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制度

西葫芦炒鸡 著    2818 字     发布

  

  

不过,今天稍微有点特别,因为礼节完成后,皇帝要他去见皇太后,去的理由很无厘头,说是皇太后特别喜欢喝酒,自己劝不住,希望表兄你去劝劝,老人家嘛,老是喝酒容易伤身体,而且还给了他一份,让他去了之后给皇太后读,说来皇太后也是自己的姨母,不去也不合适,于是宇文护就去了。

  到地方之后,宇文护按照宇文邕的要求读起《酒诰》来(老太太能听得懂吗),正读的起劲,突然,宇文邕举起自己手中的玉珽(一种玉石做的板子类的东西)猛击宇文护的脑袋,宇文护一下子被打倒在地。

  生死攸关的时刻到了,宇文邕立即命令一个亲信宦官拿御刀砍杀宇文护,这个宦官估计是吓坏了,竟然连砍几刀都没砍到,这也不能怪他,要杀的人可是当朝最牛逼的人物,难免心里紧张,一紧张、手一抖也就砍不到了,还好刀没有掉。如果再这样下去,让宇文护跑出去,一切都完了。在这关键时刻,一个人突然从天而降,一刀就解决掉了宇文护,这个人就是藏在门后的宇文直(靠,大家都在玩命的时候,他竟然藏在门后,看来这个人确实比较阴)。

  有人可能会提出疑问,宇文护怎么不喊啊?告诉你吧,他肯定喊了,但是没用,因为门外的人不是他的亲信,而是宇文邕的铁杆亲信宇文神举。

  有人也可能会问,宇文护死了,怎么没人起兵来为他讨公道呢?那我只好遗憾的告诉你,你没有仔细读我前面的文字。

  整个过程滴水不漏,充分展现了宇文邕的深谋远略。宇文护,栽在这样一个人手里,你死得其所。

  宇文护死了,这个权臣把持北周朝政16年,曾毒杀两位北周皇帝,不可谓不心狠手辣。但是,这个家伙却一直都没有试图篡权,安一个乱臣贼子的罪名似乎也不合适。他只是一个无意中获得权力、为了握紧它而不择手段的人,最终,却沦为权力的牺牲品。比起后来的那个人(这个人将是我们以后故事的主角),他算是一个好人,至少他始终没有取代北周,而是为北周殚精竭虑,虽然成就不大,但是北周却能沿着宇文泰的道路继续前进。

  13年的忍耐一旦爆发,将是毁灭性质的,倒霉的就是宇文护和他的亲信们了。宇文邕立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这群人发起了进攻,短短几天就把这批人全部解决掉了,可见其办事效率之高。当然,绝对不是滥杀无辜,一个与宇文护关系不错、受宇文护重用的人就没有被杀,不仅没有被杀,反而被提拔为了军委副,这个人就是宇文宪,原因很简单,这个人效忠的是北周王朝,而不是宇文护。

  宇文宪,宇文邕的五弟,一代名将,北周王朝的忠实守护者。从小就有谋略,见解不凡,深为宇文泰所喜爱。为人真诚忠厚、有度量、有谋略,善于带兵,常常亲自冲锋陷阵,手下将士都愿意为他卖命。宇文护时期,他就已经威名远播了,在与北齐的数次交锋中展现出了自己过人的军事天赋,而且还自己写了五篇《兵书要略》,真可谓不世出之人杰。当然,他的传奇还远未结束。

  

  谁该杀,谁该留,谁该接着用,宇文邕在这13年里看的一清二楚。除了上面受重用的宇文宪,原先和自己同舟共济的几个好哥们也得到了提拔重用,其中宇文孝伯和王轨都被授予“开府仪同三司”(类似于宰相之职)。

  当然,也不能忘记宇文直,这位仁兄被授予大司徒(荣誉名衔),他很是不满意。这个家伙天生就不安分,后来还造反了一次,没成功,被宇文邕杀了。

  这批人的任命,对于后来那场统一北方的战争,起了决定性作用。

  搞定了宇文护,也该干点什么了。

磨剑

  

