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出征

西葫芦炒鸡 著    2670 字     发布

  

  很明显,这样子肯定无法解决问题,相反只会激起更剧烈的反抗。没多久,各地聚众造反的越来越多,有些地方甚至到了无法收拾的地步!

  

  不过,杨广已经没有时间和精力来理会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了!因为,大军已经集结完毕。

  毫不夸张地说,这绝对是世界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史载,军队共计114万人,后勤人数更是达到了228万人。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应该是世界古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支军队!其中,富有作战经验的士兵人数应该在50万左右,其余的都是临时征召起来的,是来充数的。

  我们来做一下计算:114万+228万=342万,约为当时全国总人口的十三分之一;其中肯定以青壮年为主,也就是说,这些人口应该能占到全国青壮年的百分之四十。一个多么可怕的比率呀,几乎全国一半的劳动力都来做贡献了,谁来种粮食?谁来养家糊口?各种各样的矛盾全都暴露出来了。倘若一旦战败,后果真的是太可怕了!

  

  虽然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虽然极大的扰乱了老百姓的正常生活,但我们依然应该向隋炀帝杨广投去一丝赞赏和钦佩。这么大规模的军队,而且完全集结完毕,这可绝对不是一般皇帝能够做得到的!

  不过,比起杨坚来,杨广的战前准备工作还是要差了一大截(单说平陈之役)。

  首先,杨坚的备战工作更富有成效。大家可以回想一下,杨老爹曾经听从高颎的建议,对南陈实行过一个非常变态的方略:破坏其经济,而且收效甚大。但杨广自始至终都没有对高丽的经济做出过任何破坏,属于典型的战略上的失误。

  再者,杨坚的备战工作更为合理。平陈之役规模巨大,但杨老爹合理的解决了后勤补给问题,没有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实质性的破坏和影响。但杨广却搞的天怨人怒,甚至引起了全国性的“争当盗贼”活动!

  最后,我想再强调一点,比起杨坚来,杨广的作战方略不清晰。正如我们前面所述,杨广一开始的时候就没有真正要打仗的意思,就是想通过浩大的声势来吓倒对手。这势必会造成轻敌思想的恣意生长,而这种思想也势必会传导给各个领兵将领。更要命的是,没有清晰的作战方略,就会导致没有一个通盘的考虑;如果不打仗就算了,若是真打起来,那可真就是顾头不顾尾了。

  要么,你就坚决的打;要么,你就不要带这么多士兵出来。打而非打,这是领兵在外最忌讳的!

  

  出征之前,杨广找了个算命先生卜了一卦。

  正是这一卦,要了一家子的命!

征高丽(一)

  

  百万大军集结完毕,接下来就该出征了!

  但是,有一个叫做耿询的小官却出来极力劝谏:高丽不能讨,讨必无功。杨广一听火气就上来了,这不是明摆着诅咒老子、动摇军心嘛,于是立即下令将这个家伙拖出去砍头!幸好耿询的一个好朋友出来苦苦哀求,这才保住了他的小命。

  不过,这件小事却给杨广的心理蒙上了一层薄薄的阴影。于是,咱们的大隋皇帝便问旁边的庾质:“高丽的人口比不上我国的一个郡,现老子亲率这么多的军队讨伐它,你认为胜败如何?”

  庾质回到道:“讨伐可以取胜,但臣私下有愚见,不希望陛下亲自出征。”

  杨广听完后,脸色一变,厉声说道:“今天老子统领大军到此,怎么能未见敌军自己就先退却呢?”

  庾质不慌不忙道:“作战而不能取胜,恐怕有损陛下威望;要是陛下留在北京,只派猛将劲卒,倍道兼行、出其不意,就一定能获胜。军机在于神速,迟缓就会无功!”

