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谋反

西葫芦炒鸡 著    2604 字     发布

这些事实告诉我们,只要百姓生活好,中原百姓就会拼死捍卫这个好朝廷。这些细节,李世民全都知道了。以高君状为榆社令;以杜行敏为巴州刺史;赠罗石头为博州刺史;赠权万纪为齐州都督,赐爵武都郡公,谥曰“敬”;赠韦文振为左武将军,赐爵襄阳县公。

  李佑身边,除了权万纪,也并非没有好人,他的记室(秘书)孙处约就是一个很好的人。抄了李佑的家,李世民检阅他的文书,就看到了孙处约的谏书。李世民对这个写谏书的人非常赞赏,于是调入京师,连跳三级,升为中书舍人。李佑身边的人,特别奸邪的四十四人被斩首,特别优秀的能人都得到了升迁,参与斩杀李佑同谋者的都得到了赏赐。

  李世民对李佑很痛心。李佑除了智商,要什么有什么,造反死路一条,他非往死路上走。然而,造反的并不只是李佑一个人,太子党重要成员,曾经参与刺杀于志宁的杀手纥干承基向李世民报告:

  太子李承乾也要反了。

谋反的李承乾

  

  纥干承基原本是李承乾的亲信,但此人甚有脉络,与李佑也有撇不清的关系。李佑造反牵动纥干承基,因此被投入牢狱,很荣幸的成为了四十四人中的一员。纥干承基自知必死无疑,但还心存侥幸,于是上告李承乾谋反罪状,乞求饶一死命。此新闻一出,朝野震动。

  现在,就让我们把整个事件还原开来,看看李承乾的谋反路程。

  死了称心,伤心;为魏王迫,担心;李佑造反,动心。

  李承乾很善于拉拢朝廷之中的能人,他拉拢的第一员大将就是战功赫赫的大唐吏部尚书侯君集。

  侯君集是个小心眼儿的人,他自认为功劳很大,将太子詹事张亮排挤出朝廷,迁去洛州。张亮踽踽独行,侯君集跑去送行,掐着腰冷笑道:“哟,这是什么人排挤的你?”张亮怒道:“不是你是谁!”侯君集说:“我踏平一国而归,豪气云天,官位比你大,功劳比你高,排挤你作甚?”见张亮一身失意的气质,侯君集撸起袖子,大声诘问,“你看你那副半死不活的样儿!有怨气就直说,恨皇上?恨社稷?有脾气?你敢造反吗?你敢造反我就和你一起反!”

  侯君集欺人太甚,张亮牢记在心。

  事后,张亮偷偷将此事告诉给了李世民。可李世民却说:“卿与君集都是功臣,说话的时候没有别人在场,如果罚他,他一定不服气。这事儿说出来就大了,难说,以后别再提了。”李世民待侯君集如故,侯君集的思想也如故。

  侯君集的思想,就是找个没能耐的皇子登上皇位,然后想办法把皇位夺过来。他的女婿叫贺兰楚石,是东宫千牛,就这样,侯君集跟李承乾勾搭上了。李承乾没个大将军护航还真不行,侯君集送上门来,他求之不得。侯君集力劝李承乾造反,李承乾害怕,问:“行吗?”侯君集举起自己的巴掌,亮出一手的黄色老茧,说:“这双好手,就是为殿下而生的!”

  李承乾一看,这手厉害,怕是一掌能把牛打死。侯君集见李承乾做痴呆状望着自己手掌,趁机教唆道:“皇上喜欢的是魏王,殿下不早做准备,恐怕会被贬为庶人。”庶人,平民,美女、排场的统统没有。李承乾最怕不能享受特权给他带来的快乐,对侯君集的提案,他立刻点头表示同意。准备是为事变而生的,在李承乾眼里,事变就是被废,而被废的意见首先是从老爹李世民嘴里说出的。所以,他首先收买了李世民身边的左屯卫中郎将李安俨,皇上一有动静,立刻奏报太子。

