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隐患

西葫芦炒鸡 著    2707 字     发布

正如李建成曾对齐王李元吉说过的一句话:“安危的计谋实现,就取决于今年!”(载于《资治通鉴》唐纪七)

其次,李渊的态度为什么会发生180度转弯?

按照史书中的说法,是因为几个重要人物,他们是李元吉、封德彝和皇帝的众爱妃。其中,封德彝所起的作用最大。

话说,就这几个人物真的可以混淆黑白?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李渊不是个昏君,这一点毋庸置疑)

为此,咱们先来分析一下事件的处理结果:两家各打五十大板,不仅处罚了东宫属官,而且还处罚了秦王府官员。假如李建成确有谋反之事,李渊怎么可能还会处罚秦王府的官员?除非脑子坏掉了。

唯一的解释只能是,李渊确实找到了大儿子李建成被冤枉的证据,而冤枉之人便是二儿子李世民的属下杜淹(李世民背后指使)。

我可不是瞎说呀,原因如下:李世民得知此消息后,竟然一点反应都没有,完全默许了老爹的“胡闹”。

太不正常了,再怎么着也要替倒霉蛋杜淹说几句话吧!对比一下李建成的“以头撞地,几乎昏厥”,不是更让人起疑吗?

OK,搞清了上面两点,咱们就可以大体描绘一下事情的经过了。

为了对抗如日中天的秦王集团,太子李建成一直在暗中积蓄自己的力量,杨文干即是其布下的一颗重要棋子。

皇帝、秦王和齐王去仁智宫后,太子负责留守长安。这个时候,李建成觉得时机成熟,便联合重要幕僚王珪和韦挺,制定了一个图谋李世民的计划。计划内容不得而知,应该不是“斩首行动”,可能是“诬陷、嫁祸”之类的吧!

同时,他还密遣两名亲信给杨文干送去盔甲,以加强外围的力量。

岂料,这两名亲信早就是人家秦王的人了,刚出京师,就直奔仁智宫而去。当然了,他们第一个找到的并不是李渊,而是李世民!

倘若此时的秦王告发太子私蓄军队,无非就是第二次隔靴搔痒,根本威胁不了大哥的地位。所以,咱们的“超超级”猛人李世民决定赌一把,来一招“冒险版”的将计就计,而具体实施人就是杜淹!

所以,先是密报,后是上奏,一连串漂亮的组合拳。

李渊果然上钩,并下旨要太子前来。

李建成心中有鬼,所以才会犹豫,但最终还是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假如这小子头脑一发热,起兵造反,李世民真要笑死了!

李建成来了后,自然是一番辩解,李渊正在气头上,当然不理会;因而就有了“以头撞地,几乎昏厥”的场景!由此看来,太子殿下也是个表演艺术家。

下面,关键人物出场了!

李渊肯定是接受了二儿子的建议,派使者前去召杨文干进京。不用说,这名使者正是李世民的人,所以他动手脚逼反了杨文干。

杨文干一反,李建成的“阴谋”也就彻底坐实了。

李渊心中凄凉,再加上些许的慌乱,很自然的将未来寄托在二儿子身上,于是便有了二人之间的那段对话。

细细琢磨一下那几句话,你会发现:李世民确实很阴,几乎是在要挟老爹就范。先是不愿意亲自去打,在得到老爹的允诺后才答应出兵。

不过可以肯定,那个时候的李渊确实已经打谱要换太子了!

到这里为止,李世民的计谋进行的几乎天衣无缝。

但是,一切的一切都随着他的离开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一变化就是我前面说过的,李渊的态度。

那么,李渊找到了什么证据呢?又是谁提供的证据呢?这个,我就真的不知道了。据有些人推测,极有可能是封德彝在背后搞的鬼。

得知这些情况后,李世民自知理亏,又害怕将事情闹大,也就只好装作什么都没有发生了。

后来,小李同学平定杨文干(杨文干是被部下所杀),活捉了那名使者,当即砍头了事。大家可以想想,假如李二真的光明正大,为何不将该使者交给李渊审讯?这明显就是杀人灭口呀!

