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失望

西葫芦炒鸡 著    2701 字     发布

  那,此时的杨坚却打算把杨勇喊来,难道这个皇帝也跟着疯了?

  非也非也。晚年的杨坚更为易怒和多疑,上述两件事情的发生让他瞬间对杨广产生了巨大的失望,这种失望迅速转化为一种否定、一种对杨广的彻底否定,紧接着又转化为了一种同情、一种对杨勇的深切同情!他已经敏锐的感觉到,自己被骗了、被耍了,而自己的大儿子一定是被冤枉了、一定是被栽赃陷害了,而栽赃陷害的人就是独孤氏、杨素和杨广。所以,他才会发出“独孤害我”的怒吼;所以,他才没有把杨素喊进来,而仅仅是喊来了柳述和元岩。

  有的人可能对这种转变感到不理解,事实上,我也有同样的疑惑。杨广的表现一直非常好,可以用“完美”来形容,登基即位绝对是众望所归的事情;而杨坚却仅凭这么两件事情就要废黜这个太子,实在是有些说不过去。大家可别忘了,当年废黜杨勇的时候,这个皇帝可是犹豫了很长一段时间的。

  唯一的解释,就只能是他的易怒和多疑了!先说说“密函之事”,很显然,杨坚对这件事情是本着“大事化小”的态度的,杨广的表现虽然很过分,但倒也并非不可原谅,骂一骂、教训教训也就过去了。关键就是这个“无礼之事”,很明显,杨坚将这件事情看的非常重。

  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本来就非常害怕孤单和寂寞,独孤氏死后,他的内心更是急需一种感情寄托,以填补老婆死后的那种感情空白;而宣华夫人就恰恰代替了独孤氏在这位皇帝心中的地位。也就是说,咱们的杨坚对宣华夫人绝非只是一种“性关系”,而是有着很深的情感依赖。

  可恨的是,自己的这个二儿子竟然如此大胆、如此不知羞耻,真的是是可忍孰不可忍!我认为,这才正是杨坚要改立太子的最大诱因。

  不过,对于杨坚来说,这种理由实在是太过滑稽和幼稚。废立太子怎么能如此草率?怎么能只听一个女人的一面之词?如果说独孤氏曾经害了你,你又怎么能知道宣华夫人不也是在害你呢?

  可杨坚的易怒和多疑已经彻底迷住了他的双眼、混淆了他的思维!虞庆则、王世积的冤死,高颎的下台,不都是或多或少的掺杂着这一因素吗?

  

  柳述和元岩也不是傻子,立即明白了皇帝的心思。这两位老兄出了寝宫,就开始合计下一步棋的走法。当时的杨勇被关在东宫,而且是由杨广的亲信看守,如果冒然去闯,很可能连大门都进不去!两个人一拍脑袋想出了一个绝好的办法:写一道皇帝的敕书(类似于手谕)。不得不说,柳述和元岩还是有一些政治头脑的,这一招的确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至少能够唬到杨广的亲信。如果杨勇一旦来到了皇帝身边,一切的一切就真的要改变了!

  但很可惜的是,隔墙有耳!就在两个人商量着撰写敕书的时候,有一个人将这一切牢牢的记在了心里。他赶紧跑到了杨素身边,就这一切原原本本的告诉了这位国务院总理!

  还没等这个人说完,杨素就已经瞪大了眼睛:靠,怎么这个杨广也如此的“二”?这条毒蛇赶紧命人找到了这个荒唐的太子,将这一不幸消息告诉了他!

  杨广一听,傻眼了!他实在没想到自己的未来就将断送在一个女人手里,他不甘心、绝对不甘心。杨素也是非常着急,毕竟杨广是他一手推上台的,两个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绝对是正宗的“同舟共济”。

  怎么办?难道就这样坐以待毙?

  

  这是弱者的思维方式,却绝不是杨广和杨素的风格。他们是凶狠的人,他们是不择手段的人,他们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人!同时,他们也是敢于冒险的人。富贵险中求!关键时刻,就要看你敢不敢豁出去干一票了!

