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8章危机

西葫芦炒鸡 著    2600 字     发布

距离二十多米远的第二个太监重复,第三个重复,第四个……

  到了路的岔口,太监的路线分成几路,分别通往诸王家门口。李业门口不远处的太监叫道:“皇上有旨,今天我们去大连,午时在朱雀门前集合!”李成器门前的太监叫道:“皇上有旨,今天我们去打脸,午时在朱雀门前集合!”

  ……

  

  总之,诸王和李隆基一起游玩,李隆基从来没有架子。

  殿中有五幄,李隆基和诸位大王常常在里头谈天,或讲论赋诗,间以饮酒、博弈、游猎,或自执丝竹,吹拉弹唱,无所不能。由此可见,李隆基是很孝悌的一个人,尤其对足球(蹴鞠)和音律十分精通。

  李成器也爱音乐,善吹笛子,李范善弹琵琶,常常和李隆基共奏一曲,谱出开元新生活,抨击罪恶,藿香正气。

  诸王又生病的,李隆基一天到晚都不愿吃饭,夜里也睡不着觉。李业那回生病的时候,李隆基正在上朝开会,中使隔一会就来到一个汇报情况。退朝后,李隆基亲自为李业熬药。那日,风飚了,火头回舔,正好卷到李隆基的个字胡,左右大惊。李隆基却说:“能让弟弟治好病,胡子何足惜!”

  李成器人更好,他从不谈论时政,不和人结交,导致那些想进谗言的无缝可钻。太上皇李旦同志得知此事,高兴地睡不着觉,立刻下令让人在兴庆宫造了一座楼房,亲自题曰“花萼相辉之楼”。

  《诗经;小雅》有言:

  常棣之华,鄂不铧桦。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姚崇的危机】

  上面的故事告诉我们,李隆基相信自己的能力,不相信诸王会谋反。如此,那个说李业同志的姚崇就有点下不来台了。

  姚崇这人能力强干,但私心太重,喜欢排挤人。他引荐的小官魏知古,靠着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当上了宰相,如今又当上了紫微令(中书令,姚崇的兼职),让姚崇很忌惮。姚崇虽曾对他呵护有加,但如今却还是不怎么看上眼。他想让魏知古去东都洛阳干活,摄吏部尚书、东都选事,不留长安。

  东都有人。

  东都有两个青年,都是姚崇的儿子。

  因为姚崇对魏知古有恩,他俩仗着爸爸的恩德,一再要求魏知古违规为他们办事。那日,魏知古回长安办事,把事情全都告诉了李隆基。

  

  次日,李隆基装作随便一问:“爱卿的儿子才性如何?”

  “臣有三子,两个都在东都,为人不怎么样,想必肯定是有事干扰了魏知古,臣还没来得及问呢。”

  聪明无比的姚崇顺利接招,化险为夷。李隆基本以为姚崇会隐瞒,却不料他竟然是个不避亲党的人,大喜:“爱卿是怎么知道的?”

  姚崇回答:“刚开始,知古微贱时,臣卵而翼之(像母鸡孵蛋一样)。臣的儿子愚笨,认为知古肯定会报答臣,所以就有点纵容自己了。”

  聪明无比的姚崇化险为夷,把罪过全推到了魏知古头上。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很有手段的人。李隆基的心为之一动,他觉得魏知古是个忘恩负义的人,想要废了他的官。此时,姚崇忽然变得正义:“臣的儿子人品不好,让陛下的法度受到玷污,陛下赦免他们的罪过,已经是格外开恩了。(晕,太狠了,由不得李隆基不赦免他们了)如果因为此时把知古驱逐出去,天下必然认为陛下对臣有私心,连累圣政啊!”

