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1章矛盾

西葫芦炒鸡 著    2561 字     发布

  被废了,王皇后并没有犯下什么错误,就是被废了,还想多说什么?她终于明白,自己以前的担心,到了现在的冷宫里,无非是慢慢沉淀,往事再美好,都成了狗屁。三个月后,她忧郁而死。

  后宫佳丽因思慕王皇后,以至于宫掖里哀哭动天。李隆基显然听到了这通天的哭声,他很后悔自己下了这么个决定。后宫妃嫔,真真假假的哭声中,有一个是最虚伪的。这哭声的主人,便是一直觊觎皇后位置的武惠妃。她早就盼着这一天的出现,只是她没想到的是,这一天竟然来得那么快。

【矛盾是怎样产生的】

  张嘉贞打死姜皎的故事还未到此为止,因为接下来要出场的这几位仁兄,都和风云显赫的张同志产生了不愉快的交集。这个张同志,不单单指张嘉贞,还指张说。这两位的关系想必不用多说,但还有一点不得不让人注意。

  那就是,不论你是谁,只要官位和张说同志相差不多,就一定会跟张说闹矛盾。至于这是什么道理,本人认为,主要原因还在张说。张说是这样一个人,他喜欢为民请命,但也喜欢专权独断,同僚一有不同意见,张说同志的反应不是安静下来仔细听听,而是把人家臭骂一顿。

  熟悉政事,剖决如流的张嘉贞同志之前就有过一次被贬,他每每指着长安的方向,对人抱怨说:“都是中书令,为何苦苦相逼!?”

  

  好在中书省缺他这样的奇才,所以,嘉贞就又回到了原来的位置。

  故事就是这么发生的。

  李隆基时常下去,跟三省的官员开宴会,增进感情,了解人性。当然,作为三省之一的中书省也不例外,所以,就在那天,中书省迎来了难得的集体宴会,李隆基上座,其余官员左右分列,各安其位。我们看到,张说同志乐呵呵地与同僚玩笑、吃肉、喝酒、吹牛。我们也看到,大概是因为他认为是张说把他排挤出去的,所以,嘉贞同志从宴会开始,到现在,还一脸不满、咬牙切齿地看着张说。

  别人都在互相聊天,张嘉贞同学的怒火却被这场景激发了,是的,大家都在聊天,自己在这里嘟囔,岂不没了听众?

  想通了这些,张嘉贞同学眼睛望着盘子,开始破口大骂(前提是不能让皇帝听见,让同僚听见就okay了)。

  

  狗日的张说……(狂骂半小时)

  

  同座源乾曜、王盩劝了老半天,这才淡定下来,开始吃饭。分析认为,张说不是坏人,张嘉贞也不是坏人。两人都有缺点,张说喜欢贪小便宜,譬如拿人家的礼物;张嘉贞喜欢拍小马屁,譬如皇上让干啥就干啥。但两人的优点都不容置疑,张说有大功劳,张嘉贞也喜欢提携后进,对人有恩。

  所以,同僚更喜欢和张嘉贞相处。

  但张嘉贞走了,只留下了张说。

  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十一月,群臣上表请求封禅。闰十一月,李隆基下制,以明年十一月十日封禅泰山,让百司提前做好准备。天下太平,物阜民丰,在搞好治理的情况下,如果实在没什么事情可做,去封禅也无可厚非,但有人提出了反对意见。这个人,就是曾经在席位上劝张嘉贞不要生气的源乾曜。

  不巧的是,首次且多次倡议封禅泰山者,正是张说。

  

  因为到底要不要去泰山,两人在朝堂上掐了起来,同时,封禅门也终结了两人的没好感情。

  实际上,张说是瞧不起源乾曜的。

  源乾曜仪表堂堂,和他的名字一样,是个有阳光气质的人。但他做事,从来都是谨慎有加,让人称道。

  十年前,太常卿姜皎就看中了这个人,把他推荐给了李隆基。李隆基和他交谈,也被他的气度所吸引。李隆基巡幸东都的时候,源乾曜留守京师,在位三年,将长安治理得井井有条,善始善终。

