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7章大结局赎罪

西葫芦炒鸡 著    2854 字     发布

  

  当年的王缙是很有功的,因为他跟着李光弼讨贼,深谋远虑,为人敬重。为了救哥哥,他长跪不起,并以自己的全部官职为王维赎罪。后来李光弼死在徐州,王缙顺利接班,像这样友悌仁爱,还精通佛法的一个人,自然会再三谦让,辞去侍中职位,只担任上柱国和东都留守。

  太原旧将多人,仗着有功胡作非为,王缙到任,当日召集全部斩首,因此名声大振。王缙当上宰相后,跟元载的关系,也不是纯依附的关系。元载自称“才贯古今”,可他不知道,这个新上任的王缙,比他老人家还霸气。王缙在政治上不敢跟元载抗衡,就在才气上较劲,经常突然蹦出来一句骂娘的话,将元载的文章骂得体无完肤。不仅如此,王缙同志还习惯性地侮辱他人的人格,但凡有南方人在他面前论事,他总会吐出:“你是南方人,你懂个屁!”之类的话。

  王缙和那个喜欢造佛寺的杜鸿渐关系很好,他自己也从不吃荤腥,表面功夫做得非常好。老婆李氏死后,王缙同志开辟府院中一大块地方造了一座寺庙为她追福,美其名曰“宝应寺”,配了三十名僧人,每日给媳妇超度。当然,既然跟了元载,那就得学会搂钱,宝应寺没香火钱,王缙想出来个奇招。节度观察使入朝,王缙一定会请人家到他新造的“宝应寺”烧香,小铜碗一敲,干净利落地吐出两个字——交钱!迫于王缙的淫威,来烧香的没有不交钱孝敬的,而王缙兄却认为他这是为弘扬佛法做了一件大好事。

  自从李豫同学向元载、杜鸿渐和王缙几个铁杆伪佛门中人请教了因果报应后,王缙做好事的几率一下增大的好几倍。京畿本来良田好地就没剩下多少,全让王缙抢来造了寺院。那帮主持,一个个拿搜刮来的钱财吃喝嫖赌,奸状一次次败露,也没能阻挡得了李豫同学一心向佛的坚定信念。人们通常认为,这种劳民伤财的举动,就是从王缙身上开始的。(其伤教之源始于缙也)

  王缙这人,表面鄙视元载,实则所做的所有事都不敢得罪他,他是依附元载的,因此,他在黄门侍郎、同平章事的位置上坐得还算稳当。明代园林大师计成《园冶》上,写过这么一段话:“看山上个篮舆,问水拖条枥杖;斜飞堞雉,横跨长虹;不羡摩诘辋川,何数季伦金谷。”其实,在我看来,王维的兄弟们是非常有情调的,里头的“摩诘辋川”,说的就是王维死前上表,要求把自己的辋川别业改造成寺院的典故。

  这也许误导了脑筋够用但心智不够用的王缙同学,王维死后,王缙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建造寺院,并以此发财。王缙的弟弟、妹妹(也就是王维的弟弟、妹妹),家里都成了尼姑和僧人来往的地方,当然了,辋川别业也没有丝毫清净气息,数钱的声音取代了梵音,歹心淹没了良心。元载的媳妇王氏,儿子元伯和、元仲武也参与贪赃,几个人经常数钱数到手抽筋。一直对非法的事抱宽大为怀态度的李豫,也终于被王缙和元载肆无忌惮的行为激怒了。

  

  这是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的春天,鸟语花香的,李豫就跟一只小鸟一样,左瞧瞧,右看看,很失望,相当失望,因为,没有任何一个人值得他信任。事情越来越紧迫,因为犯了众怒,众人合伙状告元载、王缙,理由并不是贪污受贿,而是能触动皇权的那件事——他们在夜里头拼凑图谶,意图谋反。事情到了这地步,真的没办法,李豫找到了他的亲舅舅,左金吾大将军吴凑。

  吴凑是个还算凑合的人,论文化大概没有,但论暴力,他很有手段。那日,李豫在延英殿开会,忽然下令,让人把元载、王缙抓到政事堂,收元仲武和卓英倩等人关入大狱。吏部尚书刘晏、御史大夫李涵几个和这俩人苦大仇深的官员参与了拷问,由于拷问得太严厉,两位仁兄直接供出了另外一件事。

  事关重大,元载、王缙的魔爪,已经伸向了禁中,简单来说,这种事儿不能随便让外人知晓。所以李豫又让太监去审,两人服罪。李豫办事,瞬间变得干净、麻利、快,先让人把左卫将军、知内侍省事董秀棒打致死,随后御赐元载同志在万年县府自尽。大概是得罪的人太多了,元载在这里遭遇到了生平最惨痛的一次侮辱。

  临死前,元载只有一个请求:“求求你们,让我死得干脆!”

