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粮食

西葫芦炒鸡 著    2705 字     发布

 又过了大概一个月,咱们的杨老兄写好了一封奏疏,里边详细列明了河北的贼乱情况以及自己所取得的战果!

  很快,这封奏疏便呈给了皇帝杨广。

  杨老兄看完后,大为惊讶,对身边的宠臣感叹道:“贼乱怎么突然到了如此严重的地步?杨将军降服的贼可真多呀!”

  旁边一个人听完后,略一思索,以极为优雅的语气回答道:“鼠窃虽多,未足为虑;杨义臣虽击败小贼,却拥兵不少。将帅久在外,此最非宜!

奸臣

  

  说这句话的人正是“政界之魁”虞世基!

  这个家伙跟苏威有的一拼,坚决贯彻“狗腿子”的处世哲学,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人家苏威好歹“雄起”过);虽为大隋朝廷的首席秘书,但却“唯诺取容、不敢忤意,为时人所讥”。

  更可气的是,由于长期受到皇帝宠幸和信任,虞世基已经基本上抛弃了做人的原则(其新娶的小老婆也起了很大的负面作用)。这个老小子不仅毫无节制的追求物质上的“奢靡享乐”,而且还干了许多让人极为不齿的事情:任人唯亲,卖官鬻爵,收受贿赂。一时之间,整个大隋朝廷被他搞的乌烟瘴气!

  

  天下大乱之后,虞世基紧跟“大政客”宇文述的步伐,成为大唱“和平赞歌”的主要人物之一。史载,这个老匹夫不仅不向皇帝进谏,反而有意截留全国各地的救急文书。毫不客气的说,这种行为已经超越了“无为、不为”的底限,彻底蜕变成为“奸臣”的可耻行径!

  有一次,一名比较有责任心的使者从外地归来,然后据实向皇帝汇报了一下所见到的情况。杨广听完后,就问旁边的虞世基:“是否属实?”

  虞世基回答道:“一群小贼罢了,各地官员已经快要消灭干净了;希望陛下不要放在心上。”

  杨广听了后,深为赞同,然后命人将这个“说谎”的使者暴打了一顿。哎,真是气死人啊!

  

  此次杨义臣上奏河北地区的贼乱情况,虞世基便回复了这么一番话:“鼠窃虽多,未足为虑;杨义臣虽击败小贼,却拥兵不少。将帅久在外,此最非宜!”

  意思很明显:国家的真正威胁不是一撮小贼,而是拥兵在外的大将。狂晕,真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呀,你还不如什么都不说呢!

  更可笑的是,咱们可爱的杨老兄听了后,又是一个“深为赞同”,而且还夸赞道:“卿言是也。”然后赶紧下了一个诏令,将远在河北的杨义臣召了回来!

  

  咱们的杨老将军接到这一诏令后,想死的心都有了;靠,这算什么事儿呀?!可是,又能怎么办呢?难道抗旨不从吗?

  没办法,杨义臣只好遣散招降的民军,悲伤的辞别杨善会,然后率领部队返回了东都洛阳。

  杨善会看着远去的官军背影,长长的叹了一口气,心中有一种英雄末路的强烈感觉!这个猛人很清楚,他已经再次变成孤胆英雄、他的日子已经不多了。

  

  哎,大好形势,就这么被破坏了;杨家朝廷的最后一道屏障,就这么被扫除了!这再次验证了那个道理:万里长城绝不是毁于敌手,而是毁在自己人手上。

  杨广啊杨广,还能让我们说什么好呢?曾经的那个你,真的荡然无存了吗?真的就这样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昏君了吗?

  不久之后,河北大地再次风起云涌起来。这次的声势更加浩大!

  而一个人也不幸病逝,这个人就是咱们的杨义臣;一代名将就此离开了历史舞台。评价的话就不再多说了,只要一句就够了:这是一个非常有谋略的常胜名将!但很可惜,他最终也没能拯救濒临倒塌的大厦。

  

  

  宇文述的确是死了,但虞世基却立马顶了上去;有这样的奸臣在,杨广终于可以省心了,终于可以在扬州好好玩玩了。

  没了那些盗贼的烦扰,生活真是爽呀!