  故而,此人能一路走到现在的位置。

  

  姜皎犯法的时候,宰相议论此事,张嘉贞主张乱棍打死,张说主张最起码要按程序办事,但源乾曜却一言不发,只等别人议论出结果,他最后签字同意。因此,但凡知道此事的人,都对源乾曜办的这件事十分讥讽。

  张说也不例外。

  源乾曜不同意封禅,理由无非是当年魏征反对李世民封禅的那一套。当然,一向谨慎的源乾曜竟然会反对封禅,是所有人都不能理解的。张说也属于那种不能理解的人,他一再领导众人去给李隆基下最后通牒,强烈要求东封,每次都被源乾曜顶回来。我问你,你能理解这里头的玄机么?

  反正张说理解不了。

  

  在源乾曜的强烈反对下,李隆基同意了张说的意见,忽略一百分之一的反对意见,东封泰山,不能东封,创造条件也要封。唐高宗和武则天封禅的故事还未走远,孙子李隆基又要重演那一段故事。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四月,张说和学士们起好了封禅礼仪草稿,提交给了李隆基。在开始之前,先来描述一下之前两个月发生的趣事。

  宰相们和李隆基一起商讨出一个重大决策,将朝廷中有声望的长官,调到地方上任职刺史,用以教化百姓,让生活更美好。大家商议完毕,没有人有异议,于是开始实施。李隆基选了大理卿源光裕(源乾曜的孙子)、尚书左丞杨承令、兵部侍郎寇泚等十一人为刺史,命宰相、诸王及诸司长官、台郎、御史等大人物在洛滨给他们饯行。

  赐以御膳,太常具乐,内坊歌妓,供张甚盛。

  

  为了鼓励他们在基层干好工作,李隆基挥笔写下十韵诗歌,命将军高力士宣读。

  大家着实感动了一把,该走的走,该散的散。

  李隆基东巡

  

  

  尚书左丞杨承令,一个不会分析的人。

  皇帝摆出这么大的场面给他送行,难道是害人不成?

  是的,只有摆出一副好人的样子,害起人来才更可怕。杨承令准确地抓住了恶人的共同点,得出了错误的分析。

  

  他不满,他认为自己被调到汾州,肯定是有人捣蛋。他应该好好呆在汾州,好好当好刺史,争取下回考核优秀,回到中央。实际上,只要他不出什么幺蛾子,最近两年肯定还能回来。毕竟,李隆基是觉得他们这些人办事得力,才让他们去地方管理事务。在汾州刺史的位置上,杨承令十分不快,经常发言说,我这是被坏人害了,也不知道哪个没的害的我,我诅咒他一家老小有屎屙不出。

  ……

  这是一个令人无语的诅咒,话传到了李隆基的耳朵里,李隆基大怒。好吧,作为一名没的皇帝,李隆基决心真真正正地做一回坏人,一纸号令,将杨承令贬成了睦州别驾(比刺史还低级)。

  这是封禅前的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发生在孩子们身上,不知道是哪位大仙儿给李隆基算的命,他所有的儿子,全都在这个月改名了。改名的具体名单如下:

  太子李嗣谦更名李鸿;

  徙郯王李嗣直为庆王,更名李潭;

  陕王李嗣升为忠王,更名李浚;

  鄂王李嗣真为棣王,更名李洽;

  鄂王李嗣初更名李涓;

  鄄王李嗣玄为荣王,更名李滉。

  又立李涺为光王,李潍为仪王,李沄为颍王,李泽为永王,李清为寿王,李洄为延王,李沐为盛王,李溢为济王。

  

  可见,这是一群五行缺水的名字。

  本人认为,不是孩子缺水,而是李隆基缺水,以他已知的生日来看,他的年月日三柱分别为:

  阴木、阴金;

  阴木、阴金;

  阳土、阳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