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7章投降

西葫芦炒鸡 著    2677 字     发布

另外,咱们的小李哥绝非冷酷绝情之人,而是一个有学识、有情、有义的真汉子!

第七个、遭此巨变,玄武门守兵为什么没有任何反应?

咱们可以模拟一下当时的场景:门内,喋血厮杀;守门兵,坐山观虎斗。这是为何?动手群殴的可是皇帝的亲儿子呀!

莫非,莫非守门兵已经被秦王收买?由于这个问题过于庞杂,咱们放到后面再说。

第八个、尉迟敬德为何姗姗来迟?

按照史书所载,尉迟敬德一开始时并没有和李世民在一起,而是在李建成死后才及时出现在战场上。说实话,如果这哥们再晚来个十分钟,小李同学可能已经走在黄泉路上了。

那么,尉迟敬德干什么去了呢?对此,我分析如下:

这应该是“房谋杜断”想出来的主意。太多人埋伏在玄武门内,容易暴露,只能是埋伏一小部分(不超十个人),等战斗发生后,再出动余下的精兵。

只是,这个时间点太难把握了,倘若李世民真被李元吉勒死,那可有得玩了!历史上有许多“阴沟翻船”的例子,对盖世大英雄而言,这或许是最悲剧的事情了。

第九个、射李元吉的箭,为什么全都跑偏了?

箭,其实没跑偏,相反,跑的正是那条该跑的路线。这些后到的士兵心里亮堂得很:人家再怎么残杀,也是亲兄弟,现在可能势同水火,但将来一旦争斗结束,某些傻瓜可就要倒大霉喽!

大家有没有发现,就连铁杆亲信尉迟敬德也留了一手。这位老兄完全是在手下射“偏”的情况下,才不得已“辣手摧花”。

不得不说,还是人家李靖、李世绩聪明;掺和这档子事儿,实在是教人左右为难呀,搞不好还会费力不讨好!

第十个、李元吉为什么要用弓弦去勒李世民?

很明显,这个家伙在跌下马的时候,把佩带的武器给弄丢了。哎,真是个矬人呀,一到关键时刻就掉链子!倘若身上有把刀,哪怕是把小刀,尉迟敬德就不是及时赶来,而是只差一步了。

短短的几分钟,截然不同的结局,“蝴蝶效应”再度发威;再想想李世民之前遇到的各种化险为夷,你还会怀疑“天命所归”这四个字吗?

第十一个、李建成被杀的消息是怎么传出去的?东宫府的下层士兵知道吗?

这是个纯技术性问题。太子和齐王来的时候,身边应该有随从,太子死后,这些随从中的个别人肯定逃了出去(在玄武门关闭前)。

消息也就此传了出去。当然,刚开始的时候,只是冯翊、冯立等极少数人知道,下层士兵应当是不知道的。

表面问题解决了(各位看官也可以有自己的见解),再来几个深层次、高难度的:

第一个、玄武门守兵为什么坐山观虎斗?

有人认为,这才是玄武门兵变顺利进行的关键,假如守兵帮着太子和齐王,兵变将大打折扣,甚至可能夭折。

其实,这个问题早已引起许多史学大家的重视。

陈寅恪认为:“唐代之北军即卫宫之军,权力远在南军即卫城之军之上。唐太宗之所以得胜,建成、元吉之所以致败,俱由一得以兵权据玄武门即宫城之北门,一不得以兵入玄武门之故也。”

具体是怎样子的呢?

陈寅恪分析如下:常何当时任屯守玄武门之职,为李世民所利诱而转戈参与戮杀建成。这就牵涉到一个关键人物:常何。

此人是谁?

陈寅恪找到了一条非常重要的证据:李义府撰的常何墓志铭,最后一句明确写着“九年六月四日令总北门之寄”。九年,即武德九年;六月四日,即农历六月初四;总北门之寄,即掌控玄武门。

综合一下,便可解释咱们的疑问了:常何原是太子的心腹,并被委以重任,哪曾想却被李世民给收买了,成为“玄武门之变”最为致命的棋子。(这一说法已经广为传播)

可是,疑问跟着又来了!

