片土地颗粒无收。

  倒霉透顶的人,通常采取比较极端的方法和霉神对抗。

  李治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均不见效。大旱未见收敛,天公愣是一滴雨都没舍得给。李治着急,无计可施,此时,一重要人物突然出场,给了李治一个温馨提示。这是他最爱的人了,武后对他说,大旱这么久,怕是跟你我有关吧!李治点点头道,然……武后说,就是,人家一个女人家家的,替夫君管事,已是不成体统,现在大旱,臣妾该退让才对呢!(闺月,癸卯,皇后以久旱,请避位)

  李治当然不许,把责任归纳到了自己身上。

  【作文】

  选官制度推出以来,得到了广大书生们的一致认可和好评。咸亨三年(公元672年),主管选才事务的官员中,有两位工作极其辛苦。这两位,一位是裴行俭,一位是李敬玄。李治交代给他们的任务想必大家明了,他经常对这两位仁兄发火,就是因为找不到更多人才。裴行俭感觉十分冤枉。

  刘祥道当右相的时候(公元664年),曾经碰见过一个旷世奇才。当年,刘祥道在关内巡游,接收各种纸条,当然,也接受各类上书。某日,一少年款款而来,乍一看也就十五岁的样子,仔细一问,十四岁。刘祥道对此并不诧异,上至八十岁的老太太,下至五六岁的孩童,只要能写,都任凭你上书。

  刘祥道接过上书,有点儿诧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