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沉默

西葫芦炒鸡 著    2673 字     发布

  

  京师绝非久留之地,袁绍可不敢与狼共舞,他想到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潜逃。他把皇帝授予他的印信、符节,挂在城门上,溜之大吉。不久,他的弟弟袁术也嗅出危险的气味,也学习他脚底抹油,一走了之。

  惹不起,咱躲得起,董卓自己慢慢玩儿吧,恕不奉陪。

  董卓脾气不好,态度也不好,他妈的,没经过老子同意,你敢旷工?

  生气归生气,但后果却不严重,而且结局还很喜剧——封赏。他大方地给兄弟俩派发大礼包:封袁绍做渤海太守,袁术做后将军。

  这当然不是他的本意。

  他原本想把袁绍作为A级通缉犯全球通缉的,但是周毖、伍琼在一旁劝董卓说:冲动是魔鬼,与其逼他上吊,倒不如给他一块糖,先安抚他一下,免得他闹腾,这比什么都强。

  董卓一想,也是,这小子跑得比兔子快,干不掉了。万一逼急了,兔子还咬人呢,还不如给个顺水人情。

  但袁绍需要的不仅是一块糖。

  袁绍反对,他们是只是浮出水面的反动派,而他们代表着沉默的大多数,但如果仅凭几个反对派的意见就放弃自己的想法,那就不是董卓了。

  少了你们老子就不开席了吗?少了你们老子就没办法了吗?

  一切按既定的方针办!

189年的8月30号,董卓召集文武百官举行第二次会议。

  第一次会议,有人反对,他很生气,差点杀人,这一次,他希望大家识相一点,配合一点,免得得他生气,会场上杀人毕竟影响不好。

  但他想不到,这次依然会有人让他老人家生气。

  

  董卓还是老调重弹,直奔主题:先帝(刘宏)说过,刘辩呆头笨脑的,轻佻无威仪,不配当皇帝,因此,我们应该按老领导的指示精神办,而刘协聪明睿智,可以作为我们心目中的理想人选。

  惊愕万分的各位与会代表还没来得及踊跃发言讨论,举手表决,董卓就直截了当宣布会议的“表决结果”:废黜刘辩,刘协即位,就这么定了。谁敢反对,军法从事!

  一切程序从简,不用表决了,民主,民主,我帮你们做主!

  最有实力的袁绍缺席了,谁敢投反对票!

  毕竟枪杆子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真理”也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换就换吧,只要能保住自己的饭碗就行。

  沉默。

  大多数人沉默了。

  沉默就当是默认。

  当然,即使有意见,你吼破了喉咙也没用的。

  还是识相一点的好。

  大多数同志的表现是好的,但也有极个别同志自不量力,鸡蛋偏要碰石头。

  他是刘备的老师卢植。

  他只是一个小小的国务秘书(尚书),现在地球人都知道董卓已经成为国家的后台大老板,你一个小小的秘书和老板作对有什么好果子吃?

  但卢植并不这么看,在他眼里,只有皇帝才是老板,你董卓再大,也和我一样,是皇帝的打工仔,凭什么搞家长制一言堂?

  人民群众都不发言,就你敢和我抬杠,想出风头,想死是不是?董卓也这么想。

  卢植不想死,但一定要抬杠。

  这就是知识分子的臭脾气吧,认死理。

  现在董卓有权了,人也牛气了,脾气也上去了,于是董卓想——杀人,现在他大权在握,已经可以杀掉任何敢于反对他的人,包括皇帝!

  眼看新的流血事件即将发生,一个人出面及时阻止了血案的发生——蔡邕。

  蔡邕,东汉著名的文学家,他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以前得罪宦官,被发配边疆巩固国防,遇到大赦后,再次罪宦官,再次浪迹江湖。就在他打算当一辈子黑户的时候,董卓进京了。

  董卓进京,对大多数人而言是灾难,但对蔡邕而言却未必。

  蔡邕是社会知名人士,董卓很欣赏他,非要聘请他出来做官不可,而且是真心的。

  蔡邕也知道董卓的大名,这可不是一个好伺候的主儿。

  惹不起我就躲。

  于是他声称有病,不来。

  敢不买我的账,我杀你全家。董卓托人带话,他生气的样子实在与黑社会老大无异。

  董卓同志浑身上下几乎没有一个闪光点,但有点除外——说话算数,包括杀人。

  蔡邕明白,这回是惹不起也躲不起。

  那就勉为其难吧。

  蔡邕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了洛阳,迎接我的将是什么呢?

