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观念

西葫芦炒鸡 著    2536 字     发布

  

  

  这么多年来,“狡兔死、走狗烹”的观念已经彻底植入了我们的大脑,只要是皇帝杀大臣,大家都会往这方面联想,反而忽略了其他更为重要的线索。那么,杨坚是否信奉“狡兔死、走狗烹”呢?我是不同意这种说法的。这位老兄曾经对其亲信大臣说过这样一句话:“饮此酒,愿我与诸公常如今日,世守富贵。”我相信,他说这句话的时候是绝对出自真心的。只不过,世事难料,又岂是人意所能控制得了的呢?

  但不可否认的是,杨坚的确应该为虞庆则之死负有直接责任,原因有两个:多疑和易怒。多疑的心理让他瞬间就对自己的这个亲信产生了怀疑,而易怒这一点最终让他酿成了大错。大家应该还记得他打死副部级高官的事吧,那就是他易怒的后果;其实很多人的死,都跟他的这一点有直接关联。按道理说,要是有赵绰这样的诤臣进行劝阻,应该也不会造成多大后果。但可惜的是,这样的臣子太少了,更多的却是如杨素这样的人。

  更为要命和可怕的是,杨坚的这两点却被人家给看透了、被人家给利用了!

  

  不管怎么说,虞庆则死了,死的很冤枉!

  

  从此之后,杨坚再没有提起过这么一个人,在他心里,这就是一个逆贼,死的罪有应得!当然,他也有很多事情需要处理,也没时间再去想这件让人伤心和窝火的事情!

  

  这不,辽西(辽宁锦州一带)方面传来奏报,有人竟敢主动前来侵犯!

高丽

  

  高丽,又名高句丽,势力范围主要包括半岛北部和辽河流域以东地带。

  早在两汉时期,高丽就已经建立起了比较完备的政权组织形式。其后几百年,这个还比较原始落后的小国便与华夏政权之间多有摩擦和纠纷。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双方的争夺更是上升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残酷之战多有发生。

  也就在这种长期的拉锯战之中,高丽和华夏政权之间逐渐形成了一条心理上的分界线,这就是辽河。通常,辽河以东属于高丽控制范围,而辽河以西则属于华夏政权的势力区域。

  辽河,已经成为了一条事实上的“国界线”。(关于此点,后有详述)

  

  双方虽然战争不断,但限于实力方面的原因,高丽基本上都是采取守势。而且为了保存自己,高丽历代统治者都采取了一条比较一致的战略:自称藩属,纳贡称臣。两汉时期是如此,魏晋南北朝时期也基本上是如此,到了隋唐时期就更是如此了。也就是说,高丽一直都是咱们华夏政权的附属。

  不过,大家也应该明确一点,“附属”只是人家采取的一项外交策略而已,并不表示人家已经完全臣服。一旦时机成熟,他们可能会立马反目成仇,甚至还会兵戎相见。

  所以,自从两汉开始,华夏政权和高丽之间的关系一直都非常微妙。你要说高丽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吧,可他又对咱们俯首称臣;你要说它是咱们的一部分吧,人家又会时不时的来找你的麻烦,而且人家也不缴税,就是每年定时来上贡点中原稀缺的玩意儿。

  史学界给这种奇特的关系起了一个非常别扭的名称:羁縻。

  

  隋朝建国初期那段时间,高丽的统治者叫做高汤。这位国王还是沿袭了老一套的工作方法,对隋朝纳贡称臣、自称藩属,并且经常派使臣来串串门、拉近拉近感情,双方的关系倒也处得比较融洽。

  后来,隋朝平定了南陈,统一了,这个高汤坐不住了:突厥老实了,南陈灭亡了,下一个会不会就该轮到我了?这位老兄一想到这些就睡不着觉,于是干脆不睡了,开始着手干一些能让自己安心的事情:加固城防,训练军队,积聚粮草。按常理来说,他的这一担心也不无道理,谁知道杨坚会不会发兵来攻?早做打算、未雨绸缪总不是一件坏事吧!

  

  但杨坚不干了:你小子这是什么意思?我又没有招你惹你!于是,大隋皇帝立即修书一封,狠狠的骂了这个邻居一通:

  “你自称藩属归我大隋,却不知尽忠守节,反而厉兵秣马,这是何意?你们那一片区域,和长江相比怎么样?你那点人口和兵力,和南陈相比是多是少?现在朕给你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如你能清除杂念、改变行为、遵循大隋规章制度,就依然是朕的好臣子,一切可以既往不咎!”

  高汤看完书信后,知道自己不小心得罪了这个大隋皇帝,极度恐惧,竟然患病死了。大家不要误会,肯定不是被吓死的,只是恰巧死在了这个点上,估计可能是一直都在生病。

  

  老国王赴了黄泉,新国王旋即即位!一代克星,终于上场了!

  这个新国王叫做高元,一个改变了历史的人,而且是改变了历史的人!

  

  刚上任的高元还是比较老实的,他坚决贯彻了以往的工作方式,立刻回信向杨坚表明了自己的忠心。杨坚一看这个新任国王还算比较乖,也就气消了一半,事情就这么结束了。

  于是,双方又和好如初。

  

  这样的好日子持续了一段比较长的时间,直到一件事情的发生!

冲突

  

  辽河,位于东北境内,是七大水系之一。沿岸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素有“母亲河”之誉。自古以来,这里就生活着众多少数民族,其中比较大的有靺鞨、契丹、突厥等。

  现在咱们将目光重新转向隋唐时期。

  如果你仔细研究一下那个时期的地图,就会发现,辽河流域还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它东临高丽、西接突厥、南依隋朝,是一个天然的后方补给基地。可以说,谁拥有了这个区域,谁就拥有了对他国的战争主动权。

  正因为如此,不管是高丽、突厥还是隋朝,都把这个区域看的非常重要,都在这个地方屯有重兵。而这个地方的少数民族也成为三方争夺的对象,特别是契丹。

  

  最开始的时候,契丹(宋朝时期的辽国就是它建立的)这个民族是跟着高丽混的。后来隋朝建立,这个民族的首领比较识时务,就开始和南边这个超级大国频繁往来,大有弃高(丽)奔隋的趋势。大家也不要据此就认为这个首领首鼠两端,其实这也怨不得他;那个时期的少数民族就是如此,谁强大就会依附谁,谁弱小就会欺负谁,如果你弱小就只能看着人家的脸色过日子了。很明显,隋朝要大大的强于高丽,所以这个契丹首领的决定非常明智。当然,这里边也肯定少不了隋朝使臣的功劳。

  但是,高丽方面看不下去了,尤其是高丽国王高元。

  

  这个高元虽然是个新手,却有着非常强的大局观。这位老兄非常清楚辽河流域对于高丽国的重要意义:一旦失去这个地方,无异于是打开了国家的大门,就会沦为任人蹂躏的羔羊。所以,高元决定采取行动,以制止契丹的背叛行为。而他采用的方式非常简单:兵谏!

  那时的契丹还只是个小民族,哪里受得了这种招待,很快就招架不住了。但他们也不是吃素的,立即想到了应对之策:向隋朝边防军求援。

  隋朝边防军的将领看到这种形势后,非常精明的给了他们一个建议:你们向我们这边跑,他们要是敢追过来,就属于侵略行为,我们就可以替你们出头了。于是,契丹人纷纷往隋朝境内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