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机制

西葫芦炒鸡 著    2675 字     发布

今并因商人密送诚款,引领翘首,愿为我国附属。圣情含养,泽及普天,服而抚之,西域诸国必然归服于我们;到时,吐谷浑和西突厥就可以灭掉。戎狄、华夏合为一体,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

  

  大部分都是文言文,我来给大家稍作解释:

  第一小段比较好理解,就是拍了皇帝一通马屁,相当的有水准,大家可以学习学习;

  第二小段,指出了通往西海(应该是地中海)的三条道路,非常有价值,而且记载了众多的国家,有很多在历史上是第一次出现;

  第三小段,是编著该书的原因:通西域,立不世之功!该段大气磅礴,读来让人热血沸腾,而且有理有据、谋略与战略并存,是全序的重点和中心。

  

  皇帝杨广看过之后,先是一阵惊异,接着大为开心,立即派人将裴矩招了回来!

  “双头蛇”不愧为“双头蛇”,他其实早已经吃透了这位新任大隋一把手的心思,知道这个皇帝有着好大喜功的毛病;于是便投其所好,编著了这么一本旨在建立奇功的特殊书籍!

  事实证明,裴矩做到点子上了。

  或许动机不纯,但我们绝对不能就此否定《西域图记》的价值,因为裴矩是裴矩,《西域图记》是《西域图记》,二者不能简单的划等号。

  

  杨广将裴矩招回来后,简直像得到了一块稀世珍宝一样,每天都跟他腻歪在一起,什么都不做,就只谈论西域的情况。而裴矩也非常坚定的认为:“西域珍宝极多,吐谷浑很容易征服。”

  逐渐的,咱们的大隋皇帝心动了,他决定重新开通西域,建立汉武帝那样的盖世宏业!

  于是,杨广任命裴矩为黄门侍郎(皇帝贴身秘书),让其全权负责经略西域。就这样,咱们的“双头蛇”一下子咸鱼翻身,成为了朝廷炙手可热的人物!奇迹,也就此诞生。

  

  此次北巡,咱们的新任黄门侍郎也跟着来了。

  当看到高丽使者和皇帝的反应后,这位老兄便说出了那番话。后世史家往往将“三征高丽”的责任推到“双头蛇”身上,认为正是这小子蛊惑隋炀帝发动了那场不该发动的战争。

  我却并不这么认为!平心而论,这几句话根本不足以说动隋炀帝去发动一场大战;相反,裴矩的分析是比较合乎情理的。如果能采取比较适当的策略,让高丽俯首称臣应该不是一件难事。

  皇帝杨广听完后,非常赞同,立即派人向高丽使者宣读了一份正式的诏书:“朕因为突利可汗诚心诚意的尊奉我大隋,所以才亲临他的牙帐。明年朕将去涿郡(北京),你回去报告高丽王,及早前来朝见,不要自生疑惑和恐惧;假如不来朝见,朕将率领突利可汗去巡视你们那里。”

  意思很明显,高元你小子就别再搞什么战略联盟了,老老实实的像突利一样前来朝见,否则老子就率领大军前去灭了你!

  这种口气是不是很熟悉?对了,现如今的就经常用这种语气跟小国家说话!

  

  解决完这件让人极度窝火的事情后,杨广又呆了一天,然后就率领庞大的队伍浩浩荡荡踏上了归途!突利可汗可能觉得自己做的有些过分(跟高丽勾搭),便坚持跟着大隋皇帝来到了塞内,算是一种间接的赔礼道歉吧。咱们的皇帝看到这小子认罪态度还算不错,就让他半路回去了。

  农历八月二十六日,皇帝杨广到达了太原。在这里,这位老兄下了一个诏令:营建晋阳宫。很明显,这个家伙明年还想来大草原转转,晋阳宫就是一个落脚地!只是打死他都没想到,不久的将来这里将诞生一支队伍、一支夺取天下的队伍。

  

  农历九月二十三日,皇帝杨广回到了东都洛阳。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细节,从太原到洛阳,杨广花了整整一个月!走的也太慢了,就是爬也应该爬回去了吧。难道这其中发生了什么事情?没错,的确是发生了一件事情、一个很小很小的插曲:杨广心血来潮要顺道去自己的亲信张衡的老家做客!

