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猛人

西葫芦炒鸡 著    2660 字     发布

 

    《隋书》对其评价如下:“仲文博涉书记,以英略自许,尉迥之乱,遂立功名。自兹厥后,屡当推毂。辽东之役,实丧师徒。斯乃大树将颠,盖亦非战之罪也!”最后一句话虽有“宿命论”之嫌,但也确实道出了一些玄机。

  说起来让人惊讶,戎马倥偬的于仲文竟然还利用业余时间著有两部大作:《汉书刊繁》三十卷、《略览》三十卷。真乃一奇人也!就凭这一点,就足以让人自叹不如、就足以让人佩服的五体投地。

  抛开最后一场战争不谈,我们可以确切以及肯定的说:于仲文绝对可以称得上是隋唐的一代猛人!

  

  

  如果我说整场战争中所有人都表现的非常差,你信吗?

  我认为,你肯定不信。不信就对了,百万大军、数十名战将怎么可能全都表现的很垃圾呢?也不合数学上的概率论呀!

  接下来,我将告诉你几个表现很突出的领兵大将。

  

  第一位叫做薛士雄。

  薛士雄,铮铮铁汉、国之栋梁;从小就有将帅之志!史载,当他还是个孩童时,便和同龄的小伙伴玩“攻城和守城”的游戏,而且玩的有模有样,如同真的在打仗一样。有的小孩子不太听话,薛小朋友竟然拿鞭子狠劲抽打!大家都怕这个坏小子,只好乖乖的听他的话,排着整齐的队伍。

  薛老爹看到这一情景后,惊异的对别人说道:“此儿当兴吾家矣!”

  

  十七岁,薛士雄正式参军,从此开始了自己颇具传奇的军旅生涯。

  

  薛士雄

  

  十七岁的时候,我还在高中的课堂里一遍又一遍的演算着数学题;十七岁的时候,我还会跟我的父母撒娇;十七岁的时候,我还在懵懵懂懂的喜欢着隔壁班里的漂亮女孩;十七岁的时候,我看到有人打架会吓得赶紧躲开。

  十七岁,薛士雄已经是一位勇敢的战士!

  经过多次血与火的考验,他很快就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中层将领,治兵严谨、秋毫无犯,深得士兵喜爱和老百姓称赞。

  杨广登基后,薛老兄的名声逐渐传到了这位新皇帝耳朵里。

  有一次,杨广问身边的大臣:“我欲提拔强人,不知道你们认识这样的人吗?”这几位大臣老实的回答道:“臣等何能测圣心!”杨广微微一笑说道:“我欲提拔的人正是薛士雄。”

  就这样,咱们的薛老兄一跃而成为禁卫军高级将领。

  

  事实表明,杨广没有看错人!

  一年之后,咱们的大隋皇帝发动了“伊吾之战”,目的为消除“丝绸之路”上的障碍;领兵大将正是薛士雄。这里的伊吾乃是指哈密一带,在敦煌西部很远的地方。

  当时的作战计划是这样子的:与突厥突利可汗合兵进击,先到玉门关,然后发兵突袭。

  

  一开始的时候,突利还是很热心的,带领着自己的精锐骑兵与薛士雄一同来到了玉门关。可这小子临时又变卦了,率领着自己的部众玩起了失踪。从这个细节中我们能看出来,这个突厥老大确实很会算账,知道犯不着为隋朝卖命,所以玩起了这种小把戏!

  突厥人失踪了,咱们的薛老兄郁闷了。进兵还是不进兵?这成为了摆在他面前的一道大难题。进兵吧,人数不够;不进兵吧,回去没法向皇帝交代!

  经过短暂的权衡后,薛士雄下了一个命令:进兵。

  

  经过昼夜急行军,大军很快到达了伊吾城。

  一切都在薛士雄的意料之中:伊吾不设防!为什么呢?因为伊吾军民普遍认为隋军不可能这么快就来;而薛老兄就是看透了对方的这一想法,所谓“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是也。

  就这样,塞外名城伊吾被轻轻松松的拿下!