  经过紧急的商议,两个人达成了一致意见:宫廷政变!两个强悍之人到了一起,就是非同凡响呀,做事情就是绝!当然了,对于这两个家伙来说,能想到这种损招,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杨素已经没有什么实权,只能充当充当参谋;接下来,就要全看杨广的了。

  

  我们不得不承认,杨广的能力真不是白给的!当时的长安城全被禁卫军控制,而禁卫军是完全听从皇帝旨意的;也就是说,此时的杨广根本没有任何军权。但是,这个家伙却巧妙的避开了这一不利局面,命令宇文述和张衡率领东宫卫队火速赶来支援。这两位老兄都不是省油的灯,知道一定是发生了十万火急的事情,于是立即动员了东宫几乎所有士兵,急速来到了杨广身边。

  

  事情来到了一个生死关头,成功还是失败,就在此一举了!

  杨广和杨素看着这些平时最为信任的人,没有再讲过多的废话,只是拿出了一份密诏,内容大略如下:柳述和元岩预谋造反,需尔等尽力平定。不论做什么,都需要找一个合理的借口,哪怕这件事情再怎么无耻!

  紧接着,命令一部分士兵把守皇宫各处路口,严禁出入。然后,命令宇文述前去捉拿柳述和元岩!这两个人也真够迂腐的,竟然还没有写好这份敕书,看着纷纷涌入的东宫士兵和宇文述,已经明白了八九分,只好乖乖的束手就擒。宇文述也不客气,将这两位可爱的老兄关进了大牢!

  

  张衡则被派去了皇帝杨坚的寝宫!

隋唐史上极为诡异的一幕,出现了!

  

  张衡接到杨广的命令后,迅速来到了皇帝的寝宫,然后把里边的宫女和宦官全部赶了出去,其中就有宣华夫人和荣华夫人。很明显,这两位大美女肯定不愿意出来,但张衡命令士兵强行将这两个人拉了出来!

  大概过了一炷香的功夫,张衡出来对众人说道:“皇上驾崩了!”

  就这样,大隋皇帝杨坚去见了阎王。

  

  这位老兄倒是死的利索,但却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大大的千古疑团。为了彻底解开这个疑团,就让我们再来做一次福尔摩斯吧!

  先让我们从证据开始。必须要承认,我们的证据比较特殊,它既不是人证、也不是物证,而是一段文字记录;也就是说,咱们能掌握的证据非常有限,仅仅是一种书面材料!那么,这种文字记录可信吗?我个人认为是比较可信的,因为它来自于一部书,这部书的名字叫做《资治通鉴》;它的主编者就是大名鼎鼎的司马光,而它成书的年代乃是宋朝。《资治通鉴》是一部非常特殊的书,不仅仅因为它是一部编年体史书,更重要的是因为它对史料的甄别。当然了,无论这部书如何可信,也无法代替事情的真相,真相还需要我们去寻找、仔细寻找!

  

  接下来,就让我们分析分析这段文字记载。

  从表面上来看,这是一场典型的谋杀!首先,张衡来到了寝宫;接着,将人全部赶出去;然后,皇帝杨坚死亡;所有一切都表明,一定是张衡这个家伙害死了大隋皇帝。张衡是谁的亲信?是杨广的。所以,绝大多数人都认定了一个结论:太子杨广命令张衡害死了自己的老爹杨坚!联想到刚刚发生的宫廷政变,这一结论似乎无懈可击、似乎合情合理。

  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子吗?

  

  在此,我需要提出几点疑问:

  首先,《资治通鉴》只是记载了“张衡入寝宫和赶人出来”之事,其它的事情则只字未提。也就是说,《资治通鉴》也并不确定杨坚是不是死于张衡之手;所以,它采用了非常严谨的态度,并没有下定论。

  再者,《隋书》中也并没有说是张衡害死的杨坚;相反,这部书却认为这位皇帝是因重病而死,是属于自然死亡。即使是后来的隋末群雄和唐太宗君臣,也一直没有提起过“谋害”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