  李隆基执意要把魏知古办掉。

  

  姚崇是使坏,但真要把一个干练的魏知古驱逐走,也是他不想看到的,只要不让他当宰相就可以了。

  于是多次请求,李隆基才勉强答应,罢免魏知古的紫微令,贬他为工部尚书。

  

  宰相,还是要看姚崇的。

  同为宰相的卢怀慎,只是凑人头的。

  清廉、节俭,虽然有很多工资,但每次发现来都散给需要接济的人,是卢怀慎的必备功课。卢怀慎每年的工资上百万,可到头来,妻子儿女还经常吃不上饭,家里的房子烂得不能再烂了。卢怀慎是好人,但是个能力不足以担任宰相的好人。所以,那日,姚崇遭遇儿子丧事,请假十几天,政事积压成山。

  卢怀慎没办法判决,在李隆基面前请罪。李隆基呵呵一笑,摆摆手:“朕把天下的事都托付给了姚崇,就是让爱卿在宰相位置上,做倡导风俗的榜样嘛。”不怪罪卢怀慎,让姚崇赶紧回来。

  

  姚崇回到官署,顷刻,积压的政事就被裁决完毕。

  姚崇很得意,他回头看看惊在一旁的紫微舍人齐澣:“我为相,可比何人?”齐澣没回答,姚崇追问:“和管仲、晏子比,怎么样?”博古通今的齐澣瞟了一眼姚崇:“管子、晏子的政策虽然在后世没有得到实施,但在当时却一直贯彻下去了。姚公做事,经常反复,没法和他们比。”

  姚崇面子上过不去了:“那我是个什么东西?”

  “姚公可以说是救时宰相!”

  姚崇颇为自负,毛笔一投,拍掌大喜:“救时宰相,我不容易啊!”

  

  至于卢怀慎,因为只是个社会良好风气的榜样,不是宰相的材料,所以,时人称之为“伴食宰相”。

  卢怀慎自己知道才能不如姚崇,常常让姚崇下决定,个人以为,这也是一种可贵的品质。不久之后,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大灾难降临山东,伴食宰相和救时宰相的第一次意见矛盾出现了。

伴食宰相卢怀慎

  

  

  开元三年(公元715年)端午节过后,山东、河北、河南等地的高空中,忽然卷来黑压压一片乌云。

  铺天盖地的乌云来近,人们才看清,那是近百年没见过的蝗灾,简直能要人命。对于百姓来说,蝗虫是天谴,要么是大家不注意保护环境卫生,要么是谁动了土地公或者是天神的根基,让老天爷不爽,所以才派蝗虫来惩罚大家。

  惩罚的主要手段就是,让蝗虫可劲儿吃东西,一般是吃粟。所谓“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里头的粟,就是在春天二月种下,秋天八月收获,相对于今天北方的小麦和玉米,周期较长,老百姓就指望这个能有个好收成。百姓在田间地头设了台子,焚香膜拜,祈求上苍发发善心。

  可令人郁闷的是,老天爷似乎还是很生气,蝗虫皇军一样继续扫荡,丝毫没有把大家的贡品放在眼里。

  粮食被亿万蝗虫啃伤。

  

  姚崇认为:山东州县蝗虫成灾,应让当地州县负责逮捕,集中烧毁。

  众人哗然,不信神怒者,就说蝗虫太泛滥太繁杂,抓是抓不尽的。李隆基也有这种疑虑,便问姚崇。姚崇慨然:

  如今,蝗虫布满山东,河北、河南之人,已经流亡尽了。我们就这么坐看它们啃食禾苗,连一点努力都不做么!纵然我们杀不尽,也胜过养着他们给我们闹灾!

  李隆基拍案叫好,从了姚崇,此时此刻,卢怀慎站了出来:

  臣以为杀蝗太多,恐怕有伤和气……

  

  举坐沉默。

  是啊,有伤和气。

  姚崇有些生气:“当年楚庄王吞了蛭虫治好了病,孙叔敖杀了两头蛇招来了福,我们却在这里讨论该不该抓蝗虫,你不忍心看蝗虫死,你就忍心看百姓亡么!如果杀蝗虫真有什么灾祸,就让我姚崇一个人担当!”

  需要说明的是,再牛逼的人物,也有说错话的时候。姚崇说楚庄王吃了水蛭治好病,其实是楚惠王。当年楚惠王爱吃咸菜,他的厨子给他腌的咸菜里头有一只死了的水蛭。怕别人看见,让厨子丧命,楚惠王就赶紧夹起来吃掉了。

  当晚,他肚子疼痛难忍,出去大便,拉出水蛭和一些奇怪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