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8章君临天下

西葫芦炒鸡 著    2670 字     发布

遂至蹀血禁门,推刃同气,贻讥千古,惜哉!夫创业垂统之君,子孙之所仪刑也,彼中、明、肃、代之传继,得非有所指拟以为口实乎!

(慎阅,里边有剧透)

对于“玄武门之变”,我不想再多说什么,但有一点是要指出的:历史是成王败寇的游戏,但也充满了轮回。

小李同志,此时的你,应该想不到这句“废话”吧?!

君临天下(一)

皇帝李渊的诏书直接宣告了一件事情:天下大权尽归新太子李世民之手。我想,可怜的李老兄一定是不情愿的吧,一定是满肚子的心酸与无奈吧!

平心而论,李渊是个好皇帝,不论是文成还是武德。在中史上数不清的帝王里边,他或许不够卓越,或许不够辉煌,却绝对是优秀的,绝对是令人钦佩的!更重要的是,他带领自己的家族、带领一批当世豪杰,结束了那个反王丛生的乱世,在为自己谋利益的同时,真正泽被了苍生。

泽被苍生!

仅凭这一点,李渊,这个创业君主,就足以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关于这个人,咱们暂时先写这么多,后面会有一个专门的总结。

政变成功了,下面就是奖励那些有功之臣了。

任命宇文士及为太子詹事,长孙无忌、杜如晦为左庶子,高士廉、房玄龄为右庶子,尉迟敬德为左卫率,程知节为右卫率,虞世南为中舍人。

这些职位本身品级并不高,但却是清一色的太子腹心。换句话说,今天是这个职位,明天便有可能封相拜将!

咱们大体介绍一下其中的几个。

宇文士及,宇文述的儿子,宇文化及的弟弟;这哥们文武全才,亦是人杰一名。年轻的时候,跟李渊私交甚好,并有幸娶了隋炀帝杨广的女儿南阳公主。(此人并未参与“扬州兵败”)

宇文化及兵败被杀后,宇文士及和封德彝率众降唐。(过程极为曲折,不再赘述)

李渊非常高兴,对人说道:“此人与我言天下事,至今已六七年矣,公辈皆在其后。”

从此之后,宇文士及跟着李世民南征北讨,先后参加了与宋金刚、王世充、窦建德等人的大战,可谓功勋卓著。

可能是因为一直与秦王走的比较近的缘故,宇文老兄是秦王集团的一员,而且是属于心腹级别的。

高士廉,长孙无忌的亲舅舅,正宗的北齐皇室之后,为人谨慎缜密,颇有才干。

程知节,即妇孺皆知的程咬金。改名时间大约在瓦岗后期。

虞世南,大奸臣虞世基的亲弟弟。这位老兄身兼数个名号,其中最为响亮的是书法家和文学家,称得上是大唐一代文豪。

李世民曾经如此夸赞:“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绝;一曰忠谠,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词藻,五曰书翰。”

简单解释一下:五绝,即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其中的任何一个都足以让人名扬于世,而李世民竟然毫不吝啬的将它们全部放在一个人身上,足见已经敬佩羡慕到了什么程度!

德行、忠直方面,虞世南与其兄虞世基判若两人,简直就是两个娘肚子里出来的。他性情刚烈,当政得失,直言敢谏,是一个标准的忠臣。

博学、文辞方面,有集30卷,编《北堂书钞》一百六十卷,代表作有《出塞》、《结客少年场行》、《怨歌行》、《赋得临池竹应制》、《蝉》、《奉和咏风应魏王教》等。

咱们选择一首《蝉》来欣赏一下: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书翰方面,虞世南主要师从王羲之、王献之一派,外柔内刚,用笔圆润,结构疏朗,气韵秀健。代表作有《孔子庙堂碑》等。(有图供欣赏)

据传说,李世民非常喜爱虞世南的字,便经常拿来临摹一番。一天,小李哥写“戬”字,但戈字还没有写好,恰好虞世南进见,即提笔补写了一个“戈”字。李世民将两人合写的“戬”字给魏征看,说:“朕学世南,尚近似否?”魏征看后说:“戈字颇逼真。”

传说嘛,肯定是真假难辨,但正如王羲之“墨池”的故事一样,算是间接印证了虞世南在书法上的非凡造诣。

虞世南死后,李世民极为悲痛:“世南当代名臣,人伦准的,今其云亡,石渠、东观中无复人矣!”

