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分解

西葫芦炒鸡 著    2542 字     发布

  

  几万逃兵抱着脑袋跑来,恰好遭遇到了在此等候多时的李绩。

  李绩将他们堵个正着。李绩那意思就是让他们自觉一点儿,该投降投降,该自缚自缚,免得大家都麻烦。于是,就在颉利的眼皮子底下,手下那帮领军的大酋长全都率领部众投降,李绩俘虏五万人而还。颉利也不是省油的灯,见此路不通,他领着亲信杀出一条血路,漠北不行,西突厥更不行,那么,就往漠南跑!吐谷浑也行!于是,颉利往他最信任的苏尼失那里跑去了。

  大同道行军总管李道宗闻讯,引兵逼向苏尼失,令其交出颉利。颉利生性狐疑,他现在连苏尼失都信不过了。半夜爬起来跑到了荒谷之中躲开,成了一名野人。第二天,苏尼失一觉醒来,发现颉利逃跑,大惧,发动部落所有人到各个荒谷原野进行人肉,终于将颉利寻获。此时的颉利已经狼狈得不成样子了,让人看了很是心酸。

  找到颉利以后,苏尼失松了一口气。行军副总管张宝相率众前来要人,俘虏颉利进京,苏尼失举众来降,漠南之地遂空。到现在,仗都打完了,李世民在干嘛呢?

  李世民洗完澡,从温泉爬上来,擦干身子,盘好发型,穿上黄袍,回到了长安。

  三月,李世民令阿史那思摩为右修武大将军。恰在此时,四夷君长、酋长、部长等一切长全部跑到京师朝见李世民,请尊李世民为“天可汗”。朝堂之上,李世民向众人问道:“我是大唐天子,怎么又委身成了可汗?”显然,李世民对可汗这个称呼很不感兴趣。于是,群臣及四夷君长皆称万岁。不过后来,李世民琢磨了一下,还是决定用天可汗这个称号。

  从此,李世民对西北地区和其他酋长制的部落落款就用起了“天可汗”。在李世民眼里,天可汗要比万岁低一个等级,可到了后来,这个称呼却成为世界最高统治者的称呼。天可汗,李世民,提起来就有一种博大的气息!

  四月,李世民登上顺天楼,引见颉利。

  他数落颉利说:“你承继父兄之业,纵欲而致亡,这是你的第一条罪;多次与我大唐结盟,每次都背叛合约,这是第二;恃强好战,致使哀鸿遍野,这是第三;蹂我庄稼,掠我子女,这是第四;我宽容你的罪过,让你好好治理,你却迟迟不来拜会,这是第五。”

  现在,摆在所有人面前的不再是那个嚣张的颉利了,此时的他早已哭得鼻涕一把泪一把。照以上五个大罪,颉利非死不可。为了在死之前痛快一场,颉利哭得分外带劲。

  可是,当听到李世民接下来的话时,他磕头猛拜,感激不已。其实,李世民根本就不想杀了颉利,但过场还是要走的,否则也对不起我大唐数万士卒和几百万受过伤害的百姓。就在颉利哭得最凶时,李世民说:“但是,从便桥之盟以后,你不再举国来侵,所以罪不至死。”颉利感激涕零,大谢而退。

  李世民也真幽默,不举国而来,罪不至死,这台阶给的太不让人待见了。李世民为颉利准备好了酒食,让他先吃顿饱饭。

  受了几个月惊吓的颉利解放了,竟然没死,还能吃上把子肉,真是奇迹。

  李世民击败突厥,俘获颉利,朝内所有人都十分兴奋,敲锣打鼓、祭告太庙,什么喜庆干什么。寂寞的李渊听闻儿子李世民办了这么一件事儿,也高兴得不得了。他感叹道:“汉高祖被困白登山,大仇不能报,竟然让我儿给报了!我大唐江山托付得人,我再也不必担忧了!”汉高祖被困白登山,围困他的就是匈奴,而突厥是匈奴的后裔。

  八百年的大仇,让李世民报了,怎能不让人高兴?李渊一个人憋不住劲儿,为了表示庆祝,他跑到朝堂上拉来十几个重臣,加上诸王、贵妃等众人于凌烟阁集合,大置酒宴,说是庆功宴。这庆功宴,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撮一顿,嗨一下,记得某位神人中了五块钱的彩票,也摆过庆功宴。但李渊轻易不出场,一出场就是大席,不是为了五块钱,而是为了几百年的梦想!