  主事者坏笑:“没问题,不过相公需要稍稍受点污秽,你别怪我啊!”边说着边脱了鞋,脱下恶臭的袜子塞到了元载嘴里(乃脱秽袜塞其口),熏得元载直流眼泪,随后被人一顿乱敲,活活敲死了。至于王缙,李豫本打算直接赐死,但许多人都赞同“法有首从”,主犯和胁从不应该受同等罪过,于是贬王缙为括州刺史,杀元载妻子王氏(唉,她是王忠嗣的女儿)及儿子元伯和、元仲武、元季能。

  以下是李豫对元载同党的处理结果:

  吏部侍郎杨炎,杀!

  谏议大夫韩洄,杀!

  谏议大夫包佶,杀!

  起居舍人韩会,杀!

  其余十余元载同党,杀、杀、杀、杀、杀!

  李豫的亲舅舅吴凑痛哭流涕地为他们求情,于是,慈悲为怀的李豫又改变了上面文字的关键字符:

  吏部侍郎杨炎,贬!

  谏议大夫韩洄,贬!

  谏议大夫包佶,贬!

  起居舍人韩会,贬!

  其余十余元载同党,贬、贬、贬、贬、贬!

  

  

  李豫很受伤,既然其他人都没有受到重罚,那一定要有人为之前大唐的灾难买单,于是,他派中使去找元载的祖坟,斫棺弃尸,毁了元载的家庙,焚了他家的木主。在元载的家里,有司翻出无数金银财宝,光是胡椒粉(当时的稀有物品,一小瓶就死贵死贵的)就堆了九万六千多斤(八百石)。估计元载满门吃八辈子都吃不完这些东西,但卖出去可以赚很多钱,不过元载家的钱,满门花十辈子都花不完,真想不明白,这么玩儿命地搂钱,拿万分之一就能把生活品味提高到全国第一,剩下的还能干什么用。

  李豫也想不明白,但他知道,勤俭节约是好的,所以,他任命太常卿杨绾(音:碗)为中书侍郎,礼部侍郎常衮为门下侍郎,并同平章事。在此之前,因为元载同学搞的京城官员低保收入政策,迫使官员生活拮据,清官满门喝西北风的状态一直存在着。

  元载到死都没想到,杨绾居然靠借钱维持一家生计,一直坚挺,居然硬撑到了现在。

  

  杨绾,字公权,华州华阴人,四岁就已经刺瞎了学士们的狗眼,他聪明过人,众人惊异,年少时好学不倦,博览经史,三教九流各类文化,无不知晓。

  杨绾年轻时,天下的条件还不错,所以他有大把的时间看书,常常独自一人坐在自己的小屋里,左边放着经书,右边放着经书,席子上脏兮兮的都是灰尘,只有书本是干净的,但杨绾却怡然自得。

  杨绾做人低调,从不喜欢拿文章给别人炫耀,所以文章很少流出,不是知己的,没人见过他写的文章。由于不种地,也不经商,父亲早死,一个人赡养母亲,杨绾历尽艰辛。如果不是因为需要钱给母亲治病,杨绾是绝不会出来当官的。亲友都劝他考考,考中了当官,好歹有钱才能孝敬老人。杨绾分析了分析,觉得没错,于是报名参加科举,轻轻松松拿了个进士。

  天宝年间,李隆基再勤政楼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作文大赛,分别要求写“博通坟典”、“洞晓玄经”、“辞藻宏丽”、“军谋出众”为要求的文章。学士云集,纷纷献文。当年前三名中,就有杨绾的名字,而杨绾又是第一名,因此被超授了右拾遗。

  从此,杨绾开始了他荡气回肠的一生。

  所有人都很喜欢杨绾,佩服杨绾,连大奸臣元载都对他不得不笑脸相对。朝廷大臣都会去元载家里走动,然而杨绾却从来没去过。元载恨他,但又怕对这样一个人下手会惹众怒,所以一直处心积虑地变着法地挤兑所有京官。可是这个可气的杨绾,却从来没把元载当一回事儿,元载被气得脑袋充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