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情况

西葫芦炒鸡 著    2614 字     发布

  

  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人?为什么要突出这么一个在历史上没有什么名气的人?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这个世界正缺少这样的人,因为我们需要这样的人。还因为,我有一个小小的要求,如果正在看帖的你,将来有幸成为一名地方官,我希望你能成为一个有良心的地方官、一个能为百姓着想的地方官。

  

  这名普通的官吏,名叫辛公义。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过世了,由他的母亲将其抚养长大,生活极其艰难,是个命苦的孩子。但辛公义却非常懂事,从小就勤奋好学、孝敬母亲,深得乡里乡亲喜爱,后来被推荐入朝为官。他廉洁奉公,爱民如子,每到一个地方任职都深得当地老百姓的爱戴。

  天下统一后,辛公义被杨坚委任为岷(“民”音)州地方官(甘肃一带)。当时,岷州一代瘟疫盛行,当地人都非常害怕瘟疫;如果有人不幸染上这种病,全家都会躲避,全然不顾亲情关系,任由其病情恶化,因此病人大多都极其可怜的死掉了。辛公义看到这种情况后,非常痛心,命人将病人都抬到自己的衙门厅堂内。当时是酷暑季节,送来的病人多达数百人,厅堂里人满为患,甚至连走廊里也塞满了人。

  人送来了,辛公义并没有就此不管。他在厅堂的角落里设置了一个临时的床,然后昼夜守在那里,照顾病人的饮食起居。为了请医生,他甚至将自己的全部俸禄都拿了出来,一直到病人痊愈为止。等病人好了后,辛公义就将其家属都喊来,晓谕他们互相照顾的道理,这些病人家属听完后都非常惭愧,道谢而去。

  除了那些厚黑学运用得太好的人,人心都是肉长的!看到一方父母官对自己患病的家人如此照顾,大家都非常感动;再对比一下自己对家人的态度,心里就更过意不去了。于是家里再有人生病,他们再也不会不管了,都将其留在家里认真照料看护。还有谁会忍心打扰一位如此爱民如子的好官呢?

  经过这件事后,岷州全境的人都亲切的称呼辛公义为“慈母”。只有自己的母亲才会对自己如此体贴。这是一种多么崇高的荣誉啊,又岂是那些王公贵族所能比的!

  这场“瘟疫事件”,让我想起发生的两场“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一个是非典,另一个是甲流。那些手握大权的官员们是不是也能像辛公义这样?即使不这样,是不是也能做到其十分之一?我想,恐怕几乎所有官员连病人的住处都没去过吧!相互对比之下,真是感慨颇多。

  

  后来,辛公义又被平调到弁州(苏南一代),一个刁民很多、难以管理的地方,南蛮子就是古人对于该地方的称呼(本人绝无地域歧视之意)。大家可能会问,岷州治理的这么好,怎么没有升职?原因既简单又老套,他不会拍马屁,也不会巴结上司,更不懂得过年过节送点礼;何况,以他的那点微薄的工资,也没钱送礼。他所能做的,就是尽自己的力量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应当说,在来这个新地方任职之前,辛公义还是做了些深入了解的,并针对这个地方的具体情况,草拟了相应的应对之策。所以,他刚一下车,就立即来到了一个特殊的场所:监狱。

  干什么?现场办案。一个地方为什么会难以管理,为什么会出现众多刁民?监狱里的情况最能说明问题。

  于是,让人惊讶不已的一幕上演了。人家新官上任都是先大吃海喝一顿,他却是把监狱当成了自己的家,而且一待就是十几天。不仅将常年累月积下的案子全部判决完毕,而且还深入了解案情所折射的社会积弊。

  回到衙门后,辛公义开始针对当地的情况,大刀阔斧进行整顿,并且大力提高办案效率。而他办事效率之高、办事之认真,也让我们汗颜。比如,对于新受理的案件,他大多都能做到当堂结案;如果不能立即处理,需要囚禁嫌疑犯的,他就在厅堂住宿,不肯回家,直到将案子搞清。

  这么搞下去,他的属下们受不了了,以前过得多舒服,现在不是要人命嘛。于是纷纷劝自己的上司:“办理公事有一定的程序,您没有必要这么辛苦。”辛公义也回答的非常干脆:“作为一个地方的父母官,怎么能把人囚禁在监狱而自己在家安然睡觉呢!”若不是如此爱民,又怎会说出这么感人的话?

  也正因为这种一心为民的敬业精神,很快,弁州的治安情况大为好转。和这么一位好官对着干,连刁民们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了;更何况,他们也不是真正的刁民,只是以前的官吏管理不好,才使得大家变成了蛮不讲理的刁民。

  到后来,当有人想要打些小官司时,乡里父老马上就会进行劝阻:“这种小案子,怎么能劳烦咱们大人!”

  爱民者,人恒爱之。能得到百姓如此拥护,辛公义这辈子真的没有白活。

  

  最后,辛公义病逝于任上,时年62。

  

  究竟什么样的官才算是一个好官?不仅我们在苦苦思索,就是在古代也是一个热门话题。包拯、海瑞无疑是好官中的明星,他俩也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好官类型。但不管是什么样的类型,好官永远是稀缺资源,而贪官污吏却是杀一批来一批,而且是一浪高过一浪。

  其实,贪污并不可怕,可以通过建立和完善制度来加以约束。可怕的是人的心态、大多数人的心态,这才是最让人心寒的。当大多数人面对诱惑,却能心安理得的认为“人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时,这种心态便形成了。

  我不敢奢望这一章能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我只是想让大家知道,曾经有一个人,是那么的无私、那么的敬业、那么的爱民如子。我想,我们即使做不到那样,我们也应该从心里记住他。因为,他是一名真正的人民公仆!

  世家大族

  

  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既然全国都统一了,理所当然的就应该施行一样的政策、一样的法律,如果可以随便搞“特区”,那就不叫统一了,那叫割据。

  杨坚深知,要想管理好南方广大地区、革除陈叔宝统治时期的积弊、推行均田制,就必须要进行一场大的变革。而要进行大变革,就必须要进行一场大换血。于是,他果断的换掉了原南陈的官吏,换上了吏部选派的官员。这部分官吏承担着两个非常重要的任务,一是要宣扬大隋的法律,二是要大力推行均田制。杨坚乐观的认为,这是为南陈百姓着想,一定会得到大力拥护,绝对不会出现任何问题。

  但残酷的事实表明,杨坚的想法太简单了。

  

  隋朝官吏的做法很快就损害了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

  这部分人,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世家大族。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里边的“王谢”不是指一个人,而是指两个姓氏:王和谢。王家和谢家就是世家大族中的集大成者,而其中最为光辉耀眼的两个人物王导、谢安,都曾做到了宰相之职,把持朝政几十年。“王与马,共天下”,以至于普通老百姓只知道有王谢,而不知道有皇室。可见,世家大族权力之大、势力之可怕。

  

  世家大族的成因、发展以及兴盛、消亡,具有非常复杂的过程和社会背景,要是正儿八经写下来,估计能出一部几十万字的博士论文。咱不是写博士论文,所以我将用尽可能短的篇幅,来勾勒一下这个阶层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