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嘴巴子

西葫芦炒鸡 著    2643 字     发布

李渊发明的通宝。

  

  人都会学聪明的,那种孔方的铜钱,何必用纯铜打造?

  掺点儿铅和锡也罢,刮掉一层皮也好,总之,恶钱就这么出来了,还能在市场交易中正常流通。全国各地,尤其是长安和洛阳,恶钱的样式越来越难以辨别了,掺假的东西是毁灭劳动成果的法宝。

  百姓也不傻,知道这东西落到自己手里就完蛋,于是干脆不用开元通宝,改用最原始的换物方法,市场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宋璟是第一个提出倡议的人,他认为,如今市场上的货币已经不是什么好东西了,百姓也不认。

  那么,如何让百姓肯花铜钱,才是最重要的。宋璟认为,朝廷拿出太府(掌管银钱库藏,类似银行机构)两万贯铜钱,散发到南北方,由朝廷派人去民间购买能用得上的,而百姓又能卖的东西,如此活跃市场经济。

  此外,两京官员的俸料也改成文钱,好让正规钱财散步人间。当然,收集恶钱,融毁也是必须的。

  宋璟的方法得到了贯彻,轻松解决了很大的难题。

  

  有人推荐号称是隐士的范知璿,据说此人文学很棒,推荐者还把他的文章送给宋璟看。宋璟很快看完了范知璿的文章:“他那《良宰论》,很多地方都有奸佞的思想。隐士,自当极言谠议,岂宜偷合苟容!他文章写得好,自己去科举,这人用不着再另外推荐了!”

  范知璿热脸贴着冷屁股,下面两位更惨。

  四月的一天,河南参军郑铣、朱阳丞郭仙舟写好了作文,想让上头的人过目。这一次,宋璟是看不到了,因为两位把文章投到了一个很特别的地方——铜匦。要记得,这是在洛阳,有告密用的东西,现在成了自我推荐的最佳方法。两位仁兄写的是诗,别有一番风情在里面。李隆基看完了,下敕:

  观其文理,乃崇道法;至于时用,不切事情。

  最后,落笔,李隆基很幽默地来了一句:

  宜各从所好!

  

  就这样,两位的参军也不用当了,被御赐成了道士。

  

阿拉伯没有春天

  

  

  

  罕默德曾经说过,假如你有两块面包,请用其中一块换一朵水仙花。

  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他的这句话,其实就是说,如果你有两块钱,一块用来买馒头(生存),一块最好买书籍(精神追求)。他淡定了一下,指着一万两千多里远的长安:

  “求知吧,哪怕远在中!”

  他望着想要拼命的猛士说:“学者的墨水,比烈士的鲜血更神圣。人生,应当从出生学到死去。骗子不是我们的教民,慈爱才是真主的心,谁欺辱了和平共处的异教徒,谁便欺辱了真主的使者(德自己)。人的一生就该这样,哪怕有一万个威胁,也要说出人间的真理!”

  阿拉伯半岛在穆德的努力下统一了,他的下一任,便是欧麦尔。

  

  贞观时期,他在西域之西,跟拜占庭帝国死磕,拿下了叙和巴两个分部。欧麦尔此人厉害,派遣四千精锐横扫埃,一统中东。

  欧麦尔卸任,奥斯曼即位,率领四万铁骑灭了波,往西还打到了北非。后期,奥斯曼严重腐败,引起穆斯林不满,被自己人攮死了。这个倒戈的人,就是阿里。阿里后来被人暗杀,唐高宗显庆六年(公元661年),叙督穆阿维叶即位,以大马士革为首都,建立了倭马亚王朝,从此,推选变成了世袭。

  新一轮的扩张开始了。

  

  阿拉伯贵族决心拿下北非,711年,他们穿过直布罗陀海峡,占领安达卢西亚。四年后,也就是开元三年(公元715年),他们把矛头指向了西域。由于吐蕃一直受挫,被李隆基打得很郁闷,所以他们决心和阿拉伯联合起来,把西域从唐朝手里抢走。至于以后怎么分地盘儿,那得等以后再说。

