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大赦

西葫芦炒鸡 著    2713 字     发布

  

  再者,就是关于“同坟异穴”。很明显,这也是杨坚生前安排好的;为什么这位老兄要做如此安排呢?答案要追溯到秦汉时期,当时这种风俗是比较流行的,尤其是在皇家之中;可能蕴含着某种对未来的憧憬。隋唐时期,“同坟同穴”(小妾享受不到这种待遇)已经开始流行,杨坚这么做似乎也是在有意模仿旧制,以区别于大众的做法。

  

  关于杨坚的太陵,大家就不要再惦记了,因为已经被盗了很多次了!自古以来,盗墓贼和皇陵设计者之间就展开了斗智斗勇,但除了极少数皇陵之外,绝大多数都没能逃脱厄运。著名的“东陵大盗”孙殿英,更是直接动用军队进行明目张胆的盗墓活动,也算是将盗墓事业推向了顶峰;还好,他盗的是慈禧的墓!据研究称,由于机关众多,死了相当多的人。可见,盗墓这个行当是非常危险的。

  

  

  时间快速来到了公元605年。

  

  正月初一,皇帝杨广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大业”,宏图大业之意;此名据说来自《易经》:“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

  接着,册立萧妃为皇后,册立杨昭为皇太子。

  

  

  属于杨广一个人的时代,来临了!

大业,创立宏图伟业,是要干点大事情的时候了!

  

  为什么要夺取皇位,难道仅仅是为了享乐吗?难道仅仅是为了那份权力带来的快感吗?当然不是,是因为心中那份一直都存在着的远大理想、那份要做秦皇汉武的凌云壮志!

  杨广已经做了十几年的晋王、4年的太子;这些年来,他谨小慎微、韬光养晦、如履薄冰,甚至干过吹捧大臣的违心之事,过的非常辛苦、过的非常窝心。现在,他终于翻身了,终于可以大展身手了;心中那些宏伟的蓝图,终于可以全部实现了!

  

  但有一个人的存在,还是让这位皇帝心中略有不安,感到一种隐隐的威胁,这个人就是“眼镜蛇”杨素!不管此人有没有谋反的想法,他的威望都是那么的刺眼、都是那么的让人不舒服。

  为了让自己晚上睡的更踏实点,杨广决定给这个可怕的猛人升个品级:尚书令(无实权的虚职)。不久,又封他为太子太师(又是虚职)。这一招就是杨坚曾经用过的“明升暗降”,事实上是间接剥夺了杨素的实权。

  接着,杨广任命宇文述为左卫大将军、于仲文(关于此人,后有叙述)为右卫大将军;此二职均为掌管禁卫军的最高将领。此举意味着,这位新皇帝已经牢牢的将禁卫军控制在了自己手里。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军权始终都是最为重要的,杨广清楚的意识到了这一点;这一连串的行动,足以与当年的杨坚有的一拼!

  对于这一切,“眼镜蛇”没有任何反应、也没有任何怨言,全部都默默的承受了!他已经老了,也看明白了许多事情;离开朝廷权力中心,谁又能知道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呢?

  

  

  好了,朝廷大权已经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了,开始施行那些宏伟蓝图吧!

  

  皇帝杨广干的第一件大业,就是营建东都洛阳。

  

  为什么要营建东都洛阳?不是有京城长安吗?问题就出在这里。

  

  杨广登基时,大隋已经建国23年;经过23年的发展,长安城已非常繁华,是当时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国家化大都市,其地位已远远超过现在的纽约。大都市,一个最突出特点就是“大”,具体表现为人口多、消费量大;据统计,仅城内常住人口就达到了50万,如果算上军队、流动人口和近郊人口,估计有200万之众。这么多人口,消费量是相当惊人的,“吃饭”就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而且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杨坚在位时,曾经命宇文恺修建广通渠,通过转运关东地区(原北齐地区)的粮食来缓解京城粮食危机。

  不过,杨坚的做法终究是治末不治本,无法彻底解决长安地区的粮食危机,而且关东地区(原北齐地区)的粮食产量也算不上多充裕。杨广做太子时,就已经看到了这一问题,所以他希望通过营建东都洛阳来彻底根治这一难题。具体思路应该是:人口分流和转运南方粮食。

  

  再者,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京城长安的地理位置。大家都知道,长安位于今陕西西安境内,周围有很多天然屏障,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地方。如果仅仅是想割据陕西、甘肃等局部地区,长安绝对是最佳的建都之地;但要是想统治整个华夏,长安的地理位置就明显太“偏”了。这种“偏”的具体表现有两点:一是对于关东地区(原北齐地区)的控制比较弱,二是对于江南地区的控制比较弱。隋朝的精锐军队大多数集中在关中地区,以保卫京城,其它地区的军队数量是非常少的;一旦这些地区发生叛乱,军队的调动就很成问题。

  从战略层面上来说,这种“偏”也是非常致命的,因为关东地区和江南地区都有与关中地区(陕甘地区)一战的实力,两次内战和江南叛乱就是明证。另外,江南地区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成为常富庶的地区,加强对该地的统治势在必然。

  

  最后,在杨广的内心深处,这个家伙想通过建立一座“新家”来作为自己享乐的场所,就如同杨坚建立仁寿宫。也就是说,营建东都洛阳并不完全是基于国事的考虑,同时也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给别人当了这么多年奴仆,也是时候犒劳犒劳自己了!

  

  对于前两条,杨广在建造东都的诏书中也有清楚的表述:方便粮食运输,利于控制关东和江南。

  但奇怪的是,《资治通鉴》对于营建东都却有着另外一种解释、一种非常迷信的解释。史载如下:

  一个叫做章仇太冀的宫廷算命先生认为杨广属‘木’命,而长安是破‘木’的要冲,不可长久居住,需要搬到关东去住;杨广相信这种说法,于是便决定建立东都。

  对此,我感到非常纳闷,因为这段记载来自于野史,并非来自正史《隋书》。为什么治学严谨的司马光会采用野史中的说法呢?我个人认为,这应该跟古人的迷信思想有关,纵观《资治通鉴》全书,里边关于“算命术数”的记载非常多,而这些记载中的相当一部分便是来自野史!

  当然了,如果野史属实,这一条也完全可以作为杨广营建东都的一大理由,因为杨广本人也是一个非常迷信的人!话又说回来了,在那个年代,你好像也找不到不迷信的人。

  

  而这个叫做章仇太冀的算命先生,也是一位颇具传奇和神秘色彩的人物!

章仇太冀,姓章仇,一个历史上非常罕见的姓。据说其祖上可追溯到秦朝大将章邯,因避战乱和仇家而改姓为章仇氏。盛唐时期有一位封疆大吏也是这个姓,叫做章仇兼琼,不知道二人有没有血缘关系;这个兼琼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人物,但他向唐玄宗推荐的一个人,却是相当的有名(恶名),此人叫做杨钊,还有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字:杨国忠。

  

  史载太冀七岁就开始上学,每天背诵诗句近千言,被大家惊讶的称呼为“神童”。长大后,这位老兄闲居在家,不求名也不求利,而是专门钻研各类书籍,尤其是佛道两教的东西。也就是在这段时间,他开始研究“算卦之术”,并很快成为远近闻名的算卦先生。

  名气出来了,麻烦也跟着来了,因为慕名前来学习的人实在是太多了。一开始的时候,这位老兄还比较热情,无奈人越来越多,他只好采取了一个迫不得已的解决办法:逃跑。落脚之地是一个叫做五台山的地方!现在的五台山是“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但在当时,却是一座非常荒凉的山,只有稀稀落落的几座破庙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