写到这里,一度闹得沸沸扬扬的“杨文干事件”画上了句号。实话实说,在这场大闹剧中,没有胜利者!

先来说说太子一方。

虽然李建成暂时稳住了自己的位子,却也失去了两个重要谋士。据某些史料记载,王珪和韦挺乃是东宫府中数一数二的顶尖人物,完全可以跟房玄龄和杜如晦相媲美。失去此二人的辅助,意味着太子的实力遭到了重大打击,也为未来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

再来说说秦王一方。

李世民的反击虽然漂亮,但终究还是失败了,且完全暴露了自己的意图。如果用一个成语来形容的话,那就是“打草惊蛇”!

可以说,“杨文干事件”不仅让李建成戒备之心更盛,而且让他坚定了诛老二之心。一个不小心,可怜的李世民将自己送入了绝境。

咱们可以大胆假设一下,倘若在此之前,李世民甘心做个王爷,不去争夺储君之位,那么功成身退是完全有可能的!但在此之后,他就已经没有任何退路了,结局有且只有两个:要么成功登基,要么身败名裂。

从此之后,两兄弟的斗争不再是偷偷摸摸,不再是借助第三者,而是彻底摆在了明面上。腥风血雨的政治倾轧,也正式拉开了帷幕!

最后说说皇帝一方。

很显然,李渊已经完全站在了太子一边,并对秦王有了一定的防范。顺理成章的,“扶持太子、压制秦王”也就成为老李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主旋律。

小李同学,做好准备好吧,狂风暴雨马上就要来了!你将会悲剧的发现,战场上的那些考验比起政治考验来,只能算是小儿科。

“杨文干事件”过后仅仅十几天,两兄弟之间的正面交锋便开始了!

由于突厥屡次进犯,有人提出来这么一个解决之法:“突厥入侵,是因为财富人口全都集中于长安的缘故。倘若焚毁长安城,那么胡人的侵犯也就自然平息了!”言外之意,就是迁都。

李渊听后,觉得有些道理,老大李建成、老四李元吉和裴寂等人也极力赞成。

但是,老二李世民却坚决不同意,并说出了自己的理由:“陛下圣明英武,光披中华,精兵百万,所征无敌,为什么只因胡人的骚扰就躲避呢?霍去病只是汉朝一员战将,尚且立志消灭匈奴,何况我居于藩王之位呢!请给我数年期限,必能搞定始毕可汗。如若不成,再迁都也不迟。”

李渊听着听着,精气神儿也跟着上来了,脱口而出道:“Verygood!”

旁边的李建成满脸鄙夷,奚落道:“樊哙(汉初名将)想用十万兵众在匈奴中横行直撞,二弟的话该不会像樊哙说的话吧!”意思就是说,吹牛不上税,你小子就尽管吹吧。

李世民一听,不乐意了,反驳道:“形势各不相同,用兵也不相同。樊哙,匹夫一个,有什么值得称道的?不出十年,一定平定漠北,绝非空话!”(他后来确实做到了)

两兄弟,你一言我一语,就这么杠上了。细细想来,其实很多家庭都会存在这种争吵,尤其是某两个成员不和的时候!当然了,绝大多数争吵是为了更好的维护家庭利益,而不是尔虞我诈。

想当年,二人是多么的同心;对比今日,真让人感慨万千。权力,为了这个至高无上的东西,多少人可以抛弃亲情呀!

最终,当家人李渊听取了二儿子的意见。

李建成不甘心落下风,便联合皇上的宠妃,共同诬陷李世民:“突厥虽然成为边患,但得到贿赂就会退去。秦王假托抵御外寇,实则想总揽兵权,以成就篡位的阴谋罢了!”

话糙理不糙,老大这几句话还是非常有道理的。李世民长久在外领兵,心思确实难以预料,不得不防!从“杨文干事件”来看,小李同学争夺皇位的心思已是昭然若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