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8章不靠谱

西葫芦炒鸡 著    2599 字     发布

  这帮人都干过许多不靠谱的事:

  第一,贺知章同志虽老,但在街上嬉闹,看美女也是常有的,他骑着马慢慢悠悠走,眼花缭乱之间,竟然一头扎进了井里‘

  第二,汝阳王喝酒,三斗(6斤)才开始犯晕,他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当酒泉县令,可惜他没有;

  第三,李适之,左相,酒量惊人,曾一天花一万钱用于饮酒,人称他喝酒为“长鲸吸百川”;

  第四,张旭酒量是三杯,他是草圣,他研究大自然,然后运用到书法艺术当中,挥毫落纸如云烟。

  第五,……

  

  贺知章掉到井里以后,爬了上来,竟然毫发未损。那日,众人喝多了,李隆基下诏让李白赶紧到御前听题,让他作诗附和。李白正喝得高兴,大呼烦人,使者被李白骂走后,众人大呼过瘾。

  “俺是酒中仙。”

  这是李白留给使者的话,使者告诉了李隆基。

  

  贺知章这老头是李隆基的最爱,和众人喝酒喝伤了以后,他告老还乡。李隆基让太子和百官送他,还下诏许给他几顷的水池当成放生池,就把宅邸修在湖水旁边。贺知章知足了,他背上包袱就跑了。

  回到家乡(永兴,今杭州萧山),他才发现自己真的老了。孩子都不认识他,有个小娃娃还问他:“这位老爷爷,你是哪里来的呀?”

  可自己乡音未改啊!

  

  感慨起来,他写了两首小诗:

  

  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其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贺知章走了,李白他们呢?

  

  他们还在喝酒。

  张旭的草书、裴文的剑舞、李白的诗歌,是当时天下的三绝。

  李白同志独占两绝,第一个当然是诗歌,第二个就是剑舞,人都说裴文是天下第一剑,而李白是天下第二剑。李隆基对李白的不奉召颇感意外,但也没太放在心上。可李白办事实在不能让人放心,后来一次御前写诗。他喝得晕儿郎当,一把抓过毛笔,望着那张白纸,他觉得白纸开玩笑,怎么老是旋转。

  李白彪了!

  

  起草什么?诏书?

  李白醉醺醺地要写字,可他觉得走这么大老远的路,累得脚疼,便白了一眼捧着诏书的高力士。

  “你!”他指着高力士,盛气凌人地说道,“过来……过来!”李白抬起脚,指了指自己的鞋,说,“给我脱靴!”高力士也不是什么奸人,反倒是李白认识的几个女人,都是奸臣的孙女重孙女,可见,李白和张九龄、贺知章根本不是一个政治智商。

  别人都懂,他他妈不懂。

  

  见高力士愣在那里不说话,李白威逼道:“不给我脱靴,我就不写。”高力士无奈,便忍辱负重地给他脱了下来。

  这就是文学史上盛传的“杨贵妃磨墨,高力士脱靴”的原版,以后再看见谁写作文赞扬李白藐视权贵用这个例子,你就可以狠狠地笑话他一顿。宫中人对李白仗着自己有诗才而嚣张、狂放,对宫人采取鄙视态度非常不满。他们在李隆基面前将李白的种种恶行说了一通,李隆基本喜欢他这个才子,可惜李白真是太不识抬举了。

  李隆基还是很宽容的,他留下李白继续担任翰林学士,而此时,李林甫同志已经全权接管了政务。

  

  李白觉得这几天宫中的人看自己的眼神都不对,自知没趣。

  他找了理由,说是送贺知章回乡,等真把贺知章送走后,他上书一封,请求还山。李隆基诏许,还赐了金。李白离开了长安,这时正好是初夏,他来到了洛阳。李白还是很郁闷的,他碰见了一个和他同样郁闷的人。这个人比他小11岁,跑到洛阳学习,准备参加科举,最近祖母范阳太君又死了,生活甚为悲惨。

  唉,人还不都一样,没有谁过得容易,对吧?李白拉着他的手,看着他沉郁的眼神,说,与朋友放浪形骸,岂不快哉?