  

  应该说,这个庾质的确不是一般人物,对局势和问题看的非常清楚。我认为,当时的大臣之中,看到这一点的绝对不在少数。只是大家惧怕皇帝的淫威(参考张衡和高颎的下场),便将这些话都烂在肚子里了。倘若不是杨广主动问起,我估计这位老兄也不会主动说出这番话!

  

  那么,庾质是什么人物?为什么会得到杨广如此看重?

  其实答案很简单,庾质是一个跟章仇太冀类似的人物;更直白的说吧,这位老兄就是一个江湖术士。不过,他的见解确实是非凡,这一点我们不得不佩服。

  

  杨广听完后,心里非常不高兴,就奚落道:“你既然害怕前往,自己可以留在此地。”

  还是那句话,杨老兄太自负、太自傲了,他自己决定的事情,别人就是说破了嘴也不能动摇分毫!倘若他此时能够听进庾质的意见,历史可能就真的要改写了;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大业八年,公元612年,一场决定历史进程的战争开始了!

  

  关于双方的实力对比,我再啰嗦啰嗦吧。

  先来看看隋朝:

  硬实力:疆域广阔,势力范围包括华夏中东部全部地区以及西部部分地区;人口数量近4500万人;粮食储量充足。不过,由于短时间内上马各类基建工程,民众疲劳怨恨。国内部分地区,尤其是齐鲁地区,已经发生大规模动乱。

  将士:隋朝可以动员起来的士兵人数达百万之巨,而且大多数都曾经历过战争,拥有良好的军事素养和丰富的作战经验。将领比较优秀。

  皇帝:杨广是一个非常自信(也可说自负)的人,有带兵打仗的经验,且亲自出马。

  朝廷:远不及杨坚时代,贪污腐化相当严重。

  

  再来看看高丽:

  硬实力:疆域面积和齐鲁大地差不多(略大一些);人口数量在150—200万之间,绝对不超过250万;粮食产量无法统计,估计跟隋朝的一个省差不多。建成了新首都长安城(在平壤附近),还有一座非常坚固的城池辽东城(辽东一带)。

  将士:高丽可以动员起来的军队有30万人,其中大多数都曾参加过各式各样的战争,骁勇善战。其军队将领虽然算不上多有名气,但绝对拥有丰富的指挥经验。

  国王:高元算得上是一个优秀的统治者;在他的治理下,国内政治稳定、经济稳步发展,而且还经常出去欺负欺负周围的邻居,比如新罗和百济。

  

  事实很明显,隋朝能够保持绝对优势的地方只有“将士”一方面。如果能把这个方面发挥好、运用好,这场战争还是有把握取胜的。

  杨广亲自领兵出征、亲自督战,虽然有诸多缺陷,但也有优势,那就是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将士的积极性。具体例子可参见北周皇帝宇文邕。

  总体来说,隋朝的优势并不如大家想象中的那么大,远远比不上杨坚时代。再加上大隋军队是客场作战,优势就更小了!换句话说,杨广时代的“征高丽”,只能算是以大欺小,绝对不是以强欺弱。“小”不一定“弱”,而“大”也不一定“强”。

  

  OK,废话不多说了,出兵!

  

  皇帝杨广将百万大军分为24军:左翼12军,右翼12军。每军大概48000人,设大将、副将各一名,其中骑兵40队,步兵80队。每军另设受降使者一名,不受大将和副将管辖,其任务就是安抚慰劳投降的人。

  看来,咱们的杨老兄从平陈之役中获得了不少经验,这样的兵力分配还是比较合理的。而受降使者的设立,则表明了杨广必胜的信心!

  

  这么多的人,一次性全部出发肯定是不行的,也没这么多的路呀。

  

  出征

  

  大家还记得“一下扬州”的情形吧?如果还记得,那下面的内容就比较好理解了。

  第一天,第一军出发;以后每天派出一军,前后相距40里(跟船舶出发差不多)。各军首尾相接,鼓角相闻,旌旗连绵900多里。最后是皇帝亲自率领的部分军队,叫做御营,分为内、外、前、后、左、右六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