  

  

  征高丽,薛士雄也作为领兵大将参与了进来。但这位老兄没发挥多大作用,基本上都是听宇文述的指挥。

  大溃败时,薛老兄比较倒霉,被高丽人围困在了一个叫做白石山的地方。史载“所围百余重,四面矢下如雨!”可谓绝对正宗的超级险境,如果不出什么意外,白石山就是薛士雄的坟墓了。

  可让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咱们的薛老兄竟然打了一场漂亮的反击战!他先是将逃兵组织起来,结成方阵,然后临时拼凑起了一个200人的骑兵队;其中骑兵在中间,步兵在四周。

  高丽人在发动了几次进攻之后,有点疲惫。

  就在这个关键点,薛士雄立刻命令骑兵队发起了冲锋,一举将对方的阵线冲开了一个大口子,然后率领士兵们冲出重围而去。

  

  

  第二位表现突出的将领叫做王仁恭。

  王仁恭,出生于官宦世家,是一个从小就很要强、很注意个人修养的好孩子。不仅喜读兵书,而且还练就了一身的骑射功夫,是一个典型的文武全才!

  长大后,王老兄先是给某王侯做了一段时间的秘书(好差事呀)。但这样的工作显然不适合他,不久之后,王仁恭便果断辞了职、从了军,成为了一名无足轻重的小将领。牛人就是牛人啊,仅仅这份胆量,就够我们羡慕的了!

  或许真的是有“对眼”这种东西,咱们的王老兄竟然得到了“眼镜蛇”杨素的赏识。在经过几场大战之后,顺利的被封为禁卫军中层将领。

  杨广登基后,爆发了与汉王杨谅的内战;王仁恭再次披挂上阵,这次他的上级还是杨素!战争结束后,王老兄因功受封为大将军。看来,凡是跟着“眼镜蛇”混的,都很有前途呀,这也间接说明了一件事情:杨素有识人之才!

  

  之后的很长一段日子里,王仁恭一直都在重复他祖辈和父辈们干的工作:担任地方官。令人无比敬佩的是,王老兄干的相当不错,简直可以用“风生水起”这个词来形容。当他要被调往外地时,当地的老百姓拉着马不让走,而且在道路两旁嚎啕哭泣,以这种简单的方式表达着自己对这位父母官的爱戴之情!

  

  

  征高丽,王仁恭也同样跟着来了。

王仁恭、卫文升

  

  相比于宇文述、于仲文等人,王仁恭并没有得到皇帝特别的重视,只是一名极为普通的中上层将领。

  大溃败时,其他隋军将士都狼狈不堪,唯有这位老兄所率领的军队还保持着比较整齐的队列。

  为了拯救更多将士的性命、更为了免于全线大败,王仁恭决定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他率领自己的士兵(1000人左右)悄悄的在某个险要之地隐藏起来,然后静静的等待着疯狂追来的高丽大军。(胆子真大呀)

  很快,敌军就出现了,很兴奋、很散乱!很明显,在这群高丽人眼里,隋军士兵已经是板上的鱼肉,只能等着被残杀和屠戮了!

  

  突然,王仁恭率领1000将士火速杀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敌军的指挥机关猛扑过去,三下五除二就击杀了高丽军队的几员大将。高丽人万万没有想到半路里还藏有如此生猛的一支隋军,吓得赶紧后撤。

  王仁恭抓住战机,立即展开追杀;无奈人数实在太少,只好半路返回。

  

  杨广知道这件事情后,对咱们的王老兄大为赞赏,直接将其升为左光禄大夫(二品高官)。

  

  

  第三位表现突出的将领叫做卫文升。

  卫文升,出生于北周时期,有器量、有学识、有胆识,深受一代英主宇文邕的重视,年纪轻轻就被破格提拔为上层官吏。

  这位老兄为人比较耿直,经常直言进谏,因此得罪了不少人。宇文赟即位后,他因为“杵旨(不听话)”而被免职。

  不过,这倒并不是坏事,因为咱们的卫老兄因此躲过了内战,算是因祸得福吧。

  

  杨坚取代北周后,卫文升一度遭到猜忌,并没有得到重用(在偏远地区做官)。不过,由于这位老兄名声在外且政绩颇佳,因而慢慢的赢得了杨坚的青睐和信任,职位也一步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