  

  他眼神中刹那迸发出无限光彩,一整个夏天,他都和李白在一起游玩。

  他叫杜甫,也就是后来的诗圣。

  

  两人一直玩到了秋天,在梁、宋(河南)之地,在开封的吹台﹑琴台附近,他们俩又碰见了一个年龄比他们都大的一个人。他叫高适,只比李白大一岁。他本是河北沧州人,但一直生活在宋地(河南商丘),小时候家里穷,又没受过什么人的推荐,也没机会统领大军,所以,他嘴里“建功立业”的梦想,也就遥不可及了。

  但高适一直行侠仗义,因此声名显赫。

  

  高大侠,拿出你的诗来看看!

  额……你这是边塞派的吧?

  嗯,的确,笔力雄健,气势奔放,势不可挡,势不可挡啊!

  加油吧,你的前途不可限量!

  

  历史证明,这位已经四十四岁的高适,的的确确还需要等待,大唐会给他展现自己的舞台。

  原本,高适也是可以通过一些手段得到赏识的。但他没有,如今困守宋中,并不是他想要的,但又怎样呢?他的好友董庭兰最跟他合得来,原因就是,董庭兰是天下有名的音乐家,皇帝现在想听音乐,只要能好好演奏,没有不飞黄腾达的。但董庭兰说,我并不是为了服侍谁而活着,与其在内服侍权贵,不如在外,贫困着享受自己的音乐。高适深以为然,对这个名动天下的朋友更加敬重了。

  

  分别的时候,贫困而有才华的高适为贫困而有天下才的音乐家董庭兰写了首诀别诗:

  

  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杨钊同志

  

  

  李白、杜甫、高适相互鼓励,结伴通行,他们共游河南。

  人总是要分开的,三位中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相互拜别,各自忙活自己的事业去了。李白苦笑,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他一路杀到安陵(平原郡,今河北吴桥),深刻向高天师学习道法,并来到山东济南完成毕业。最后,他回到了任城(济宁),很久以前,他在这里有产业。

  

  天宝四年(公元745年)春,任城,杜甫前来看望他了。

  两人既然都在一起了,难免三缺一不爽,故而去信一封,非让高适赶紧来。到了夏天,高适风风火火地来了,三人跑到济南的大明湖畔。当然,在没有夏雨荷的日子里,他们还可以作诗玩。北海太守、书法家李邕同志,时年68,听闻三人来济南,大喜,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了过来,和他们约会。

  

  据说李邕绰号就叫李北海,擅长碑刻、行书。李北海同志身为海州太守,自然会负责海洋方面的问题。比方说,日的遣唐使。

  李白他们知道,李邕就是个混不吝,私养了很多壮士,但李北海为人慷慨,那也是有目共睹的。

  

  历下亭,往南一看,就是千佛山。

  李邕、李白、杜甫、高适、李之芳,还有许多齐州的名士。

  年老的李邕首先发话,谈论经典,抒发感情,然后众人开始借着酒劲创作。李邕跟杜甫说起了他的爷爷杜审言,那位自称往前推三百年,往后推三百年,才华无人能及的牛人。杜甫感慨万分,李北海同志也感慨,他说,你看后生,你这么有才,就先为这次宴会写点什么吧。

  杜甫说,好的。

  

  陪李北海宴历下亭

  东藩驻皂盖,北渚凌清河。

  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

  云山已发兴,玉佩仍当歌。

  修竹不受署,交流空涌波。

  蕴真惬所遇,落日将如何。

  贵贱俱物役,从公难重过。

  

  才33岁的杜甫,为何就能备受李北海的青睐呢?

  原因是,在此之前,杜甫刚刚爬过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