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光辉形象

西葫芦炒鸡 著    2745 字     发布

也许在他眼里,不让大将有出头之日,比亡国还重要。一直到泾州刺史高晖全城投降,当吐蕃的向导,引兵深入的时候,这家伙还在算计是不是明天大早把李光弼什么的再告上一遍,以防止李光弼威胁到自己。

  吐蕃大军一路畅通无阻,到了邠州(陕西彬县),有人告急,李豫这才晓得原来吐蕃已经距离自己的床榻仅有三百里远了。问程元振,程元振不知道咋办,问鱼朝恩,鱼朝恩也不知道咋办,于是有人想到了一直被冷落的郭子仪。火烧眉毛了,也不顾不上昔日恩怨,下诏,以雍王李适为关内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出镇咸阳。

  副元帅郭子仪,行大元帅实职,多年未受重用,突然下诏让他参加战斗,还真有些不太习惯。郭子仪听了诏书,招兵买马,浪费老长时间,终于凑够了二十个人(没人,没办法),火速赶往咸阳。郭子仪也许还没完全意识到吐蕃的实力,这次他们不是自己来的,除了他们,还有吐谷浑、党项、氐、羌等部落均表示乐意趁火打劫。这几个部落,合兵二十余万,浩浩荡荡,充斥旷野,连绵数十里地,已经从司竹园(西安西七十里地)渡了渭河,顺着山往东行进了。

  情势危急,郭子仪速命判官、中书舍人王延昌入奏,请求兵马支援,王舍人风风火火跑到朝廷,被程元振骂了回去。李豫左等右等,也等不来郭子仪的战报,不免有些着急,此时,一场发生在渭北的战役已经打响,在盩厔,吐蕃与唐朝战将吕月将的两千人厮杀,吕月将拼死力战,兵尽遭擒。李豫发布调兵令的时候,吐蕃二十万大军,已经抵达便桥,没有碰见丝毫抵抗。

  不是不想抵抗,是因为没人,没人就谈不上抵抗。到这个时候,太监程元振终于以高大的形象出现在了收拾行李准备狂逃的现场,该太监声音尖锐,一边喊着:“赶紧的,没时间了,去陕州!”一边还假模假式地做保护皇上的样子出现在李豫眼前。官吏能跑的都跑了(详情参见李隆基离开长安的片段,群众演员需要减少十分之九,方向改成往东),郭子仪领着辛辛苦苦征来的二十个骑兵飞奔到了长安,却发现长安成了一座空城,而城西边,吐蕃大军杀声震天。

  也不用保卫长安了,趁着吐蕃还没进来,赶紧撤,没命就没戏。所以,郭子仪让人拉着还在长安窝着的十王(十位王子)护送到了行在。所谓“行在”,就是李豫奔逃所在的地方,此时此刻,能指望上的,也就观军容使鱼朝恩了。鱼朝恩一直在陕州,有些兵马,只是李豫不知道长安到底怎么样了。

  长安的状况可以分两方面来看:

  第一,朝廷方面很稳定,吐蕃来了,立故邠王李守礼之孙广武王李承宏为帝,改元,置百官,以前翰林学士于可封等人为相。

  第二,民间异常痛苦,刚刚安顿好的家产又惨遭剽掠,刚盖好的房屋又让人放火烧了,百姓出家避难,无处可走,只好跑到山谷。

  郭子仪的号召力还是有的,跑到东边,骑兵由二十个增至三十个,又在蓝田县碰见元帅都虞候臧希让、凤翔节度使高升,这两位有八九百的大军,让郭子仪的实力得到了补充。又到商州,收了三千来人,才有点军队的样子。郭子仪晓谕将士,共雪国耻,夺取长安。一般来讲,受惯了这种世道的人,都对皇帝和国耻没什么概念。但将士们听郭子仪慷慨激昂的讲话后,竟然纷纷落泪,主动请缨。太子宾客第五琦(大赦的时候从台回来了)当上了郭子仪的粮料使,负责管饱。

  四五千人与二十万大军的战斗,在郭子仪发布合军夹击的命令后得到了实施。而身在长安的吐蕃,立了个傀儡皇帝,又觉得长安已经啥都没有了,呆着不如回去。于是,一场浩浩荡荡的抢人活动开始了。被抢的人,主要是还没来得及逃跑的人才。看来吐蕃也是蛮注重人才的,一伙人在长安城内搜捕,是学者不?是女子不?是百工不?不是一边儿去,是就跟我走!

