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热情高涨

西葫芦炒鸡 著    2652 字     发布

朝廷原来的意思是让王允和吕布这两位功臣共同执政,就像唱二人转一样,互相配合,争取出彩。

  甲方吕布参政议政的热情倒是高涨,但他很快发现,自己得到的所谓权力都是浮云,因为乙方王允非常强势,他不肯唱二人转,他要演独角戏,而且是戏霸!甲方再使劲充其量也是跑龙套的角色。

  认清形势,我王允才是货真价实的国家一把手。

  其实综合王允的一生,你会发现他的运气实在太好了,三起三落,每次被人打倒,都有大腕儿救他,每次都大难不死。而且扶他的腕儿也是一次比一次大牌,什么州刺史、什么杨彪、什么何进、什么董卓。能被这么多人同时看好,证明王允还是有两下子的。

  董卓死后,他一下子站在人生之巅,别人只能仰视,比如吕布自认为劳苦功高,和王允是平起平坐,而王允老觉得他不过是一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剑客而已,不懂政治,好糊弄,因此国家大事常常是我的地盘我做主,不给吕部十么表演的机会。吕布即使有什么合理化建议,也常常被王允泼冷水,被搞得一点颜面都没有,久而久之,心里自然没劲儿。

  国家是你私人开的啊,那么霸道。

  这世上凡是出来混的,无论是戏霸、路霸、歌霸、电霸,还是其他什么霸,下场都不怎么好。记住,多吃多占都是要还的。

  政治游戏称王称霸,还债的方式就是被人搞掉。

  其实不懂政治的是他王允。

  比如董卓死后,他们面对第一个难题是如何处理董卓留在郿坞的巨额财产。要知道,经过董卓同志多年辛勤劳动,总共积累了二三万斤黄金、八九万斤白银。这么多白花花、黄灿灿的宝贝,谁看见都得吞口水啊。

  怎么分配这些赃款赃物,是个问题,搞不好,影响安定团结呢。

  这时吕布同志提了一个合理化建议:既然是非法所得,干脆我们把它分了,凡是朝廷的高级领导干部、各级武将,见者有份,不但能创收,还能融洽同事之间的感情,增强大家的凝聚力、战斗力以及主人翁的自豪感。

  

  公开公平公正,你有我有大家有,利用经济手段搞好团结,而且自己还能创收,何乐不为呢?

  好主意,但王允不同意。

  在王允看来这实在像打家劫舍后,共同分赃。

  成为国家的领导人后,王允开始有点飘飘然了,也难怪,连不可一世的董卓都给拉下马了,还有什么可怕的呢?还有什么事情不能摆平的呢?因此,自己无需像以前那样低三下四刻意奉承谁,也无需像以前那样隐瞒自己的主张,他急于撕下伪装,恢复自己本来的面目。

  我就是我,我是王允!

  我是眼里容不得一粒沙子的王允。

  扫荡一切,绝不留情!

  退步了。

  人生之巅往下看,就是深渊。

  可王允是不肯往下看的。

  关键是他对朝廷文武百官也不那么看重了,如果手下人有点差错,他也不讲究方式方法,直接端起领导派头板起面孔训人家,好像全世界就他一个人掌握了真理是的。

  有话语权就有真理,至少他是这么认为的。

  自娱自乐,玩的是孤单。

  谁服你啊?

  

  出道的时候是愤青,现在成了内阁总理,人都要老了,还愤青,王允实在搞错了方向。以前严于律己,现在严于律人,律来律去的,朋友律没了,同事律没了,盟友也没了,反倒律出一大帮敌人(李傕等人)来。

  私分国有资产,亏你想得出!

  王允不同意吕布的建议,因为他认为自己是对的,是为了国家好,但问题就是这样产生的,某些事情从道理上看是对的,但在事实上却不一定行得通。王允这颗子一落下去,效果立即显现,大家都觉得王允是个不通人情的人。

  在大家的眼里,你王允身为当权派当然不愁吃不愁穿的,却黑我们的财路,大家凭什么拥护你!

  杀掉蔡邕,得罪了一大批人,不分董卓的财产,又得罪了一批人,原先志同道合的人差不多都得罪光了,王允就这样一步步把自己引入死胡同。其实经济问题解决起来容易,解决不好,后果也不严重——毕竟董卓是个死人,他的财产随便怎么处理,他也不会有意见,即使分配不公,他也只能上阎王爷哪儿去起诉。而你死我活的政治问题解决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从后来的事实也可以说明,王允是一个不错的官员,他的能耐如果受人指挥去冲锋陷阵那是够用的,但他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对于治理国家而言,他只有空洞而死板的理论,他只属于赵括式的夸夸其谈的人物。

  一句话,如果他被人家领导,行,如果他领导人家,不行。

  但历史老人喜欢开玩笑,偏偏把只能被领导的人,扶上了领导宝座,于是,问题发生了,悲剧也发生了。

  最终把他逼上绝路的是一个政治问题,也是人事问题,具体说是董卓原班人马的下岗安置问题。

  董卓手下猛将如云,随他去死的,只有他的兄弟、侄儿。若以地位而言,第二梯队的中郎将最高,但以能力而言,本事最高的却不是他们,而是排在第三梯队的几个校尉,像后来闻名全国的李傕、郭汜、樊稠、张济、贾诩等人刚刚能力非凡。而且这些校尉手握重兵,把他们惹急了,要出大乱子的,狗急还跳墙呢?

  因此,怎样处置这些人就成了一个比处理董卓财产还要棘手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内心有愧也有鬼的吕布提出自己的主张:干脆把他们全部杀了,斩草除根,一了百了。

  不愧是武将啊,提的建议也是杀气腾腾的。

  这和当初提出瓜分董卓郿坞财产一样,都是用屁股思考问题的结果。

  董卓固然是罪孽深重,但他手下大多数是奉命行事,怎么能一竿子打死呢?再说,人家手上的部队都是精兵劲旅可不是吃素的,杀人家,可能吗?

  一开始王允在这个问题上倒是很体贴的,他和士孙瑞商议,用皇帝的名义下诏书,给予其他将领宽大处理,放人家一条活路。所谓与人方便,于己也方便嘛。

  真要是照此执行,倒好了,就没有四将犯长安了。

  事实证明,王允是好人,但好人不一定能办成好事。

  王允是一个好官,但好官不一定能玩政治。

  文件还没下发,政策还没有落实,善变的王允很快又改主意了。

  他认为这些人原本受董卓差遣,干点杀人放火的事也是身不由己,属于胁从不问,原本无罪,那下诏书就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而凉州军团的人想法就不一样了:老大董卓死后,大家人心惶惶,六神无主。是好是歹,朝廷也没人给个说法,这么办?

  王允不想给说法,不但不想给,这位哥们反而打起了歪点子,他觉得董卓手下人虽然没罪,但留着始终是安全隐患,还不如解散凉州军团,放他们复员转业,一切都安全了。

  说得轻巧,那么多以打仗为生的职业军人,解散就意味着失业,谁肯啊?

  这时有人建议,董卓死后,群龙无首,不如请德高望重的皇甫嵩出山,主持凉州军团大计(实际上是收编他们),然后再关东联军联系,以防万一。

  这是一步好棋,但书生气十足的王允依然拒绝接受,他给出的理由很是古怪:派皇甫嵩安抚了凉州军团,关东联军起疑心怎么办?

  所谓五心不定输得干干净净,王允很快就将为自己的患得患失付出代价,而且是血的代价。这个国家很快就将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如果亡羊补牢,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化解矛盾,那是可以的,但王允似乎被之前胜利冲昏了头脑,一直没有采取实际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