既然常何的作用如此重要,按照李世民的个性,为什么没有论功行赏呢?《新唐书》、《旧唐书》为什么忽略不载呢?

哎,真是“丝越缕越乱”、“雾里看花终隔一层”,真相恐怕永远埋藏于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了!

但不管怎么说,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玄武门守兵确确实实是被秦王搞定了,至于怎么搞定的,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第二个、尉迟敬德为什么能够“披甲持矛,直至上所”?

这也是让所有人感到匪夷所思的。皇子携带武器情有可原,你一个大将怎么也可以呢?即使你功劳再大!

除非,没错,除非发生了以下变故:

玄武门的风雨,停了!

军权到手,李世民便彻底掌控了大唐中枢神经。他知道,自己已经成功了,虽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虽然牺牲了最为宝贵的亲情!这个世界哪有什么两全其美的事情,总要丢掉某些东西的,没办法,真的没办法。

秦王抑制住内心的激动和喜悦,迈开步子,在刚结束的战场上快速走动着。脚下,是鲜血,是尸体,是兵器,更是通往荣耀和光芒的垫脚石!

不久,有使者前来:皇上召见殿下。

李世民眼睛一亮,赶紧来到宫里,见到了自己的老爹。只见他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然后嚎啕大哭,似乎受到了千般折磨,又似乎受到了万般委屈。

李渊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抚慰道:“近日以来,几有投杼之惑。”所谓“投杼之惑”,是一则成语故事,意指受到谣言的迷惑。很明显,李老兄这么说,是在坦诚心扉和表明自己对二儿子的信任。

李世民一听,哭的更厉害了,竟然像个孩子一样趴进了老爹怀里!

父子俩“表演”了多久,咱们不清楚。只知道哭完之后,几个人的脑袋丢了,谁呢?且看:安陆王承道、河东王承德、武安王承训、汝南王承明、钜鹿王承义,以及梁郡王承业、渔阳王承鸾、普安王承奖、江夏王承裕、义阳王承度。

咦?全都带有“王”字,官职不低呀!

嘿嘿,这些人可不是旁人,其中前面五个是太子李建成的儿子,后面五个是齐王李元吉的儿子。换句话说,这些人都是皇帝李渊的孙子。

自己的孙子被杀,自己竟然连个屁都没敢放,这个爷爷当的着实让人心寒呀!

参与政变的诸将担心有变,想要尽诛建成、元吉左右百余人。从古今中外的历次政变来看,这一点无可厚非,毕竟你很难判断里边会不会出个荆轲之类的人物。

意外的是,本是“大老粗”的尉迟敬德却坚决不同意,并对秦王说了这么一句话:“罪在二凶,既伏其诛,若牵连支党,非所以求安也!”

李世民听后,觉得有道理,于是连忙下令予以制止,并很快鼓捣出来一个诏令:凶逆之罪,止于建成、元吉,其他党羽,一概不问;国家庶事,皆取秦王处分。

这个诏令虽然是以皇帝的名义颁布的,但怎么看怎么像秦王意志的体现。毫不夸张地说,此时的李渊已经完全沦为了儿子的傀儡!

一场终极决战,同时搞定两大对手;李世民,你不仅是个军事奇才,而且是个标准的政治奇才。

农历六月初五,太子余党冯立、谢叔方、薛万彻等人出来投降。

农历六月初七,李渊立二儿子李世民为皇太子,并发布诏书:自今军国庶事,无论大小,悉委太子处决,然后闻奏。

写到此处,司马光有段精彩的点评:

立嫡以长,礼之正也。然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隐太子以庸劣居其右,地嫌势逼,必不相容。向使高祖有文王之明,隐太子有泰伯之贤,太宗有子臧之节,则乱何自而生矣!

既不能然,太宗始欲俟其先发,然后应之,如此,则事非获已,犹为愈也。既而为群下所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