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固落金汤

西葫芦炒鸡 著    2749 字     发布

固若金汤,我想,也只有这个词更适合它了。不禁想起了暴君杨广,正是这个人建造了这座城市,建造了这座选址颇佳、工程质量极高的超级大城市。他不是个好皇帝,这一点任何人都不能否定,但却绝对是一名优秀的包工头!

这样一座城市,再加上一个超级猛人王世充,倒霉的可就是秦王李世民和唐军众将士了。据史书记载,洛阳城头配备有当时最为先进、杀伤力最强的武器:大炮和八弓弩箭。所谓“大炮”,其实也就是增强型的投石机,投出的石头重达50斤,投掷距离近200米;所谓“八弓弩箭”,类似于加强型的弩,能够一次性发射八支箭,箭头奇大,竟然跟巨型斧头一样,射程达500米。(可参见电影《魔戒》)

在这两样武器的沉重打击下,唐军被打的彻底没了脾气,就连伟大的李世民也没什么辙,只是整天愁眉苦脸。看来,面对着高科技武装下的铜墙铁壁,再牛逼的人也是一筹莫展呀!攻城战毕竟不同于运动战,想要破城,高科技是断断少不了的。换句话说,小李需要从高科技方面着手,方能解决眼前的难题,相信他不久就会想到的。

十多天后,唐军损兵折将,士气大降,全然没了第一天时的兴奋和激动。几名将领看到这一情况后,便过来劝说李世民:“士兵疲敝,请班师回朝!”

咱们的小李哥刚一听完,立马就火了:“如今大举发兵,当一劳永逸。东方诸州已望风而降,只剩洛阳孤城,势必不能支持多久;马上就要成功,为什么要放弃呢?”

紧跟着,他下了一道严令:“军中敢言返回者,格杀勿论!”

由此来看,小李同学是打算跟王世充耗下去了,要么破城、要么败归,绝不会走无功而返的中间路线。做事做到底,这也是猛人跟常人不同的地方。当然了,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下面这个:倘若此时撤兵,无异于是半途而废,郑军必定能重新振作,以后再来攻打可就难了。

就在双方打的热火朝天的时候,窦建德行动了!这位老兄动员全部精锐士卒,水陆并进,西援王世充。士兵总人数达到了10余万,对外号称30万。

应该说,老窦选择的时机还是非常恰当的。经过连番大战,唐郑两家均已是筋疲力尽,此时出兵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说不定,不仅能打跑唐军,还可以顺便搞定洛阳城!大家可不要以为我瞎猜呀,根据当时的情况,这是绝对有可能实现的。

一切都在按照窦建德预想的那样发展,一切都似乎尽在窦建德的掌握之中。

消息很快传到了洛阳城下。

李世民不敢怠慢,立刻集合所有将领和谋士,开了一个简短却极为重要的会议。会议的议题很简单:对于夏军的行动,大家有什么看法?

有趣的是,几乎所有人都持这样一种观点:暂避夏军锋锐。言外之意,就是撤军,可又害怕受到责罚,便拐弯抹角的来了个“暂避”!

屈突通、封德彝、萧瑀等人官职比较大,说话分量比较重,他们认为:“吾兵疲老,世充凭守坚城,未易猝拔,建德席胜而来,锋锐气盛,吾腹背受敌,非完策也,不若退保新安,以承其弊。”意思跟其他人一样,撤退!

听完众人的发言,李世民略微沉吟了一下,这个时候,他注意到了坐在角落里的两个人:郭孝恪和薛收。

力排众议

好了,你们二位也别“打酱油”了,说道说道吧!李世民用眼神示意了一下。

郭孝恪首先发话:“世充日踧月迫,力尽计穷,悬首面缚,翘足可待。建德远来助虐,粮运阻绝,此是天丧之时。请固虎牢,屯军汜水,随机应变,则易为克殄。”

咦?这位老兄竟然来了个语惊四座,不仅不赞成“暂避”,而且还提出了具体的应敌之策:坚守虎牢,待机而动!