  搜捕进行得如火如荼,大白天的,韩公堆方向(东边)战鼓咚咚响个不停,一直响到晚上,晚上又有无数火炬闪亮。吐蕃认为,那一定是郭子仪的大军在驻扎。而实际上,这是左羽林大将军长孙全绪同志领导的二百骑兵造出来的声势。吐蕃人也挺幽默,抓住街头百姓问:“东边有没有人?”百姓大呼:“郭令公在商州,大军无数!”吐蕃大惊,主动放弃东进的打算。长孙全绪又安排二百人中的一个人混入长安城,私下勾结数百名十几岁的少年,到了夜间宵禁的时候,这一帮人抱着大鼓跑到朱雀街上敲锣打鼓,大呼小叫。吐蕃确信,这一定是郭子仪来了,于是连夜脱逃。

  骠骑大将军、判元帅行军司马程元振,除了害人,对行军打仗狗屁不通,在最紧要的关头,李豫下诏命各道发兵来救。李光弼等人迟迟没有行动,就是因为这家伙里里外外一手导演的好戏。所有人都对这个人咬牙切齿,只是碍于他软硬兼施,淫威浩荡,所以不敢发言。终于,太常博士柳伉上疏了。

  这封上疏,先将李豫痛骂一顿,骂得李豫满心失望,让李豫认清这众叛亲离的情况。最狠的一招,柳博士用在了最后,“陛下知道你为啥成了罪人不?那是因为你用药不当!欲存宗庙社稷,独斩元振首可以!”李豫最近也恨程元振恨得牙痒痒,但念及他保护有功,故而不杀,削去官爵,放归田里。程元振抑郁不已,他一定不清楚自己失败在了哪里,他权倾朝野,也没有任何人能在他那里得到一丁点的好处。坏人要成事,也需要别人的支持,程元振忙于害人,大概忽略了这个重要准则。

  程元振先生的故事还没完:

  后来,京兆府在民间抓住了一个鬼鬼祟祟的女人。此人就是郭元振,他的确被放归乡里,也的确到了三原,但他童心未泯,老觉得李豫应该对他还是有感情的,所以潜入长安,男扮女装(好像也不能这么说),花钱求人,最终因为人缘太差而被人收了现金再出卖,送到了朝廷。李豫下敕,称程元振“变服潜行,将图不轨,长流溱州。”

  一代宦官程元振,最终因为没脸活在这个世界上而抑郁终生,死的时候,衣衫不整,楚楚可怜,却没人可怜。

  和程元振一个时间死的,还有李光弼。李光弼治军严格,面如白铁,人见人怕。但他也有怕的人,太监程元振就是其中之一。程元振的死,对书生元载来说是个有实在利益的好消息。

  元载和程元振的童年一样悲苦,只是程元振的爹娘没文化,做主割掉了他的而元载家虽穷,却走的是科举的道路。元载人聪明,学习也刻苦,可惜屡试不中。元载越过越痛苦,穷得日不聊生,但河西节度使王忠嗣却很看重他,把女儿嫁给了这个穷书生。元载熟读了《老子》《庄子》《列子》《文子》,并有自己的心得体会。

  所以,当李隆基发布求贤令的时候,他成功入招,当过县尉,干过大理寺的佐官,也跟着李辅国打过杂。安史之乱爆发后,元载也随大流逃到了南方。李亨在灵武下求贤令后,他北上求官,成了一名员外郎。当然,元载的官位还是很小,最牛的时候也只不过在财政部干些苦力。但元载是很聪明的,他的聪明之处在于,他相信自己看人准确,李亨死后,有许多人受宠,然而只有李辅国值得他巴结。

  程元振薄情寡恩,鱼朝恩脑筋缺氧(这家伙老喜欢往外跑去带兵),只有李辅国可爱。所以元载一心巴结李辅国,并帮助李辅国害了萧华。有李辅国发话,元载这样的文官,宰相是当定了。等李豫即位,他在新皇帝心目中的光辉形象已经涂抹不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