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章魅力

西葫芦炒鸡 著    2656 字     发布

国自古以来就将“忠孝”二字放在一起,确实是有一定道理的,指望一个不孝之人去忠,概率相当之低。

父亲病愈后,房玄龄没有回去继续当官(也有人认为是当了个县令),而是干起了一份既喜欢又无拘无束的工作:学术研究!

与此同时,这位老兄还四处游逛,以结交天下饱学之士。

当然了,能过这样的生活,那是需要强大的经济条件为后盾的。还好,房家具备这样的实力。

实话实说,我也很想过同样的日子,可惜,家庭条件不允许。

岁月如梭,时光荏苒,不知不觉间,二十年过去了!18岁的翩翩少年也变成了快40岁的中年人。

在这段漫长的日子里,房玄龄读遍了经史子集、走遍了大江南北、看遍了人间百态,更结交了无数文人墨客;他身上散发着才华,他脑中蕴藏着智慧,他温文尔雅,他胸怀壮志,他已经为未来做好了该做的一切准备!

终于,时机来了:大隋末年,天下大乱。

房玄龄没有太多的兴奋,因为这一切都在他的预料之中;他唯一要做的,就是寻找那个真命天子,那个可以扫平华夏的人。

他没有选择首举义旗的王薄,没有选择窦建德,没有选择刘武周,没有选择杜伏威,没有选择萧铣,甚至没有选择李密。最终,他将目光投向了那个还很弱小的势力,投向了那个还非常非常年轻的人:李世民!

简单的准备后,房玄龄辞别家人、骑上快马,向一个遥远的地方飞驰而去,那个地方就是关中。

不知道经历多少艰难,不知道遭遇多少盗贼;终于,在渭水以北,他见到了那个年轻人,那个将给他带来无数荣耀和光荣的年轻人!

一个老,一个少;一个如水,一个似山;一个书卷韬晦,一个文武双全。有人说,房玄龄代表了黄河中下游的“山东士族”和长江中下游的“江南大族”,李世民代表了陕甘一带的“关陇军事集团”,我是赞同的。

或许是因为那份互补的气质吧,也或许是因为彼此身上某种特质的吸引,房玄龄和李世民一见倾心,就好像两个多年未见的知己!

这,应该就是传说中的“忘年交”了。真正的友谊,从来不会受阻于年龄,就如同真正的爱情。

从此之后,李世民多了一对有力的翅膀,房玄龄多了一个可以托付生命的明主。不信吗?请看史书中的记载:“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无不为。”

为了更有说服力,咱们再举两个例子吧:

其一:每平定一个地方,其他人都是抢财宝,唯有房玄龄替秦王抢人才。

其二:若发现有崭露头角的新人,房玄龄必暗中与之相交,使其替秦王卖力。

皇帝李渊曾经感叹的对人说道:“此人深识机宜,足堪委任。每为我儿陈事,必会人心,千里之外,犹对面语耳!”

这份赞誉,有几人能得?即使老房不跟着小李,也照样能干出一番大事业。

第二位:杜如晦。

杜如晦,大唐名相,出生于官宦世家(比房玄龄小6岁)。

跟房玄龄的情况差不多,这位老兄自小是个爱学习的好孩子,而且天资聪慧、悟性极高,也算得上是个小天才,尤其擅长文史。

大业年间,吏部预选人才,杜如晦前往应聘。吏部的二把手高孝基(这哥们是个伯乐)与之一番对话后,大感惊异,当即说了这么一句话:“公有应变之才,当为栋梁之用!”

不久,杜老兄获得了其平生的第一份工作:县尉。县尉为县令的佐官,主要负责治安拘捕一类的工作,类似于现在的县公局局长。

说句实在的,官虽然不大,权力却并不小;如果肯动脑筋,一年捞个“小康”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但不知道怎么回事,杜如晦只干了很短的一段时间,便辞职归家了!

是因为不合胃口吗?是因为看不惯某些同僚的行为吗?还是因为自己不屑于当这个芝麻大小的官?或许都有吧。

才干卓异、胸怀大志的人,行为确实让普通人捉摸不透!若是把杜如晦放到现在,铁定会被戴上一顶光荣的帽子,这顶帽子就是几乎所有人都知道的“傻逼”。

接下来的日子里,杜老兄跟房玄龄一样,也干起了学术研究的工作。此时的他估计跟李密的想法有点像:预备在学术上有所成就。

可惜,老天没有给他这个机会,因为那个时代的到来:天下大乱,群雄并起!

实话实话,刚开始的时候,老杜并没有掺和进来,甚至有明哲保身的想法;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又岂是想躲就能躲得了的?更何况,他本就不是平平庸庸的池中之物。

李渊父子占据长安后,李世民向杜如晦抛来了橄榄枝。(李世民在网罗人才方面,确实不简单)

短暂的思考和权衡后,老杜走出了那一步,那一足以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步:迈出家门,投笔从戎!

从此之后,他成为秦王帐下最为倚重的谋臣之一。

人的一生要面对无数次选择,但真正决定命运的也就那么一两次,很幸运,杜如晦做对了那道拥有不下数十项答案的选择题。

后来,发生了“剪羽毛”行为,杜如晦也赫然在列。当时的老杜还只是秦王府的一名小小的兵曹参军,虽然受到一定的重用,但并没有引起李世民特别的重视。

这时,房玄龄出来说话了:“府僚去者虽多,盖不足惜。杜如晦聪明识达,王佐才也。若大王守籓端拱,无所用之,必欲经营四方,非此人莫可!”意思和高孝基差不多:这是个可以用来成就帝王之业的人。

李世民听后,恍然大悟,说道:“尔不言,几失此人矣!”接着,赶紧找到老爹李渊,“一哭二闹三上吊”,将杜如晦留了下来。

事实表明,老杜真是一个百年难遇的奇才!高孝基没有看走眼,房玄龄没有看走眼,李世民更没有看走眼。

史载,在与薛仁果、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人鏖战的日子里,杜如晦与房玄龄一起,成为了李世民的左膀右臂、金牌师爷。而他处理起军中事务来,那才叫一个绝:剖析决断,畅如流水!

什么意思呢?大体解释一下:各类杂七杂八、纷繁复杂的事情,一旦到老杜这里来,就好比是遇到了千手观音,不一会儿就能给你理得顺顺溜溜的。更为强悍的是,你还找不出什么错误来。

估计工作过的朋友应该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应该会更为佩服。

严苛一点的说,房玄龄是比不上杜如晦的,因为老房这样的人才不鲜见,而老杜这样的人才却绝对是凤毛麟角!

大家还记得高颎吗?杜老兄便可跟此猛人相媲美。人们常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说到根子上,其实就是因为缺少“善于决断”的品质。

天下初定后,李世民曾经让人专门写了一篇文章,以称颂杜如晦:“建平文雅,休有烈光;怀忠履义,身立名扬。”

第三位: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出生于世家大族,大隋第一外交官长孙晟的儿子。关于其名字,我查了一下,应该是“无所畏忌”之意。历史上有许多人起这个名字,比如信陵君魏无忌、晋代名臣何无忌等等;小说中就更不必说了,最有名的当属张无忌。

跟房玄龄和杜如晦两位强人一样,这哥们也是个聪明好学、悟性极高的小天才!

父亲长孙晟去世时,长孙无忌和妹妹长孙氏还都只是十一二岁的孩子。没办法,兄妹两个只好寄居在舅舅高士廉家中。

还好,这位高老兄也是牛人兼名人一个,不仅书读得多、文章写得好,而且颇有谋略和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