紧接着,薛收说道:“世充据有东都,府库充实,其兵皆是江南精锐,所患者在于缺乏粮食,是以为我所持,求战不可。建德亲率总旅,来拒我师,亦当尽彼骁雄,期于奋决。若纵其至此,两寇相连,转河北之粮以相资给,则伊、洛(今河南伊川、洛阳)之间战斗不已。今宜分兵守营,深其沟防,即世充应战,慎勿出兵。大王亲率猛锐,先据成皋(今河南洛阳汜水镇)之险,训兵坐甲,以待其至。彼以疲弊之师,与我堂堂之势,一战必克。建德即破,世充自下矣。不过两旬,两国之君,可面缚麾下。若退兵自守,计之下也。”

牛逼!

除了这两个字,我实在是想不出更合适的词了。对局势的把握,对敌我双方实力的分析,已臻化界!

简单解释如下:王世充缺粮、不缺钱,窦建德缺钱、不缺粮;若是放纵夏军前来,必定是郑军得粮、夏军得钱,最为不利的就是唐军。因此,唐军必须阻止夏军前来。而阻止的办法就是占据成皋(即虎牢关所在地),以逸待劳,大破夏军。窦建德失败,王世充也就只能乖乖的束手就擒了!

有朋友要问了,这个薛收何许人也,怎会有如此谋略?其实,薛收不是别人,乃是隋代大文豪薛道衡的儿子。这位老兄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12岁即能写文章,可谓文采飞扬、才华出众,被誉为“河东三凤”之首;归唐后,主要在李世民麾下做事。可惜的是,他死的比较早,只活到33岁;否则的话,开创“贞观之治”局面的就轮不到房玄龄了,“房谋杜断”也要改成“薛谋杜断”了。

所有人都讲完了,接下来就要做出决定了!

领导者,我认为有拙劣、合格、优秀和卓越之分。拙劣的领导者分不清形势,没有主见,易于摇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汉王杨谅;合格的领导者,能够倾听属下意见,但缺乏长远的目光,缺乏决断力和执行力;优秀的领导者,善于分辨和倾听属下意见,有一定主见,对形势的把握比较准确;卓越的领导者,善于倾听并糅合属下意见,有主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有极强的决断力和执行力。

咱们之前叙述的杨坚、杨素等人就属于卓越的领导者。

现在,多达90%的人认为应该撤军,而且理由极为充分。当下的形势也确实对唐军非常不利。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是你,会选择怎么办呢?

如果是一位合格或优秀的领导者,我想,他一定会选择撤军。原因很简单,撤退固然会导致前功尽弃,但却是不败之法,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嘛!郭孝恪和薛收的建议虽然有道理,但却太过冒险,倘若虎牢不保,到时候腹背受敌,可就全完了。

是要优秀还是卓越?

李世民很快就给出了答案,因为他做出了一个也只有他能够做出的决定:围城打援!

对此,小李同学分析如下:“世充兵败粮尽,上下离心,不日可克。建德将骄兵怠,我据守虎牢,便可控制其咽喉。倘若夏军前来争战,战胜它自然很容易;倘若犹豫不来,要不了十天半月,世充必溃。城被攻破,气势增强,一次举兵,可擒二贼。若不能迅速进兵,夏军进入虎牢,郑夏合并力量,可就没什么机会了。”

意思很明白:按照郭孝恪和薛收所说,率精兵据守虎牢。如果夏军前来进攻,那就消耗其力量,待机破之;如果畏惧不攻,岂不是正好给我们留足了灭王世充的时间?!因此,绝不能撤退,要一箭双雕。

看来,伟大的小李哥早就做足了功课,早已是成竹在胸。国有句成语叫做“力排众议”,用在此时的李世民身上,真的是再恰当不过了!那种深思熟虑后的自信,那份勇敢果决,体现的淋漓尽致。

OK,决策已定,开始行动!

成功还是失败,英明神武还是独断专行,就看执行力如何了。嗯?怎么感觉是在说杨广?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李世民和杨广还真有几分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