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不听劝

西葫芦炒鸡 著    2652 字     发布

唐太宗命封德彝推荐人才,过去很久,封德彝一直没有举荐。唐太宗问是怎么回事,封德彝回答说:“不是臣没有尽心,是当今没有遇到奇才啊。”唐太宗说:“君子用人就好比是使用一些器皿,各取所长,古代治国者岂是从别的时代借来的人才?全是你自己没有找到贤才,岂能把一个时代的人都污蔑了!”封德彝满脸羞愧,唯唯而退。御史大夫杜淹上奏道:“各部门的文书可能会出现差错,请求派御史深入到各部门就地检查。”唐太宗问封德彝的意见,封德彝回答:“设置官员,各司其职,如果真的出现差错,御史当然可以进行弹劾,但是,如果要到各个部门进行检查,又太过繁琐了。”杜淹听了,默不作声。唐太宗问他:“为何不再坚持?”杜淹回答:“讨论国家大事,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公心,说的对的就要赞同。封德彝刚才说的确实知大体,臣口服心服,所以不敢犟嘴。”唐太宗高兴地说道:“你们都能这样,朕还能有什么担忧的呢!”

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接受他人贿赂,事发后,唐太宗说道:“长孙顺德如果真能有益于国家,朕自然会与他共享国库的财帛,何至于如此贪婪!”虽然如此说,但唐太宗仍然念及他的功劳,没有加罪,只在大殿上赏赐给他数十匹绢。大理少卿胡演说道:“长孙顺德徇私枉法,接受贿赂,罪不可赦,为何还赏赐给他绢!”唐太宗说道:“他如果还有人性的话,得到绢的耻辱甚于受刑;假如他好不知道羞愧,那不过是一个禽兽罢了,杀了他又有什么用处!”五月,有人上书请求唐太宗清除身边的佞臣,唐太宗问:“谁是佞臣?”那位上书人回答:“臣居住在偏远的乡村,无法知道那人是谁,希望陛下与群臣交谈,有时假装恼怒以试探他们,那些坚持真理的,就是正直的大臣,那些畏惧陛下的权威而曲意顺从陛下的,就是佞臣。”唐太宗对此不屑一顾,说道:“君主就如同是水源,臣子就是支流,假如水源都浑浊了,还想巴望着河流会清澈,这是不可能的事。君主自己就崇尚诈术,还怎么去要求臣子们正直呢?朕正要以至诚之道来治理天下,看到前代的君主经常以诈术对待臣子的,常常会替他们感到羞耻。你的办法虽好,但朕却不用。”

贞观二年,唐太宗对房玄龄和杜如晦二人说:“你们身为仆射,应当替朕排忧解难,广开耳目,寻访贤能之人。听说你们每天处理诉讼案件有数百之多,这样整天忙于政务,哪里还有时间和精力替朕寻访贤才呢?”于是,他命令尚书省,对于一些琐碎小事都交给尚书左右丞来处理,只有那些疑难冤案才上报给尚书仆射。一次,唐太宗对侍臣们说:“朕每天夜里都在想人间百姓们的事情,有时夜半也睡不着,就是担心刺史、都督能否善待百姓,所以,我把他们的名字写在屏风上面,坐着、躺着都能看到,他们做了什么好事,就在他们的名字下面记录下来。我住在深宫之中,看不远也听不远,所依靠的就是这些刺史和都督们,他们实在是国家安危的关键啊,必须要选择优秀人才去担任。”

贞观三年,唐太宗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近来,我看吏部在选拔人才的时候,只重视口才和文笔,忽视了人的品行,几年过后,这些人的劣迹逐渐显现,即使加以惩处,但百姓们已经受到了危害了,如何才能选拔出优秀的人才呢?”杜如晦回答:“两汉选拔人才,标准是这些人都是本乡本土的著名人士,州里上报给中央,然后才加以任用,所以,当时号称是人才济济。现在,每年选拔的人才多达数千人,这些人表面上看着都是忠厚老实,人事部门短时间内根本无法深入了解他们的品行,只是根据规定授予他们响应的品级而已。选拔人才的制度确实不完善,难以选出真正的人才。”唐太宗还想恢复两汉时期的举荐制度,但因对功臣们将要实行世袭官爵制度,这件事就中止了。