  酒酣之时,李渊弹起了他心爱的琵琶。

  对突厥的妥善安置

  

  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

  凌烟阁上很热闹。

  弹起我心爱的小琵琶,

  唱起那动人的歌谣……

  伴随着李渊的琵琶声,有美一人,起舞翩翩,姿态优美,身形矫健。趁着这人的舞蹈,大臣纷纷上前拜过李渊。跳舞的这个人正是李世民,据说爷俩的配合很默契,让大家大饱眼福。整个庆功活动持续到了子夜,在过了六点就是天黑的古代,只有小偷和打更的才会子夜不眠。庆功宴别开生面,所有人聚在一起很是难得。

  别看李世民满面欢喜,其实从骊山回来他得知了一个很坏的消息——杜如晦生了一场大病,于三月底就去世了。杜如晦生病那会儿,李世民让太子李承乾亲自前往照料,政务不忙的时候他自己也亲自前往杜如晦家中探视。到现在,什么功都立下了,什么苦都吃完了,四海咸宁之时,他却死了。李世民觉得很过意不去,每有西域等地进奉的好东西,都会派人送到杜如晦的家中。本以为时间久了,自然而然也就淡忘了,可李世民却生起了孩子脾气。

  人都说“房谋杜断”,杜如晦死了,房玄龄还活着。每当看到房玄龄活脱脱地站在那里跟自己讲话,李世民就会很难过。览物思情,更何况是故人,杜如晦沉敏果断,大有长者风范,可惜太早死去。接下里的政务里面,没有杜如晦,对于决断,李世民只能风雨一肩挑了。

  突厥灭亡之后,原来的部落一部分逃到了漠北,一部分逃到了西域,投奔唐朝的最多,有十几万口。怎么安置这些人是当务之急。李世民征求百官意见,群臣纷纷进言。

  朝中有识之士一致认为:

  北狄自古就是的祸害,我们认为应该把突厥人迁徙到河南附近居住,把他们的部落全部支离开,散居各个州县。然后教给他们耕种和纺织,到最后他们就会成为当地人,塞北之地无人,则可万世太平矣!

  中书侍郎颜师古提出来不同看法:

  臣以为,突厥、铁勒从上古以来都不是中原的臣属,陛下既然有能力让他们称臣,就不如把他们安置在河北。分立酋长,各个酋长领导自己部落,这样就永远永远没有后患了。

  礼部侍郎李百药同志认为:

  虽然说突厥算是一个国家,但他们各有各的部落,很不团结。我觉得应该把他们全部拆开,各个酋长领导各个部落,每个部落占那么一块地,相互制约,相互牵动,所有部落都不能对大唐构成威胁,这样最好。纵使让阿史那氏继续当君长,也只允许他引领本部落而已,我建议要继续在定襄设置都护府,这才是安定边疆的长法!

  夏州都督窦静认为:

  戎狄的性子有如禽兽,用法律刑罚都不能制约,用文化教育也教育不出好孩子来。更何况人皆有首丘之情,他们根本就不愿意呆在中原。把他们留在此地有害无益,一旦他们闹乱子,侵我长安,后果不堪设想。如果把让他们成为王侯,把宗室之女嫁给他们,分割土地,离分部落,就可以使之权利变弱,势力分解,这样的话,他们就永远是藩属,永保边塞,大唐无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