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奇迹

西葫芦炒鸡 著    2733 字     发布

不过,也有很多后人对此提出了质疑,认为《隋书》和《资治通鉴》都过分夸大了这一数字;对此,我不敢苟同,因为隋炀帝的“大业”就是一个创造奇迹的年代,君不见大运河是怎么开凿而成的吗?

  

  接下来,让咱们一起来欣赏欣赏这些船:

  龙舟一艘,共有四层,高12米,长54米;最上层有正殿、内殿、朝堂;中间两层有120个房间,均用黄金碧玉装饰;下层为侍卫及宫女等的住处。总体上来说,它比杨素所建造的“五牙船”小的多,但也够大的了。

  浮影船九艘,共有三层,布局跟龙舟相似,主要为朝廷重臣准备。

  其它船只规模比较小,不再一一介绍。

  

  大业元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杨广从洛阳的显仁宫出发,开始了浩浩荡荡、被无数时人和后人谩骂的“一下扬州”。骂吧,骂吧,我是狂人我怕谁!

  

  毫无疑问,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超豪华水路出行。

  据说,船队首尾相距达到200里;从第一艘启航到最后一艘离岸,足足用了50天;随从人数总计近10万人;拉纤的民夫达到8万多人;两岸有骑兵跟随保护,旌旗蔽野!

  对于这些数据,大家需要保持一种冷静的心态,因为其中很多都是出自野史。后人对隋炀帝多有诟病,夸大一下数据实属正常。但不论怎么低调的评论,这场扬州之行在当时的世界上都绝对是数第一的!

  如此众多的人,怎么吃饭呢?史书记载如下:所经过的地方,方圆500里之内都必须供应食物;有的州为此竟然要出动100辆车来运送。这么多的东西肯定吃不完,只好把剩下的全都扔掉或送到岸上埋掉了!看来大家环保意识还挺强的,如果将这么多食物直接扔进河里,估计能将好好的运河瞬间搞成臭水沟。

  

  关于那些拉纤的民夫,还有一些很有意思的记载。这些人被称作“殿脚”,穿的都是锦缎制作的袍服,非常的昂贵,普通人家是绝对买不起的,看来杨广这个家伙还是比较大方的。

  到了《隋唐演义》里边,“殿脚”后面加了个“女”字,成了“殿脚女”;为什么要这么加呢?原来,杨广听了一个人的提议,招了一群年龄在16岁以下的女孩子当纤夫。提议之人是谁呢?正是宇文化及的老爹宇文述!

  

  大约经过1个月的时间,这支庞大的队伍才终于来到了扬州!

韦云起

  

  回到了曾经住过的地方、看到了那些熟悉的景致,皇帝杨广心潮澎湃、感慨万千。这种感慨不带有任何矫饰,完全是发自内心的,正如同我们毕业之后再次回到母校!当然了,如果你混的不好,你也不会乐意回去,愿意回去的都是那些功成名就的人。在我看来,这种感慨更多的是一种炫耀、一种对自己多年努力的奖励!

  跟我们所有普通人一样,杨广也有着同样的心思。他一刻都没有闲着,到处游荡、四处寻找自己曾经留下的足迹。唯一不同的是,咱们普通人只能自己到处瞎转,而这位老兄却是领着无数随从一起瞎转。有多少人呢?史载“仪仗队伍堵塞街巷,连绵20余里”!

  咱们可以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这个家伙一定指着某些地方,然后对着自己手下的大臣说道:“就是这里,恩,老子曾经在这里赏题过一首诗。”

  

  这样的美好生活一直持续了大概两个月!

  

  有一天,咱们的皇帝正玩得兴起,突然有使者从遥远的北方送来了一封急报:契丹入侵辽西!

  契丹不是归顺大隋了吗?怎么又来侵犯呢?对于其中的原因,史书之中没有任何记载。我倒认为这并不奇怪,正如我前面所分析的,契丹是“马背上”的民族,秉性跟突厥差不多,基本上就是“有奶便是娘”,他们不是也干过背弃高丽的事情吗?我估计,这些少数民族兄弟肯定是食物不足了,饿的头脑发昏,这才决定来富饶的邻居家“借”点东西。

  

  接到急报的杨广没有丝毫慌张、也没有大发雷霆,而是极其平淡的下了一个非常嚣张的诏令:命韦云起率领突厥军队前去讨伐!