  亲政之后的宇文邕,开始大展拳脚,憋了13年,该好好大干一场了。除了整顿吏治、选拔人才、厉行节俭这些好皇帝都干过的好人好事之外,他还做了三件大事。

  

  第一、加强军队,完善“府兵制”

  古代最强兵种问题,毫无疑问,骑兵成为大家首选的兵种。其实,单论讨论兵种意义并不大,一支军队的战斗力与很多因素有关。我认为,最具决定性的因素应该是兵制。(欢迎大家提出不同意见)

  纵横天下的骑兵,靠的是成吉思汗创立的“领户分封制”;而清军能够在中原争霸中胜出,毫无疑问,靠的正是其“八旗制”。南北朝,群雄争霸,却由原本看似实力并不强的北周统一北方,并最终由隋朝统一天下,后面接着有更猛的唐朝雄踞东方,靠的正是我下面要叙述的兵制:府兵制。

  府兵制的创立者,正是宇文邕的老爹宇文泰。为了对抗高欢这一强敌,宇文泰制订了一项新的军事制度:设立六个柱国(本来八个,有俩是虚的),每个柱国设立一个柱国大将军;每个柱国大将军下,设两个大将军,共12个大将军;每个大将军下,设两个开府,共24个开府;每个开府下,设两个仪同,共48个仪同。一个仪同,领兵1000人左右;一个开府领兵2000人左右。

  简而言之,6个柱国大将军——12个大将军——24个开府——48个仪同,找到规律了没有,如果没有找到,我告诉你啊,是二倍的关系。这就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府兵制了。

  是不是看起来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啊,我第一次看到的时候也和你一样。别急,接下来我就讲讲它的高明之处:士兵与军官的关系。

  在普通军队,士兵与军官之间的关系就是普通的上下级关系,我往哪里指挥,你就往哪里冲,死不死和我没有任何关系,反正国家给你发工资。府兵制不同,士兵和军官之间有一定的血缘关系和亲戚关系(事实上没有,但是经过一定的宣传,就有了),既然有了一定的血缘关系和亲戚关系,那就没有理由不卖命了,所以府兵制下的士兵很勇敢、很团结,将领很爱惜士兵、打仗很卖力。另外,府兵的待遇也是不一般,不仅不用缴税,而且还可以靠军功升官发财,社会地位那是非常的高,所以大家都是争着当府兵。如果你历史学的不错,会发现它有点像后来曾国藩的湘军。

  以这种军事制度为依托,还发展起来了一个关陇统治集团(陕西、甘肃一带),真是买一送一,这个关陇统治集团那是相当的牛,比如独孤家、李家(李渊家族)、杨家(杨坚家族),那都是权倾一时的豪门,后来的隋朝和唐朝都是以它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宇文泰时代,寒门子弟想要当上府兵比较难,一般都是那些有名望的家族的孩子才有资格。宇文邕为了扩充兵源,开始招募农民当府兵,兵源一下子大为扩展,能够征召起20万人,这些兵成为后来统一北方的主要力量。

  

  第二、发展经济

  玩过《星际争霸》、《帝国时代》等游戏的兄弟应该知道,经济是战争的绝对命脉,经济上不去,战争那是绝对玩不转的,所谓“粮食才是王道”。为了解决粮食问题,北周继续施行“均田制”。其实,“均田制”并没有什么独创性,在此前之前,北魏就已经施行了。但是,一种制度能不能贯彻的好,就要看个人能力了;贯彻的好,就是好制度,贯彻的不好,那就是祸国殃民。北周与北齐就成为两个典型案例,一个贯彻的好,一个贯彻的很差。

  何谓“均田制”呢?简而言之,由于战乱等因素,会有很多空余土地无人耕种,同时有很多农民没有土地耕种(大多是流民),于是政府就统计一下人数和空余土地数,平均分下去,可不是白分的啊,农民要根据分到的土地数量缴税的。

  这里边涉及两个技术含量很高的问题,一个是统计流民人数,一个是统计空余土地数,如果负责此两项工作的官吏不好好干,那么,统计出来的数字就会与实际数字有很大出入,直接影响农民能分到的实际土地数;事实证明,大多数官吏还是不负责任的,尤其是当皇帝太弱的时候,比如北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