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章深奥

西葫芦炒鸡 著    2684 字     发布

假设隋朝君主能够广泛地任用贤能之臣,只需高坐皇宫大殿监督,百官奉公守法,天下百姓谁敢作乱?臣又看隋末大乱时,真正争夺天下的也不过区区十几个人,其余的变民也都是在保全本乡本土,想着等天下安定了,再归顺朝廷,由此可见,真的想要犯上作乱的人并不多,只是由于君主未能让百姓安定,才导致天下一天比一天混乱起来。陛下如果真能从前不久的大乱中汲取教训,一日慎过一日,就是尧舜之道又能好多少呢!”唐太宗觉得他说的很对,将他提拔为侍御史,不久又晋升为给事中。

前幽州记室直中书省张蕴古撰写《大宝箴》,献给唐太宗,进行讽谏。他在上面写道:“圣人接受上天的委任,来拯救万民,因此,上天是让君主一个人在治理天下的百姓,而不是让天下的百姓来供养君主一个人。”又说:“层层皇宫,每天晚上睡觉的地方不过是一张床铺,那些昏君们却修建华丽的宫室;无数美味佳肴,吃的也不过是几个想吃的菜,可是那些愚蠢之人却搞些酒池肉林。”又说:“不要一直阴阴沉沉,让自己陷入昏聩;也不要苛察小事,以显示自己的聪明。虽然皇冠前面的冕旈挡住了双眼,但君主仍然能够看到无形的事物;即便皇冠的黈(tuo)纩(kuang)塞住了两耳,君主也能听到万民的呻吟。”唐太宗看后,赏赐给他两匹丝绸,提拔他为大理丞。

十二月二十一日,唐太宗与群臣讨论如何才能肃清盗匪。有人提出要严刑峻法,唐太宗嗤之以鼻,说道:“百姓们之所以去做强盗,就是因为国家的赋税、劳役沉重,官吏贪婪,搜刮无度,致使饥寒交迫,无法存活下去,这才不顾廉耻,铤而走险。朕将要轻徭薄赋,厉行节约,选拔、任用廉洁的官吏,一定让百姓们丰衣足食,如此一来,天下百姓自然就不会做强盗了,严刑峻法又有什么用!”还有一次,唐太宗对侍臣们说:“君主靠的是国家,而国家依靠的则是百姓,作为君主的,必须要先保护好百姓们。残酷地剥削百姓来满足君主的欲望,就好比是割下自己身上的肉来充饥,肚子虽然吃饱了,但人却死亡了,君主自己富足了,可是国家却灭亡了。要想安定天下,必须先端正自己的品行,世上没有身体正直而影子歪斜的,也没有上面清明而下面混乱的。因此,身为君主,他最大的灾患不在外面,而来自他自己的贪欲。想要过上奢华的生活,开支自然就会增大,而开支一旦增大,就不得不给百姓们增加沉重的税赋,赋税增加了,百姓们的生活就陷入困顿,就会出现民不聊生的情况,一旦民不聊生,国家也就随之危险了,国家出现了危机,君主也就面临灭顶之灾了。朕经常思考这些问题,所以一直不敢放纵自己的欲望。”谏议大夫魏征回答:“古代的圣明之君都能够从自身入手,进而体察万事万物。过去,楚王聘请著名思想家詹何询问治国之道,詹何却回答修身之术,楚王再问,詹何说:‘我还没听说过君主身心端正而国家大乱的事情。’陛下您说的,与古人的思想是相通的。”

唐太宗对大多数官吏都会多多少少地接受贿赂感到非常忧虑,他暗中让人给一些官吏送去贿赂进行试探。一个刑部的司门令史接受了一匹绢,唐太宗打算杀一儆百,处死此人。已改任民部尚书的裴矩劝谏道:“身为官吏接受贿赂,当然该死,但是,陛下故意让人送去贿赂,人家才接受的,这实际上是在故意让人犯法,恐怕不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出自《论语》,以道德来引导,以礼仪来规范)的做法吧。”唐太宗听后,非常高兴,他把五品以上的文武群臣召来,对大家说:“裴矩能够据理力争,不当面顺从,倘若每件事大家都能如此,还用担心国家治理不好吗?”唐太宗的所为就是如今所说的“钓鱼执法”,是故意引诱人犯罪,在钓鱼执法中,行为人即使“犯了罪”,也是不应该受到处罚的。