玄武门之变后,很多人自然会把李世民与杨广联系在一起。

唐太宗李世民的确与八年前死去的隋炀帝杨广有相似之处:一是二人都很有才能,也曾经立下了大功。《隋书?隋炀帝本纪》称:“上美姿仪,少敏慧,高祖及后于诸子中特所钟爱。”史臣曰:“炀帝爰在弱龄,早有令闻,南平吴会,北却匈奴,昆弟之中,独著声绩。”《旧唐书?太宗本纪》称:“太宗幼聪睿,玄鉴深远,临机果断,不拘小节,时人莫能测也。”在唐朝建立过程中,李世民也是立下了赫赫战功,这都是不容否定的。二是二人得位都不正。二人都是次子,都是通过杀死原太子而得以继位的。

二人的不同之处又有很多:一是就个人素质方面,杨广比李世民更加全面。杨广好学,文采很好,而李世民则“略输文采”。二是隋炀帝在隋文帝生前已被册立为太子,并深得隋文帝、独孤皇后的喜爱,虽有传闻说二十二年前的隋炀帝杨广也是弑父篡位的,但那毕竟属于宫闱秘闻,难以考证,而李世民并未得到父皇的青睐,如今的他则是光天化日之下在皇宫明目张胆搞的政变!

正统的儒家观点认为,隋朝二世而亡,亡在废长立幼。隋炀帝登基时接管的是一个富庶的大帝国,尚且灭亡了,如今的李世民的手里则是一个刚刚经历了一场大乱、又有深深外患的国家,难道刚刚建立的唐朝也要毁于这场政变么?这当然也是当上皇帝的李世民认真思考的事情,他要向所有的人证明,他决不会重蹈他表叔隋炀帝的覆辙,既然把自己定位为处死管叔蔡叔的周公,他也要做到“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要克制自己内心的欲望,真正做到从谏如流,在隋炀帝和唐太宗身上,历史再一次向人们昭示了“谦受益,满招损”这个浅显的道理。后来,历史对李世民一个评价说:“迹其听断不惑,从善如流,千载可称,一人而已!”

有了励精图治的雄心壮志,一切就有了动力,也有了方向。为了猛补自己的不足,唐太宗在弘文殿搜集了二十多万卷图书,另在殿旁边建了一个弘文馆,挑选天下文学之士虞世南、褚亮、姚思廉、欧阳询、蔡允恭、萧德言等人,兼任弘文馆学士,命他们轮流值班,唐太宗则在处理政务之余,把学士们引入内殿一起学习旧史,探讨治国理政的经验教训,有时一直讨论到午夜才罢。又挑选三品以上官员的子孙充当弘文馆的学生。

唐太宗还对司空裴寂说:“近来,很多人上书言事,我把这些奏表都贴在墙壁上,进出时随时都能看到,我常常思考治国之道,有时候一直到深夜才睡下。你们也该恪尽职守,努力工作,让朕满意。”他还多次把魏征召入内室,询问政治的得失,魏征有治国之才,性格直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唐太宗都欣然接受。唐太宗曾经勉励他说:“爱卿劝谏前前后后涉及了二百多件事,若非你一心为国,怎能做到这一步?”

一次,唐太宗下令征调军队,封德彝上奏道:“中男(16-17岁)虽然年纪未满十八岁,但是那些体格魁梧的,也可一并征召入伍。”唐太宗答应了。诏书写好送出宫后,已升任尚书左丞的魏征见了,认为不妥,坚决不在诏书上签字,翻来覆去了三四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