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态势

西葫芦炒鸡 著    2588 字     发布

  

  在正式出兵之前,咱们还需要介绍一位新面孔:王世积。

  

  王世积,将门之后,长的是高大威猛、“腰带十围(腰粗三米多,估计是个大胖子)”。曾经跟着韦孝宽参加过内战,初露头角,深得高颎器重,被引为知己。

  杨坚取代北周时,这位老兄有点看不过去,就对高颎说道:“吾辈俱周之臣子,社稷沦灭,其若之何?”他的意思很明显,就是想要帮助宇文氏诛灭杨坚。但被高颎果断的拒绝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他跟高颎的关系的确非同一般。隋朝建立后,他被外派镇守蓟州(天津附近)。

  平陈之役,王世积表现突出,曾经大破南陈水军,有力的支援了杨素在长江上游的作战。后来,他负责招降长江上游地区的南陈守军,也非常出色的完成了任务。这两大功劳,为他捞到了足够的政治资本,再加上与高颎过往密切,王世积很快就成为了朝廷中的红人。官职也随之上升到了武职中的最高级别:上柱国!

  现在,王世积接受了这项新的任务:征高丽。

  

  经过一番周密的准备之后,隋朝水陆大军踏上了征程!

  

  第一次交手

  

  虽然有诸多不确定因素,但一名优秀的统帅加上骁勇的将士是能够弥补这些缺陷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汉尼拔,这位天才般的杰出将领,在毫不熟悉罗马地形的情况下,愣是凭借着自己出人意料的战略和战术,在敌人家里连战连捷,取得了惊人的战功;当时的罗马帝国可是西方第一强国,而且正值其全盛时期。这让我们坚信一点,个人英雄是能够改变历史方向的。

  现在的这支隋朝远征军就具备这样一种可能性。首先,总监军(实际总指挥)高颎可以媲美历史上任何一位杰出将领,虽然可能比不上汉尼拔;再者,隋朝将士尤其是陆军,绝对是百战之师,可以打任何一场硬仗、恶仗。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支30万的军队足以灭掉高丽,至少也会将对方打残。

  

  经过近四个月的准备,隋朝30万大军集结完毕。陆军在临渝关(今山海关附近,有争议,但肯定是在河北秦皇岛境内),水军在东莱(烟台市沿海一带)。战略比较简单:陆军进攻辽东一带,以牵制高丽的主力部队,水军渡海突袭高丽首都长安城。在当时的情况下,这一战略是最佳选择。

  随着杨坚一纸诏令,隋朝大军兵发高丽!这一天是阴历6月27日。

  选择这样一个日子也是经过慎重考虑的,原因很明显:避开辽河流域寒冷的天气。而夏天无疑是实现这一目的最好季节。高颎选择的这个时机也没有任何问题,合情合理。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打乱了高颎的所有部署。

  

  就在陆军离开临渝关的第二天,天空突然下起了大暴雨(正值夏季)!这是一场让人始料不及的大雨,也是一场几十年难遇的大雨,由于雨量实在是太大,竟然引起了水灾,很多地方都是汪洋一片。

  隋军将士陷入了艰苦的行军中,很多士兵被洪水冲走,从此不见踪影。更为严重的是,后勤补给出现了严重的问题,由于一些地方洪水灾害太厉害,粮食根本运不上来。一时之间,军中粮食匮乏,大批大批的将士饿死、累死在行军途中。但是隋军战士们没有丝毫畏缩,他们在自己统帅的带领和鼓励下,依然勇往直前。

  屋漏偏逢连阴雨,就这这关键时刻,一场瘟疫不期而至。水灾常伴随瘟疫,这是基本的医学常识,但那时候的人们是不知道这一情况的,就算是知道也不晓得该如何预防。隋军士气一下子降到了最低点,每天都有无数的士兵悲惨的死去。哎,与其说这是一场行军,倒不如说这是一场通往地狱之旅!

  虽然条件如此艰苦,隋朝陆军依然还是抵达了辽河以西,并驻扎下来,与辽河东岸的高丽军队形成对峙。此时的高颎非常明白,这场战争已经无法再打下去了,如果以现在的军队去进攻,必然会造成巨大的伤亡,还极有可能遭到对方的反扑,辽西一带就有可能会丢掉。于是这位天下第一谋士选择了等待,等待水军方面的好消息。

  

  周罗睺率领水军从东莱出发后,按照原定计划,预备渡海突袭对方的首都长安城,以造成两面夹击的态势,使敌人首尾不能相顾。但这支水军的情况却更加糟糕,因为他们遇上了大风。

  隋朝水军的战船主要是平板的木质船,船型较瘦长,吃水较浅,干舷较低,主要靠人力划桨摇橹推进,顺风时辅以风帆。这种战船在河流和湖泊中是比较适合的,但是在大海上就显现出了其最大缺陷:无法抵御大风浪。周罗睺的水军刚走到中途,就遇到了大风浪,无数战船被吹翻,水军几乎全部葬送在大海之中。这位原南陈水军统领仅以身免!

  

  高颎第一时间就得到了这一噩耗,内心充满了悲伤、无奈和愧疚。这么多优秀的将士、这么多为国尽忠的好男儿,他们没有战死在沙场上,却死在了瘟疫和大海里。我高颎经历战争无数,打败过无数敌人,没想到却在这里遭到了人生的滑铁卢!

  败了就是败了,又能有什么好说的呢?!高颎下达了那个带有耻辱性质的命令:撤退!

  他留下一部分军队扼守要地,然后率领剩下的将士返回了长安。

  

  这是一场未发生实质性大战的远征,隋朝方面遭到了沉重的打击,30万大军只剩了不到4万,而高丽方面却几乎没有什么损失。

  那么,谁该为这场战争的失败负有责任呢?

  可以肯定,绝对不是高颎。他已经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不管是前期的准备工作、后勤工作,还是选择出击的时间,都是无可挑剔的。如果非要鸡蛋里挑骨头,那就是他没有好好学习气象知识。

  责任在杨坚吗?似乎是;如果这位皇帝不出兵高丽,也就不会有这场惨败了。可仔细想想,以隋朝的实力来打一个小小的高丽,是绝对合乎逻辑的,不出兵才叫怪事。

  责任在老天?为什么早不下雨晚不下雨,偏偏选择在隋朝出兵的时候下雨?这更说不过去了,老天想什么时候下雨,那属于自然规律,跟隋朝出不出兵没有关系。

  转了一圈,竟然找不到责任人!

  

  其实,这场惨败没有责任人。

再战突厥(一)

  

  我只能说,这次远征是一场悲剧,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酿成的一场悲剧。如果时间正确、地点错误,这场悲剧不会发生;如果地点正确、时间错误,这场悲剧同样不会发生;可极为巧合的是,时间错误的同时,地点也错误了!或许这就是冥冥之中的那只大手在作怪吧,正是它一手导演了这幕人间悲剧。

  不管怎么说,高丽逃过了一劫!

  高元虽然取得了胜利,但头脑却十分清醒。这个家伙明白,隋朝是绝对不会善罢甘休的,接下来将会是更为凶猛的报复,必须要想办法阻止对方的第二波攻击。而他很快就想到了一个招:求和!这个家伙赶紧修书一封,言辞极为卑躬,并且自称是“辽东粪土臣(狗屁都不是的臣)”。

  从这里可以看出来,这个高元确实不是一般人物,而是一个擅长搞政治的高手;这种求和只是一种外交策略,是在充分权衡敌我实力之后做出的明智之举。他没有被一时的胜利冲昏头脑,而是想借助这次胜利来为自己争取更大的外交砝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