杜淹推荐刑部员外郎邸怀道,唐太宗问此人有什么才能,杜淹回答:“隋炀帝南巡江都前,召见百官询问去留之计,邸怀道时任礼部主事,只有他认为不可,这是我亲眼所见。”唐太宗说:“你说邸怀道做得对,你自己为何不这样做呢?”杜淹回答:“那时,臣官职低微,又知道即使劝谏,隋炀帝也不会听从,白白送死,毫无用处。”唐太宗又说:“你既然知道隋炀帝刚愎自用,拒谏饰非,你为何又侧身在他的朝廷之上呢?既然当了人家的官,为何又不劝谏?你在隋朝的时候,权且可以说官位低微,可是你后来在王世充的朝廷上官位就很高了,为何也不出面劝谏?”杜淹回答:“臣不是没有劝谏王世充,是王世充没有听从我的意见啊。”唐太宗又说:“王世充如果贤能而接受劝谏,就不至于亡国;如果暴虐而拒谏饰非,你又如何躲过了劫难?”杜淹无言以对。唐太宗说:“今天你可谓是身居高位了吧?还能劝谏么?”杜淹回答:“甘愿以死劝谏。”唐太宗听后,不由自主地笑了起来。

监察御史陈师合上呈给唐太宗一篇《拔士论》,称一个人不可以身兼数职,矛头直指杜如晦。唐太宗看后,说道:“房玄龄和杜如晦并不是因是我的旧臣而被提拔的,全凭他们的才能可以治理天下,你难道想离间我们君臣吗?”遂将陈师合流放到了岭南。有人告发尚书左丞魏征用人不公,徇私情,唐太宗命御史大夫温彦博前去调查,查无实据。温彦博对唐太宗说:“魏征不知回避,以远离嫌疑,虽然内心无私,但也有不当之处。”唐太宗命温彦博责备魏征,并说:“从今往后要自觉避嫌。”过了几天,魏征入宫,对唐太宗说:“我听说君臣之间休戚与共,连为一体,当以诚相待,如果上下之间只顾及表面的规矩,则国家兴亡还未可知,因此,臣不敢接受陛下的命令。”唐太宗顿时醒悟,说道:“我已经后悔了。”魏征叩头说道:“臣万幸能够侍奉陛下,希望陛下能让臣成为良臣,而不是忠臣。”唐太宗问道:“忠臣和良臣又有什么不同吗?”魏征回答:“稷、契、皋陶,他们君臣同心协力,都享受到尊荣,这就是所谓的良臣;而龙逄、比干,当面纠正君主的过错,自己被杀,国家也随之灭亡了,这就是所谓的忠臣。”唐太宗很高兴,下令赏赐给魏征五百匹绢。

从贞观元年到贞观五年间,李唐朝廷重臣分别为:

贞观元年:

司空(正一品)裴寂

尚书左仆射(从二品)萧瑀:因与陈叔达口角而被免官,很快就被任命为太子少师,于贞观元年又被任命为左仆射。萧瑀在朝廷讨论政务时,总是滔滔不绝,房玄龄和杜如晦等人都说不过他,虽然也都知道他说的不错,但就是不听他的,这让他十分失落,到本年年底,唐太宗又把他罢免了。

尚书右仆射(从二品)封德彝:本年六月就去世了,七月,唐太宗以长孙无忌为尚书右仆射。长孙无忌既是唐太宗的内兄,又与唐太宗是老友,还有佐命之功,唐太宗对他非常信任,早就想让他当宰相了,只是由于长孙皇后坚决反对说:“臣妾贵为皇后,娘家已经非常尊贵了,我打心眼里不愿再让哥哥执掌朝政。西汉吕氏、霍氏、上官家族的下场足为殷鉴,请陛下详察。”但唐太宗不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