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不容易

西葫芦炒鸡 著    2580 字     发布

杨坚一听麦铁杖的奇闻异事,也颇有兴趣,就封了他一个不大不小的官。从一个盗贼到一名侦察兵,到现在的中层干部,麦铁杖实现了自己人生的一大飞跃。

  可惜的是,咱们的麦铁杖什么都行,就是不会读书识字,干了几天,实在干不下去,只好乖乖的卸职让贤,又做回了一名普通老百姓(有御史弹劾,杨坚也没办法)。看到了吧,这就是不读书的恶果!

  

  人生如此大起大落,也只有在不同反响的人身上才会发生,要是咱们普通人,估计早就上吊自杀了。不过,猛人终归是猛人,是不会就此老死乡野的。

  慢慢等着吧,麦铁杖,会有人赏识你的!

结党

  

  在进行接下来的叙述之前,我们有必要分析一下隋朝中央的权力构成(前有述,但比较简略)。

  跟后世的情况差不多,隋朝的中央机关也是由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组成的。其中,执行机构是尚书省,其头目叫做尚书左右仆射(国务院正副总理);决策机构是内史省和门下省,其头目分别为内史令和纳言;监督机构是御史台。这些官职中,内史令相当于内阁首辅,握有话语权,对皇帝的言语产生重大影响,而尚书左右仆射则主要负责干事,握有行政大权。

  从明朝的历史来看,内阁首辅是权力最大的职位,不仅握有话语权,而且拥有行政权,最能得到皇帝的信任,因而成为事实上的宰相。但在隋朝,情况不太一样。内阁首辅虽然也是皇帝的亲信,但是其权力只是限于出谋划策,并没有什么行政权,也就是说,隋朝时期的内阁首辅还只是一个“师爷”的身份;相反,尚书左右仆射则不仅拥有行政大权,而且还是皇帝的亲信,对皇帝的话语同样拥有巨大的影响力,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尚书左右仆射实为事实上的正副宰相,比内阁首辅的权力大得多。

  理解了这些常识,理解了这些官职权力的大小,我们就可以明白隋朝权力斗争的缘由了。

  

  另外,隋朝时期,战争是社会的主旋律,内战、战突厥、平陈之役、平叛,几乎没有消停的日子。在这样特殊的时期,什么样的人升迁更快?什么样的人最受欢迎?什么样的人最能得到别人的尊重?毫无疑问,战功卓著的人!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现象:绝大多数的隋朝官吏都或多或少的拥有一点战功。比如高颎、杨素、虞庆则等等,即便是辛公义这样的文官,也曾经到战场上历练过。

  大家也不要觉得奇怪,这就是时代的烙印!那个年代就流行这个,就如同现在流行周杰伦。如果你没上过战场,说明你落伍了,多少是要受到别人鄙视的。李德林的下台,也与这一点有些关系,因为他自始至终没有上过战场,所以很难和那些砍过人流过血的人聊到一块儿,比如杨坚。

  

  现在该轮到苏威郁闷了!

  因为他也不得不面临这杨一个尴尬的现实:没有战功。你可能要问了,为什么苏威不要求去领兵打仗呢?为什么不去建立战功呢?这两个问题可以用两个字来回答:性格。这位老兄是一个过于谨小慎微的人,做什么事情都是畏首畏尾;而指挥战争、带领军队,靠的是果断凶狠,以他的性格,恐怕只能错过一个又一个战机,到头来只能是全军覆没。苏威对自己也算是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知道自己不是那块料,所以也就非常自觉的没去冒这个险。

  但是,有一件事情却让他寝食难安,那就是杨素在平叛战场上的节节胜利。自己是国务院副总理,杨素是内阁首辅,如果杨素拥有更高的战功,那不是要超过自己吗?如果皇帝给他升迁,那自己往哪里摆?这是一个让人非常气馁的问题,杨素每次派人来报战功,苏威的心里都有一种非常复杂的滋味。从内心深处,他是不希望杨素获胜的,他甚至希望杨素能一败涂地,然后自己牢牢的坐稳这个位子。大家也不要怪他,谁又没有私心呢!但天不遂人愿,杨素还是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而且是一个非常大的胜利。

  正如苏威所料,凯旋归来后的杨素,声望扶摇直上,已经远远超过了他。如果再不采取一些措施,自己恐怕就要被人家取代了!

  于是,苏威左思右想、挖空心思,终于想出来一个办法,一个官场上一直存在而且也将永远存在下去的办法:结党。所谓“人多力量大”,只要团结在自己周围的官员足够多,支持自己的人足够多,谅你杨素也没办法。

  主意已定,那就开始行动吧,时不我待呀。

  苏威立即开始暗中联络和拉拢与自己不错的官员,相互承诺互相扶持。要说苏威就是苏威,办事效率就是高,很快就有许多官员拜倒在了这位国务院副总理的石榴裙下,其中有不少是各部的正副部长。既然已经相互结为了“战略同盟”,自然就少不了卖个人情、走走后门啥的,苏威一伙当然也没少干这种事。

  

  在对付万宝常的时候,苏威第一次看到了“结党”的好处。在那场争斗中,可怜的万宝常根本没有反驳的余地,就生生的被压了下去。

  不过,那场“音律之争”并没有就此结束,因为另一个人站了出来,继续跟苏威对着干。这个人叫做何妥,时任国子博士(中央党校系主任)。也正是这个人,差点将苏威推向万劫不复之地。

  

  这个何妥小时候非常聪明,而且酷爱读书,8岁就到国子学(中央党校)学习。大家也不要觉得多牛,因为他老爹是堪比李嘉诚的一代巨富,他能到国子学,多少沾了点他老爹的光。关于这位老兄,还有的一段很有趣的故事:

  有一次,一位顾姓官员碰到何妥,就逗这个小孩说:“你姓何,到底是‘荷叶’的‘荷’呢,还是‘河水’的‘河’呢?”

  何妥虽然小,也知道这是对方故意戏弄自己,便回答道:“先生姓顾,是‘眷顾’的‘顾’,还是‘新故’的‘故’?”意思很明显:懒得理你!一句话顶的这个官员灰头土脸。小小年纪就有如此辩才,也算是个名副其实的小天才了。

  

  老实说,与苏威一伙对着干,何妥绝不是为万宝常打不平,他跟万宝常也没有什么私人关系。他就是看不惯苏威一伙人狼狈为奸的行为,而且作为一名国家最高学府的教授级人员、一个自认为非常有学问的人,他也看到了苏夔(苏威之子)搞出来的那套“乐器”确实不行。于是,这位擅长学问的“天才”就跟苏威、苏夔一伙卯上了。

  苏夔虽然不太懂得音律,但也是一位青年才俊,非常有辩才,在当时也算是个不大不小的明星级人物。对于何妥的挑战,他当然不服气,更何况他还是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

  

  两个读书人针锋相对、有矛盾了,当然不能搞武斗,那多伤风雅啊。于是,一场“辩论赛”开始了!

  正方:苏夔;

  亲友团:苏威以及其结党成员;

  反方:何妥

  亲友团:无

  辩论主题:音律。

  

  两位老兄果然都是高手,辩的是昏天黑地,就差掐架了。但辩论这种东西,就是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因而到最后也没有辨出个所以然。得,那就干脆去找皇帝吧。

  杨坚倒也颇有点公平竞赛的精神,想出了一个非常民主的方法:投票。一个皇帝能想出这么一个办法,不容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