  这可不得了,张衡是个大臣,杨广可是当今皇帝,皇帝到大臣家(老家)去做客,真算是千古少见了;若没有绝对的宠信,这是断断不会发生的!明朝的英宗皇帝就曾打算去太监王振的老家做客,可惜没成行,这位小皇帝好像也是带了50多万军队。

  在张家,君臣之间开怀畅饮,玩了整整三天,这才再次踏上回家的路程。

  

  至此,北巡正式结束!

  

  这次盛况空前的、大规模的北巡,从农历四月十八日开始,到农历九月二十三日结束,历时5个月。它改变了包括老百姓在内的无数人的命运,也为未来的历史发展埋下了很多的伏笔。毫不夸张的说,它已经不仅仅是一场单纯意义上的巡游,而且还承载了众多的历史使命!当然,咱们的隋炀帝是永远不会知道的。

  

  

  接下来,咱们要插播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虽然对于杨广来说,这根本算不上什么。

  科举制

  

  公元607年(大业三年)的某一天,皇帝杨广诏告天下,荐举贤良之士,设置十科举人,明确了国家选才的具体标准:

  “夫孝悌有闻,人伦之本;德行敦厚,立身之基。或节义可称,或操履清洁,所以激贪厉俗,有益风化。强毅正直,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美秀;并为廊庙之用,实乃瑚琏之资。才堪将略,则拔之以御侮;力有骁壮,则任之以爪牙。爰及一艺可取,亦宜采录;若众善毕举,与时无弃。以此求理,庶几非远。文武有职事者,五品已上,宜依令十科举人。有一于此,不必求备。朕当待以不次,随才升用。其见任九品已上官者,不在举送之限”。

  其中有一科叫做“文才秀美”,此即我们所常说的“进士科”。

  而“进士科”的设立,也被后人称为科举制起源的标志。

  没想到吧,一代“暴君”隋炀帝竟然是科举制的创始者!

  

  关于科举制的起源,其实有很多种说法,至少不下10种。比较有影响力的有“始汉说、始南北朝说、始隋说、始唐说”。在这四种当中,最为大家所接受的就是“始隋说”;但即使是“始隋说”,也有若干种不同的观点。而在国际上最知名的一种观点是:始于隋文帝杨坚时期。

  你知道这种观点是谁提出来的吗?说起来非常搞笑,竟然是一个学者提出来的。这个相当牛的家伙叫做宫崎市定,他为此还写成了一本专著《科举——考试地狱》。这本书的名字非常俗气,但在国际学术界却有非同凡响的影响力,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人迈克尔哈特所著的《世界100名人排行榜》,曾将隋文帝杨坚列为第82位,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他创立了具有深远影响的科举制!

  哎,说起来真是悲哀,学者难道都是吃干饭的吗?这个友人就是再怎么精通文化,也不可能达到咱们的水平吧。

  

  或许是受到了什么精神上的刺激、或许是自尊心受到了沉重的打击,“科举制”研究一度成为学界的热点,有点“一窝蜂而上”的感觉,很多人对此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观点。逐渐的,大家的看法趋于一致,开始认同“始于隋炀帝”一说!可惜,有些晚了,“始于隋文帝”之说恐怕早已经深入许多外国人心中了。

  我所采用的正是现在学界比较公认的观点:始于隋炀帝杨广时期。当然了,促使我做出这种选择的还有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唐代著名史学家杜祐在其《通典》当中曾明确指出“炀帝始建进士科”。相对于现在学者那种急功近利型的研究,我更愿意相信古人!

  

  说起科举制,那就不得不说说的人才选拔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