  真是太绝了、太猛了、太不知“天高地厚”了,也只有咱们的杨广能想的出这种“天才”的办法。突利可汗一直以来都受到大隋的庇护,现在也该出点力气了!什么?不肯出兵?有种试试看,立即就把你小子也灭了!

  这个突利绝对是一个识时务的家伙,他不敢怠慢,立即为大隋准备了2万骑兵。什么叫做国力强大?隋炀帝给我们做了一次示范、一次标准的示范。

  

  在进行接下来的叙述之前,先让咱们熟悉一下韦云起这个人。

  韦云起(有气势的好名字),一个一直以来都非常普通的人,但却是一个直言不讳的人。“普通”和“直言不讳”有联系吗?我可以肯定的告诉你,有。“直言不讳”会得罪人,会得罪很多当权派,所以会遭到打击和排挤,所以会“普通”!但相对于历史上无数直言不讳的人,韦云起又是幸运的,因为他碰到了杨坚。

  有一次,韦云起到杨坚面前奏事。这个皇帝对他说道:“有什么话尽管说,别顾忌。”当时身为宠臣的柳述恰好也在旁边!

  韦云起听完后,便说了这么一番语惊四座的话:“柳述骄横放纵,没见过世面,根本担当不起重任,只是因为他是您的女婿才身居要职。臣担心舆论会认为陛下唯亲是举啊!”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来看,这位老兄的话不幸全言中了,这个柳述也果然不是一个能担当大任的人;不仅不能担当大任,最后连自己也赔进去了。

  杨坚听完后,只是微微一笑,并没有责备这个直言的大臣。不久之后,任命他为通事舍人(负责传递和宣布诏命)。

  

  杨广登基后,韦云起的官位没有什么变化,也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这位老兄有什么军事才能。但就是这么一个军事盲,杨广竟然给了他这么一个艰巨的任务!难道杨广真的自信到了这种程度?难道这个皇帝真的以为契丹如此不堪一击?让咱们等着看好戏吧!

  

  韦云起接到任命后,立即动身赶往突厥;离开的时候,只有他一个人、孤孤单单的一个人,如同闲云野鹤。但我相信,他内心一定充满了兴奋和期待,还有些许担心,因为前面的路程实在是太过“吊钢丝”,要么是一个奇迹、要么成为千古笑柄!

  

  不久之后,这位老兄便来到了突利可汗的属地,接手了2万突厥骑兵。

  但韦云起并没有心急火燎的去进攻契丹,而是着手干起了一项基础工作:训练。

  

  一直以来,咱们都在强调隋朝陆军战斗力多么强悍、战术素养多么好,但却并没有详细描述过其训练方式。现在,就让咱们来看看一个隋朝文官是如何训练军队的,而且是训练曾经的死对头突厥骑兵

一个人的奇迹

  

  骑兵的战斗方式一直以来都比较原始,那就是:飘忽即来,倏忽即逝;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所以,他们虽然有机动性强的巨大优势,但却很难打硬仗、恶仗、死仗。这种局面直到族统治时期才得以根本改变,因为他们的杰出首领成吉思汗创立了“领户分封制”。

  很显然,韦云起就看到了突厥骑兵的这一恶习;所以,他采取了隋朝陆军的训练方式,预备给这2万骑兵来一个“脱胎换骨”!

  首先,这位老兄将全部士兵分为20营,每营1000人,设立长官一名;

  接着,他将这20营又分为四个大队。

  最后,开始训练:四个大队同时出发,营与营之间相隔一里,不得相混,听到鼓声就行进、听到号角声就停止。

  

  完了?完了;这么简单?对,就这么简单!大家不要感到奇怪,真实的训练就是如此。军队不是马戏团,搞的越复杂、越高深莫测,到头来越没有效果,你在电视上看到的那些花里胡哨的阵势,战场上根本用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