其年裴矩已年近八十岁,到第二年,即贞观元年,他就去世了。裴矩一生历仕北齐、北周、隋、唐四朝,北齐时期,因其博学多才而被任命为高平王高仁英(北齐武成帝高湛第六子)文学;北齐灭亡后,杨坚担任定州总管,把他召为记室,对他很是信任;隋文帝登基后,裴矩被任命为给事郎,直内史省,后被升为吏部侍郎;隋炀帝即位后,裴矩揣摩隋炀帝好大喜功的心思,撰写了《西域图记》三卷,为隋朝灭掉吐谷浑、臣服西域立下了大功,深得隋炀帝的赏识,等到隋末大乱时,史称“帝既昏侈逾甚,矩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

司马光在评价裴矩时感慨地说道:“古人曾经说过:‘君主圣明,臣子就会正直。’裴矩在隋朝是个佞臣,在唐朝却是个忠臣,这不是他的本性变了,而是因为,君主不喜欢听到自己的过错,忠臣也会变成佞臣,君主乐意听到直言,则佞臣也能变为忠臣。由此可知,君主就是臣子的表率,臣子就是君主的影子,标杆动了,影子自然就会随之而动。”

贞观初年(1)

转眼就是新年,唐太宗已经登基四个月,在公元627年的一月一日,他下令改元为贞观元年,历史也就此步入了长达二十三年的著名的贞观年间。

唐朝著名史学家吴兢给我们留下了一部非常有名的书《贞观政要》,给我们展示了贞观年间唐太宗与臣子们君臣相得、孜孜求治的情景,成为历代帝王将相的楷模,对于治国安邦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也为我们了解贞观的政治留下了宝贵的史料,我们就结合着这部史料,来挖掘唐太宗君臣在贞观初年的执政轨迹吧。

贯穿整个《贞观政要》的核心思想,就是唐太宗君臣深深的忧患意识,渗透着他们改造现实的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这种忧患意识可以说在《贞观政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俯拾皆是。

贞观元年,唐太宗对侍臣们说:“我听说一则故事,说的是西域的胡商得到了一枚珍贵的珠宝,竟然切开身体,把珠宝藏在体内,有这种事吗?”侍臣们回答:“有。”唐太宗说:“人们都嘲笑此人贪图珠宝却不爱惜身体,岂不知官吏收受贿赂而徇私枉法、帝王穷奢极欲而丢掉国家,与这个可笑的胡商又有什么两样?”魏征说:“过去,鲁哀公对孔子说:‘有个非常健忘的人,搬个家就连自己的妻子都忘记了。’孔子回答:‘还有更健忘的,夏桀和商纣连自己的身体都忘记了。’也是说的这个道理。”唐太宗说:“是啊!朕与你们要齐心协力,相互支持,以免也被后人耻笑啊!”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唐太宗对侍臣们说:“人们都说天子尊贵,啥都不怕,朕却不是这么认为的:天子上畏惧上天的监督,下忌惮百官的仰视,需要兢兢业业,尚且担心不合天意,不能让百姓满意。”魏征回答:“这确实是治国的根本,希望陛下能够始终如一,就好了。”六月十三日,唐太宗对侍臣们说:“我阅读《隋炀帝集》,文辞深奥,也懂得尧舜做得对,桀纣做的错,可是,他做事为何恰好相反呢?”魏征回答:“君主即使聪明睿智,也要虚心听取他人意见,这样一来,智慧的人就会竭尽全力献出计策,勇敢的人也会使出全身的力量,可是,隋炀帝却自恃才高,刚愎自用,所以,他虽然言必尧舜,可做的却是桀纣之行,自己又浑然不觉,以至于最终走向了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