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抹掉历史

西葫芦炒鸡 著    2592 字     发布

不久之后,南方某地发生了一起很小的叛乱。杨坚便召开了个御前会议,预备派人前去讨伐。诸将都纷纷请求前往,杨坚却全部都拒绝了。这是因为他在等一个人,他想看看这个人是不是真心为国,是不是真如杨素所说,只是在家里吃干饭!但是,他失望了,因为这个人自始至终也没有提出领兵的请求。

  在那一刻,杨坚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由失望逐渐演化为愤怒!他不再拐弯抹角,而是直接对着虞庆则厉声说道:“你位居要位,享受殊遇,国家有贼,却无行意,何也?”虞庆则一听大吃一惊,赶忙跪拜,请求领兵前往。但这位老兄心里却是一头雾水,压根儿没有搞清楚皇帝为什么会突然发这么大的火!

  

  怀揣着极度的惶恐和不安,虞庆则领兵上路了!跟随他出征的,还有一个非常不起眼的人物,叫做赵什柱。要说此人倒也不是外人,而是虞庆则的妻弟!

  虞庆则真不愧是一代名将,这次小小的叛乱,被他手到擒来,基本上没费多大劲!就在他领军往回赶的的时候,来到了一个叫做临桂岭(桂林一带)的地方,看着这里的山川形势,他感慨的说道:“此地险要稳固,若加以足粮,必是攻不可拔。”这是一句非常普通的话,就类似于咱们见到一个美女所发出的那种感慨:果然是个美女呀,要是娶回家该多好!可是有一个人却将这句话牢牢的记在了心里,此人就是那个赵什柱!

  虞庆则一心为国,就想把此地作为一个战略要地,并打算留下一部分军队驻扎。但他很清楚自己不能做这个主,就派赵什柱先回到京城向杨坚请示请示。

  

  事情就在这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粗心的虞庆则完全不了解一个内情;赵什柱和他的一个小妾早就有奸情!

  偷情可不是闹着玩的,更何况是偷自己姐夫的小妾;这要是被发现,那还了得!因此这个赵什柱一直都是提心吊胆,如履薄冰。

  现在,一个机会摆在了他的面前!只要除掉这个姐夫,不就解决所有问题了吗?不就可以和自己心爱的人长相厮守了吗?

  赵什柱决定赌一把,为了爱情!

  

  要说这个家伙倒也不是一无是处,他很明白自己有多少斤两。回到京城后,他没有直接去找皇帝杨坚,而是找到了虞庆则的对头杨素。杨素一听,大喜过望,两个人一拍即合!

  于是,一个阴谋诞生了!

  

  第二天,赵什柱便上奏了一个惊人的消息:虞庆则想要造反,他现在就将军队驻扎在一个非常险要的地方,并扬言说此地攻不可拔,我是偷偷跑回来告密的!

  杨坚一下子被镇着了,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时,旁边的杨素说话了:“可派人去查查!”

  “对,是该派人查查,你立即派人去办!”杨坚还没有从这种震惊中完全清醒过来。

  调查结果很快就出来了:虞庆则的确想要谋反,现已经将其捉回京城!

  听到这一结果,杨坚已经变得出离愤怒了:老子对你这么信任,你竟然敢做出如此大逆不道的事情,我看你真是不想活了!

  看着杨坚的表情变化,杨素不失时机的加了一句话:危害国家之人,当斩!

  杨坚狠狠的点了点头!

  一代名将虞庆则就这么被杀了!

  

  赵什柱得偿所愿,美人得手、升官发财,历史上再没有关于他的记载。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吃里扒外的家伙绝对没有得善终,因为后来隋炀帝给虞庆则平反了;既然是平反,那么诬陷之人必然不会有好下场。

  当然,整件事情的做大赢家是杨素,这条“眼镜蛇”有足够的理由开心,因为他少了一个强有力的对手!

  

  鉴于后人对这桩案子莫衷一是、众说纷纭,接下来,就让咱们仔细分析一下这件千古奇冤!

探案

  

  虞庆则之死在历史上被称作是一桩悬案!

  悬案、悬而未决之案,也就是还没有被定论的疑案。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史书对此案记载非常之少,加起来只有八个字:“上案验之,庆则伏诛。”即:皇上派人查证属实,于是杀了虞庆则。

  《隋书》成书的时间是唐朝,不牵扯到避讳的问题,唯一可能的解释就是:关于这部分的历史记载被人为的抹掉了!究竟是谁这么坏?究竟是出于什么目的?我们都已经无法查证了。

  既然史书没有详细写明,那就只能靠我们自己了!来吧,跟着我做一次福尔摩斯。

  

  首先,虞庆则肯定没有谋反,绝对是被冤枉了!道理很明显,如果虞庆则真要造反,他何必要多此一举,派自己的妻弟回京城向杨坚汇报?假使他真的造反了,又岂会给杨坚派人“案验”的机会?别忘了,他当时可是有重兵在手,杀个使者易如反掌!

  接下来,咱们再来看看举报人赵什柱。这个人的证词存在一个非常大的漏洞,可以用四个字来加以概括:口说无凭。也就是说,他说的那些话不论真假,都还不足以对一个朝廷重臣构成威胁,因为他没有掌握实际的证据。

  说完当事人,再来说说杨坚!虽然这个皇帝对虞庆则有不满之处,但还不至于仅仅因为一句话,就对自己的这个老属下下狠手,至少他会派人去“案验”一下。

  

  讲到这里,大家就都明白了,所有问题的关键就在这个“案验之人”身上。

  如果这个人能秉公处理、认真排查,是绝对不会“证据确凿”的认定虞庆则谋反的,而是应该还这位将领一个公道。也就是说,倒霉的应该是那个赵什柱,而不是虞庆则。

  那这个人究竟是谁?他为什么要置虞庆则于死地呢?很可惜的是,史书也并未告诉我们此人的真实身份,或者他压根儿就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角色。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此人一定跟虞庆则有深仇大恨或者受了某人的指使!

  从《隋书》中的记载来看,虞庆则的真正对手有且只有一个:杨素!

  推理到了现在,所有问题都迎刃而解了,虞庆则的死因也就明了了:杨素是借刀杀人、而且是借杨坚这把刀除掉了自己的对手虞庆则!

  联系一下后来这条“眼镜蛇”所做的种种勾当,我们这个推理足以站得住脚!

  

  不过,这个推理过程很可能会遭到很多人的非议,我也欢迎有高人提出不同见解!

  

  现在比较公认的一种说法,是将虞庆则之死归结在了杨坚身上!他们认为是虞庆则的功高震主和杨坚的疑忌最终导致了这桩冤案。

  对此,我要提出几点质疑!

  首先,虞庆则真的有如此大的功劳吗?仔细研究史书中的记载,我们会发现,这位老兄所取得的那点成就,远不如贺若弼、韩擒虎、史万岁和杨素,要是跟高颎比起来,就差的更远了。要给他安一个功高震主的帽子,似乎有点太抬举他了。功高震主之说,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那么,杨坚的疑忌又起了多大的作用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先解决这样一个问题:杨坚是不是早就已经对虞庆则产生了怀疑?是不是早就有了除掉他的想法?后世很多人是持这种看法的,我却不以为然。从史书中的记载来看,在此之前杨坚没有表现出任何这方面的意思,更没有怀疑自己的这个铁杆亲信,更别提要除掉他了。清楚了这一点,我们可以确信,杨坚在杀虞庆则之前并没有产生什么疑忌。疑忌之说之所以有很大市场、得到很多人支持,是因为咱们先入为主的思想在作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