扬州遗梦

  

  大体来说,皇帝杨广在扬州主要干了一件事情:收礼!

  什么礼呢?一是普通物件,主要包括各种世所罕有的文物、字画等等;二是特殊物件,主要是民间美女。

  大多数官员还是比较实在的,就送了一些普通物件,所以基本上没受到什么重视。但有一个人却棋高一招,因为他不仅送了一件稀世珍宝(青铜屏风),而且还送了很多的江南民间美女!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一代枭雄王世充。强人就是强人呀,就连“送礼”这种最简单的事情都能做的如此不平凡,让人想不佩服都难啊!

  

  自从上一次大破孟让率领的民军后,老王的名声越来越大、越来越响。接下来的日子里,这位老兄又击败了一支民军,而且还斩杀了其首领,可谓战功卓著!

  可令人不解的是,王世充虽然取得了如此骄人的战绩,却始终只是一个小小的郡丞、始终没有获得过升迁。直到他送出那些礼物为止!

  没错,咱们的老王同志终于获得了重用,被升为江都通守(扬州地区军政一把手)。原因极度让人无奈:送礼厚重且特殊。

  

  就这样,咱们的大隋皇帝白天赏物、晚上赏美女,过的是逍遥自在、奇爽无比呀!影视剧和演义小说中的许多“荒唐和情”情节,多发生在这个时期。

  

  大概两个月之后,洛阳方向零星传来一些“谣言”:贼军已经包围东都。不过,虞世基并没有让这些“谣言”传到皇帝耳朵里。

  又过了大概两个月,一名叫做元善达的官员风尘仆仆的来到了扬州,他带来了一个极为可怕的消息:洛阳城已经快要被贼军攻破了!

  

  是真的吗?

  我来告诉你答案:是真的,而且是千真万确!

  

  自从成功击杀朝廷骁将张须陀后,瓦岗军威名远扬、实力大增,成为中原一带最为强大的一支民军。平心而论,能取得如此大的成绩,真应该好好感谢李密!若没有他,瓦岗众兄弟早就被吓跑了,哪里还有勇气进行决战?

  翟让不是傻瓜,当然明白“赏罚分明”的道理。这位老兄经过短暂的考虑,做出了一个决定、一个不利于自己却有利于历史大潮的决定:让李密独自统领一部分军队,号称“蒲山公营”(李密曾被封为蒲山郡公,前有述)!

  由此来看,翟让确实是一个很会知人善任的人、确实是一个很为大局着想的人,同时也是一个“很傻很天真”、没有任何政治头脑的人。

  

  接到这一丰厚的“奖赏”后,李密惊喜异常;他没有惺惺作态,而是直接将其收入囊中。从此之后,咱们的李老兄在历史的大舞台上转换了一下角色,从“军师”变为军队的“实际指挥者”。

  现在,就让咱们来看看这个猛人是如何治军的。

  简单来说,李密的治军方式用两个字就可以高度概括:严和赏!

  所谓“严”,就是军纪严明、令行禁止;不论是谁犯了错,均按军法处置,毫不留情。

  所谓“赏”,就是重赏;只要在战斗中缴获金银财宝,全部分发给将士,自己则分文不取。

  这让我再次想起了当年的韩信。看来,绝代强人的治军方式都是相通的,也应了那句我们常说的俗语:英雄所见略同!

粮食的故事

  

  在继续下面的故事之前,咱们先来说一说隋朝的三大粮仓:洛口仓、回洛仓、黎阳仓。

  洛口仓,又名兴洛仓,位于洛阳城以东100多里的地方;这里地处丘陵,形势险要、运输方便、土层坚硬干燥,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价值。仓城方圆二十余里,共有3000个窖,每窖藏粮八千石(一石约合20多斤),设官兵千人进行守卫。该仓应该是当时全国第二大粮仓。

  回洛仓,位于洛阳城北7里,规模次于洛口仓,是东都的主要粮食供应基地。

  黎阳仓(前有述),位于今河南北部地区,方圆三十余里,有4000座窖,设官兵千人进行守卫。该仓应该是当时全国最大的粮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