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时机成熟

西葫芦炒鸡 著    2698 字     发布

一支数千人的队伍走出熊耳山,顺着道路缓慢向前移动;为首之人正是叛贼李密与其死党王伯当!

这时,盛彦师一声令下:action。

但见箭矢如雨,无数叛军士兵瞬间毙命;紧接着,埋伏在溪谷中的刀斧手一拥而上,直冲李密和王伯当杀去。

一切的一切发生的太过突然,李老兄等人根本没有任何防备。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李密和王伯当被活活的砍成了肉酱!

绝世强人、隋末最猛的人,就这样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时年37岁!

(在世界的造反事业中,有一条非常有趣的定律:39岁魔咒。什么意思呢?简略介绍一下:如果在39岁的时候还好好的活着,就极有可能夺得天下;否则,就会功败垂成。很可惜,李密未能冲破这一魔咒!当然了,咱们的李老兄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后面还有一位更郁闷,他就是:李自成。)

可惜吗?说心里话,确实很可惜。因为他谋略非凡、勇敢果决,凭借一己之力耗光了强大的朝廷陆军;因为他体恤士卒、治军严谨,训练出了一支史上最强的民军;因为他取得了辉煌的战果,却始终离成功只差最后一步;更因为他抛弃富贵、历尽艰辛,为推翻杨广暴政而付出了几乎所有一切。

这样一个人,难道不值得我们扼腕叹息吗?尽管他也有很多缺点,尽管他也犯了许多愚蠢的错误。

31岁前,他只是一个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没有官位,更没有实权;31岁后,他顺应时代的大潮,取得了让任何人都惊叹的成就。暮然间,想起了那个“骑着黄牛读《汉书》”的年轻人、那个想要在学术上有所得的乖孩子。他,已经永远的离我们而去了!由他带来的那些光辉的岁月、那些精彩的战事,也永远的埋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

写到这里,李密的故事也结束了。

不过,肯定还有许多朋友存有疑问,最典型的应该就是以下两个吧:

一、李密的缺点是什么?

二、李密在演义小说中为什么口碑这么差?

先来回答第一个:李密的缺点正是王世充的优点,详情可参加前面。

第二个问题要难一些,也是我一直在考虑的。难道是因为他干掉了翟让?肯定不是;古今中外,为争权夺利而残害手足的家伙海了去了,不差他一个。难道是因为他接受了招安?也不是;虽然这一举动确实让人不爽,但还不至于到人人喊打的地步。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大胆的猜想,很可能跟后来的大唐帝国有关。哎,谁让你小子背叛了那个超级牛逼的伟大王朝?谁让你小子不自量力、逆势而为?

如果真如我所猜想的话,那对李密就实在是太不公平了!既然演义和小说已经歪曲了部分事实,那就由我来为其正名吧。(《新唐书》、《旧唐书》亦在字里行间表露出赞叹之情)

最后,我用一句话来做个总结:李密称得上是一位不世出的英雄!

河北争雄(一)

斩杀李密和王伯当,盛彦师一战成名。但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这哥们在历史上就闪光了这么一次,剩下的全都是垃圾时间!可就是这仅有的一次,他就把自己的名字深深的刻在了青史之中。真不知道是这家伙幸运呢,还是李密不幸?!

李渊得知消息后,只是淡淡的忧伤了一下,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帝王自有天命(前有述)。莫非他早就看出了李密没当皇帝的命?!

紧接着,这位老哥派亲信干了一件天大的事情:带着李密的头颅去见李世绩。不得不佩服的说,真是一只快要成精的老狐狸呀,极为敏锐的看到了局势的紧要之处!没错,倘若此时不能安抚好李世绩,便极有可能失去这个几乎已经到手的大馅饼!

事情进展的超乎寻常的顺利!

李世绩看到前老大的头颅后,跪在地上嚎啕大哭,任谁也劝不动,几乎到了昏厥的程度。哭完之后,这位小哥举办了一场规格极高的葬礼,将李密的尸首埋在了黎阳山南!