  升官!

  这世上能让董卓佩服的人很少,但蔡邕绝对算其中之一。蔡邕到达洛阳后,先是当上了太学的校长(祭酒),接着任命他当监察官(侍御史),当监察官的第二天,提升为诉讼监察官(治书侍御史),第三天,提拔为国务秘书(尚书)。

  如此提速,简直就是做直升机嘛。

  这还不算完,蔡邕最后升任为侍中。

  侍中是皇帝的高级顾问,享受副部级待遇(比二千石),平时紧跟在皇帝身边,有事儿帮着皇帝出谋划策,没事儿跑跑腿传达一下中央文件(圣旨),工作实在很轻松。

  那时的政府工作流程大体是这样的,尚书台决定国家大事,尚书起草政府文件,而侍中、中常侍就负责跑腿,上传下达。而能够天天在皇帝身边转悠,自然是皇帝亲信大臣,那时候,你外朝的三公九卿不一定有他威风。还要交代一下的是到了晋朝以后,侍中成为对亲信大臣的一种加官,凡事拥有此头衔的人,职权都和宰相差不多。

  总之,侍中一职工作很休闲,地位很崇高。

  如此提拔,只因为欣赏。

  蔡邕出面求情,董卓自然要买账。但怒气未消的董卓还是毫不不客气免了卢植的官。

  相对于卢植不识相,另一个高级领导干部袁隗却很乖,当董卓向他征求意见时,他当即识趣地表示没意见。

  没意见就是完全拥护(当然,反对也是无效的)。还是那句话,只要工资不变,职位不变,福利待遇不变,改选董事会换个老板算什么呢?给谁打工还不一样!

  既然大家都没意见,事情就这么定了!

  第二天,即公元189年9月1日,董卓主持召开了第三次会议。

  第一次会议,袁绍反对,被挤出京城;第二次会议,卢植反对,卢植下课;第三次会议,没人反对,也有人下课。

  这次是皇帝下课。

  小皇帝刘辩被允许列席会议参加旁听。一般的列席人员虽然没有表决权,却有发言权,而刘辩这个列席人员什么权力都没有,他只需要知道会议的最终结果:即日起,自己的皇帝身份已经被正式废黜,贬为弘农王。

  而弟弟刘协接替他成为东汉的最后一任皇帝,也就是后人常说的汉献帝。当然,这个汉献帝是魏明帝给刘协的谥号,“献”字的大体意思是聪明睿哲,人家被迫把祖宗基业贡献给你,就是你眼中的所谓聪明睿哲啊?

  对董卓废黜刘辩的原因是众说纷纭。有人说,刘辩既然不如刘协聪明,干嘛要废掉他,留一个智商低一点的皇帝不是更好吗?

  许多人不解。

  许多人不理解,其实是因为对历史资料没有深入分析的原因。这里首先有个问题需要搞明白:刘辩傻吗?

  许多人所说的刘辩傻,主要根据来自于董卓的印象,因为董卓就这么说过,而刘宏也说过类似的话。

  其实董卓的话是不作数的。

  要知道,董卓邙山接驾时接触刘辩,那时刘辩大概被宫廷里的流血冲突惊吓过度,表现失常,而刘协却镇定自若。其实国家发生那么大的事情,一个14岁的未成年人被吓着也属正常,换我也害怕,这和胆量有关,但与智商无关。刘协没被吓着,只能说明他胆子大一点,表达能力强一点而已,仅此而已。至于汉灵帝说刘辩轻佻无威仪,不够帝王资格,那是因为他讨厌何太后,不想让嫡长子刘辩继位才故意这么说的,什么叫帝王风度?你刘宏贪酒好色,就有帝王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