  三国鼎立,谁能占得优势,真的很难说。

  大食和吐蕃联合起来,看起来,形式对不愿意动武的唐朝很不利。然而,具体情况却那么的出人意料。

  吐蕃、大食共同立阿了达为王,发兵攻打唐朝属国拔汗那。李隆基下令,让监察御史张孝嵩和安西都护吕休璟率领当地兵马一万余人抵抗。来势汹汹的吐蕃大食联军很快露出了败相,从西域迅速撤离。

  就这样,真正的考验到来了。

  

  西域,原本有无数部落和小国,其中有一支就是突骑施,它是西突厥十姓里头的一支。之前说过,突骑施的将领阙啜忠节和娑葛不对付,忠节同志贿赂奸臣宗楚客,说尽了娑葛的坏话。娑葛恼怒,先杀忠节,后杀唐使冯嘉宾,大败安西都护,跟唐朝对着干。好在安西大都护郭元振为娑葛说理,娑葛才肯投降。

  事情到了这一步,悲催的娑葛又让人给害了,害他的是默啜同志。默啜有几十万兵马,铺天盖地地杀到了突骑施,将娑葛砍死了。

  其实默啜最无聊,刚把娑葛弄死,他就被别人弄死了。就这样,整个西域的领导权成了真空状态。此时,突骑施杀出一员猛将,收拾余众,复有突骑施别种车鼻施啜,他收拾余众,自立为可汗,拥兵三十万,称雄西域。

  这个人,就是下面要出场的苏禄。

  

  苏禄是唐朝的左羽林大将军。

  苏禄一直都给唐朝上贡,从不间断。

  开元五年(公元718年),阿拉伯大将再次北征西域,阿拉伯的文字大约是这么记载的:

  当时眼看就要成功,不知为何,大军被突厥人围了起来,唐朝人和突厥人到底是什么关系呢?我们只知道军队被困了,后来才知道,突厥人喜欢钱,就交纳了大笔赎金,突厥人决定放我们一条活路。

  

  苏禄在西域和中亚,一向以大唐自居,因为他甘当李隆基的小弟。俗话说的好,不想当大哥的小弟,不是好小弟。

  当然,亲兄弟就免了,我说的是部落和国家。

  西突厥十姓的另外一支,阿史那献同志最近很恼火,他早就看苏禄不顺眼,因为苏禄太嚣张,经常抢别人东西。阿史那献认为苏禄和默啜同样讨厌,写信一封,奏给李隆基,要求率领葛逻禄部落的兵马扁苏禄一顿,李隆基不许。这样,阿史那献和苏禄的关系就变得非常紧张,不论如何,矛盾总要爆发。

  

  苏禄是个明白人,见没人扁他,认为是不敢扁。

  野心大涨他,趁着吐蕃和大食的动乱入侵塔里木。几个月后,他已经开始准备攻打唐朝四镇了,同时,他和吐蕃、阿拉伯联军。

  焉耆、库车、喀什、于阗告急。

  这回,李隆基许了阿史那献的请求。

  阿史那献得令大喜,搓着手,忙不迭地带着军队,找到了苏禄。两军交战,阿史那献充分发威,找死了揍苏禄,最终将粉碎了苏禄拿下四镇的美好愿望。于是苏禄明白,先不说中原兵马会不会要自己的命,单看突厥,他们根本就是唐朝人!好吧,苏禄想明白了,他决心接受李隆基的册封:

  赐号,忠顺可汗。

  苏禄不好意思地笑了,请求李隆基安排他干点什么。

  

  李隆基的命令很简单,那就是让苏禄率领自己的大军,把大食侵吞掉的东拔汗那夺回来。苏禄奉召,狂奔至阿拉伯大军后头,大破阿拉伯大军。

  阿拉伯很固执,李隆基更固执,但吐蕃玩儿不动了。

  开元六年,吐蕃遣使求和,还带来求和表,让双方的宗亲和大臣都签名,用整个朝廷的人格担保以后不再打仗。李隆基没同意这种请求,打发吐蕃使者走后,一年过去,吐蕃又派使者来了。

  开元七年,吐蕃请求双方发表誓文,李隆基依然不许,并对吐蕃使者说:“以前的誓约不也一样没起作用么?言不由衷,誓约管什么用!”

  吐蕃使者走了,三年后,吐蕃自己扇了自己的嘴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