当时,全军将士皆穿白色孝衣,场面非常隆重。许多曾受过李密恩惠的士兵,竟然哭的吐出血来!由此可见,李密还是非常得人心的。

做完这件事情后,李世绩派遣使者给大唐皇帝送去了一封信,内容很简单:愿效忠李家王朝。

就这样,瓦岗旧将、一代名将李世绩投靠了李唐。

李密死了,瓦岗军一支独大的局面结束了。

接下来,就到了群雄乱战的时代了!

为了让大家对局势更为明了,我再次做个小小的总结(因为很多大战还未发生,我们暂且不排名)。

1、李唐:消灭薛氏父子后,实力大增,控制的地区扩展到山西、陕西和甘肃。士兵总人数在20万左右,精锐士兵不低于10万。拥有一大批作战经验丰富的高级将领和指挥官。

2、萧铣:依然是群雄之中占据地盘最多的一个。

3、王世充:侥幸击败瓦岗军后,老王的地盘骤然扩展到了整个中原地区。军事实力跟李唐差不多,也有一大批优秀的将领。

4、窦建德:主要是在河北地区发展。

5、杜伏威:主要在江淮地区活动。

6、刘武周:已开始跃跃欲试。

7、李轨:控制着河西走廊。

咱们就先从窦建德开始说起吧!

如果你对时间比较敏感的话,应该能够算的出来,咱们的窦老兄已经整整一年没有出场了。

话说,这位大哥在干什么?莫不是躺在家里睡大觉?现在就为您揭晓答案:窦建德一直都没闲着,一直都在围攻河间城!

不会吧?一年都没有攻下来?没错,一点也没错,的确是一年都没有攻下来。

坚固而冰冷的城墙之下,堆满了民军将士的尸体。窦建德无可奈何,整天愁眉苦脸;直到某一天,直到那个消息的传来:扬州兵变,杨广被杀!

河间守将悲痛不已,立刻率领守城将士为惨死的皇帝发丧。

窦建德知道后,赶忙向城内派去了一名使者,目的竟然是:慰问!

大夏

河间守将心中明白,大隋已经名存实亡,再打下去只会带来无谓的牺牲。于是,这位老哥告知使者:愿意归降!

窦建德知道后,大喜过望,赶紧命令大军向后撤了几里路。为什么呢?答案很简单:以此来表明自己的信任和诚意。

几个时辰后,河间守将独自来到了民军军营,见到了对战了一年之久的窦首领。双方相谈甚欢,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民军众将见此情景,非常不理解,对老大抱怨道:“这小子长久抗拒我军,杀伤甚多,真应该把他煮了!”

窦建德听完后,面色严峻,厉声说道:“以前在高鸡泊为盗,许可随意杀人;如今要安抚百姓、平定天下,怎能残害忠良?有谁敢轻举妄动,诛灭三族!”

大伙儿一听,赶紧闭上了嘴。

几天之后,这位杰出的守将被授予刺史之职。河北诸郡县听闻此消息,都争着抢着来向老窦同志投降,真的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呀!

不久之后,窦建德率军来到了乐寿县(距离河间城不远),并在此修筑了一座宫殿,命名曰金城宫;算是一处落脚点吧。

又过了大概半年时间(恰好是冬至),老窦正和众人商量事情;突然有五只大鸟盘旋于宫殿之上,另有数万只小鸟在后面跟着,场面甚为壮观!(有朋友可能要问了,这是什么鸟呀?大冬天的还在外面瞎溜达。我只能无奈的回答你,偶也不知道。)

窦建德先是惊异,进而非常高兴,对众人说道:“这是祥瑞之兆呀!”于是立即下了一道命令:改元“五凤”。

这时,有两名大臣跪下进言道:“这是上天赐予大禹的啊,请称国号为夏!”

咱们的窦老兄见时机确已成熟(瓦岗已失败),便采纳了这一建议,正式建立大夏政权,自称夏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