  除此之外,汉王李元昌也是李承乾的支持者。此人的政治智商偏低,好色,他支持李承乾造反的最主要条件竟然是:“我觉得皇上身边那个穿粉衣的美人不错,会弹琵琶的那个,太漂亮了!事成之后,能否赐我?”对于这种要求,李承乾自然点头同意,于是带着李元昌与其他支持者一起割臂盟誓。

  割臂盟誓这活儿实在血腥,他们割完之后,鲜血顺着胳膊往下流,汇成一处。然后用布帛擦拭干净,将布帛焚烧成灰。然后,众人将灰烬抹碎,泡到酒里对饮,指天发誓,同生共死。事实证明,他们都是一群说到做到的人,有时候一起死其实也没那么困难。

  最迫不及待想要让太子入主西宫的就是杜如晦的儿子,杜荷。盟誓那天,他告诉李承乾说:“我夜观星象,发现天象有变,殿下要当断则断!殿下就说自己暴病在床,主上必定前来探视,我们到时候邀请皇上退位,岂不快哉?”

  评论:同样是杜家的传人,智商的差距怎么就这么大捏?!

  李承乾根本不知道老爸这辈子是怎么过来的,竟然对杜荷的话感到很亢奋。他觉得杜荷的计划完美无缺,太子病重,皇帝探望,东宫党将其杀害,谎称猝死。如此奇谋,只有你爹想得出!可惜杜如晦死得早,没能教育着他这大脑短路的孩子。如果他黄泉之下得知杜荷参与谋反,还被一帮乌合之众夸奖成如晦之子,肯定会被气得还阳过来。

  几天后,齐王李佑造反事发,一石激起千层浪。李承乾窃喜不已,就对纥干承基说:“东宫的西墙到大内也就二十几步,咱们可比齐王厉害多了!”被侯君集利用,被一等党羽蒙蔽的太子李承乾就这样走上了谋反的道路。跟着太子造反的人各有所求,但总结起来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营营狗苟,所谓“无利不起早”是也。

  说实话,太子想要造反的确比齐王方便多了,但事情也正是出在这个节骨眼儿上。李佑谋反案中总共捉到了四十四个人,还就是这不多的人里面,就有纥干承基。人算不如天算,纥干承基将太子、侯君集想要谋反的事情告诉给了大理狱官,大理狱闻言,立刻上报朝廷。

  李世民敕长孙无忌、房玄龄、萧瑀、李绩协同大理寺、中书省、门下省共同查办。结果果如纥干承基所言,李世民震怒,将太子党全部收押。华丽丽地谋划,灰溜溜地收场,总体来看,李承乾还不如李佑!

  朝堂,李世民表情凝重,问大臣:“这件事,怎么处理?”群臣无人敢对。让我我也不敢说,分析一下就知道了,无非就这样几个结论:

  李世民原谅李承乾,让其继续当太子——那以后大家都谋反;

  李世民杀死李承乾,立别人为太子——长孙皇后在天有灵,会同意吗?

  李世民杀死李承乾,让其他儿子当太子——同上;

  李世民原谅李承乾,立长孙皇后所生李泰为太子——李泰?他当上皇上,第一个就会把李承乾弄死,跟直接杀死李承乾没什么两样!

  所以,大臣们不肯吱声也是对的。说不到李世民心里去,旁边的人再跟着头脑发热支持一下,如果李承乾真的死了,未来李世民想起长孙皇后,必定会伤心不已,而杀死长孙皇后长子的主意就是你出的,到时候吃不了兜着走。这是个很艰难的选择,沉默不是一种态度,因为大家没态度,此时的沉默,已经成了一种智慧,活下去的智慧,对未来安全的智慧。

  正当大家沉默之时,独一人进言道:“陛下不失为慈父,太子得尽天年,这样最好!”废话,实在是废话!不明白的人立刻就会认为这是一句废话,其实不然,这句话的实际含义是:皇上不能杀死太子,把李承乾废了,人选另定,但就是不能选李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