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6章贵族

西葫芦炒鸡 著    2556 字     发布

  

 

  某日,姚崇上奏,说的是郎、吏的管理事宜,李隆基听到这里,便仰望135°天空不做声。姚崇见李隆基不搭腔,就再说一遍,李隆基依然仰望殿顶。说了几遍后,姚崇怕了,以为皇上这是要整一出事故给自己。

  惶恐退出后,其他官员继续禀奏。

  退朝后,高力士给李隆基上谏:

  陛下刚刚总理万机,宰相给您奏事,您应该当面说可还是不可,怎么可以不说话呢?

  李隆基:

  朕把庶民的万事交代给元之,就是让他有大事再让朕决断,郎、吏这么小的事,还让朕一一定夺,这偌大的机构是摆设么?

  高力士叹服,正好李隆基有事让他到中书省去,他便赶上姚崇,边走边说:“皇上只是说小事由咱们定夺就行,大事再去禀奏。……”

  姚崇闻罢,大喜。

  

  得意的时候,总该有人敲打。

  姚崇喜欢有人提醒自己,恰到好处的是,这个人就这么来了。他上书一封,劝姚崇远离谄媚和躁动,多选些性情醇厚善良的官员。

  打动姚崇的,不光是这个人的思想,更让姚崇感觉强悍无比是此人的文笔。是的,他注定是一个影响后世的诗人,一个不畏权贵、秉公执法、声震四海的诗人。他的名字,叫做张九龄。

  

  望月怀远

  作者: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冷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人常说,才华横溢的烂漫诗人不适合从政,张九龄的故事告诉我们,这其实是一句屁话。张说也是诗人,张九龄也是诗人。

  张九龄的上书让姚崇很感动,他很赞赏这样一个小小的左拾遗。

  张九龄,你的未来一定非比寻常,你一定要坚持下去!

  

  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群臣上表,请李隆基加尊号为开元神武皇帝。就在这一天,姚元之同志在大家口中不能再是元之了,因为里头有个“元”字。除了这些,李隆基还给三省六部改称呼。

  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中书省为紫微省;门下省为黄门省,侍中为监;雍州为京兆府,洛州为河南府,长史为尹,司马为少尹。

  百官有些许变动,姚崇兼职紫微令,也就是原来的中书令。

  

  有才的人看得出,张说原来才是中书令。

  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张说同志悲剧了!

  张说的悲剧,是姚崇同志一脚造成的。

薛丁山啊薛丁山

  

  

  

  张说同志原本是紫微令,自从姚崇同学当上宰相后,整日提心吊胆。他之前的努力,在李隆基面前全都现了原型,如今姚崇若是知道他的行为,岂不是要报复他?事情到了这一步,你也怨不得人家姚崇,张说同学恐惧之下,竟然跑到岐王李范家里去求保护。

  要知道,宰相和诸王之间,无论如何是不可以私下交往的,否则就有谋反的征兆。

  这日,姚崇得知张说的情况,心生一计,想要整垮张说。

  

  侧殿,日常问答,李隆基和姚崇。

  事情说完了,姚崇可以回紫微省(中书省)了。此时,李隆基忽然发现,往回走的姚崇,竟然一瘸一拐的。

  爱卿有足疾吗?

  臣患的不是脚病,是心病!

  哦?什么心病?

  岐王是陛下的亲弟弟,张说是陛下的好辅臣,张说偷偷往岐王家跑,臣怕有事要发生,所以很犯愁。

  

  李隆基呆住了,对于新登基的皇帝来说,什么都可以容忍,唯独谋反不可以。而张说和岐王来往,摆明了就是商量见不得人的事情。

  这样,张说的宰相也别当了,左迁相州刺史。他那整日泡在一起的同僚,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刘幽求同志,也罢免宰相之职,去担任个不疼不痒的太子少保。

  论谋略,张说还真不如姚崇,姚崇够狠,善于剖析别人内心。

  

  【贵族豪强】

  中宗李显同志和韦后两位,两三年内,留下了一堆烂摊子。首要的便是贵族、富户,纷纷营造佛寺,宣布出家。

  如果您以为他们一心向佛,参悟经典,那只能说明您太善良。他们之所以这么干,是为了躲避赋税和徭役,一分钱也不想交。对此,姚崇上言:“佛图澄不能救赵国,鸠摩罗什不能救秦国,齐襄、梁武,未免祸殃。想要苍生安乐的人,就是佛身,何必让一帮奸人坏了法纪!”

  李隆基采纳姚崇的意见,命有司淘汰假冒的和尚和尼姑。有司查办得力,几日内,淘汰出来一万两千多强丁富户的冒牌僧尼。

  

  豪强不能免了法度,诸王和亲戚更不能免。

  薛王李业的老舅王仙童(不是小孩),侵暴百姓,御史弹劾他。李业觉得那是自家人,可以不必伏法,便上表请命。李隆基见面子难驳,便下敕,要求紫微、黄门重查。姚崇、卢怀慎立刻上奏:

  王仙童罪状明白,没有冤枉,不能放纵!

  李隆基采纳了他俩的意见,命有司缉拿王仙童,王仙童伏法。从此,贵族、豪强,均不敢出来造孽,恐遭刑法伺候。

  姚崇正直的风范,惹恼了不少为富不仁的人。

  

  【边患】

  张说这坏小子说过,姚崇同学文武双全。从对头嘴里说出来的话,一般都是靠谱的,所以,李隆基对姚崇的军事思想保持敬意。正好最近,营州出了点儿问题。武则天主政的时候,营州被奚、契丹攻陷,营州的治所被迫转移至幽州东的渔阳。

  有人告诉并州长史、和戎大武等军州节度大使说:“靺鞨、奚,其实都想降唐,只是迫于没有营州,想投奔也没地方,每日被默啜侵扰,所以就苟且跟了默啜混。如果我们能重建营州,这些部落也就顺势归化了。”

  薛丁山认为分析得很对,上奏,请求发兵攻打契丹,夺回大唐营州地盘。李隆基想起前两年发生的大捷,表示同意。

  

  嘿!

  奇怪的是,姚崇等人却拼死上谏。这一回,李隆基没有听姚崇一句话。

  

  就这样,薛丁山被李隆基任命为同紫微黄门三品(就是同中书门下三品),率领大军征讨契丹。

  开元二年(公元714年)正月,大军出发了。

  大臣不再上谏,因为李隆基的心意已决,再多说话就有惹怒他的可能。更让人无语的是,二月初一,李淳风发明的《麟德历》,说这一天有日食,却并没有发生日食,姚崇同志趁机上表祝贺,还请太史写下来,用以表彰李隆基同志的美好风范。

  可见,贤臣有时候也是会拍马屁的。

  

  唐军往东北方向去了,然而,身在西北的突厥可汗默啜同志却抢先一步,派他的儿子同俄领兵围攻北庭都护府。同俄是个猛人,领着一干人马杀到了庭州城(高昌)。声势浩大,守军畏惧,不敢出动。

  事情的发生是这样的:

  同俄同学见偌大个庭州城没人应战,不免难受,在城外磨蹭起来。此时,大唐庭州都护郭虔瓘忽然杀了出来,将同俄撵了几十里远。不过同俄后来明白,这个郭虔瓘其实没那么可怕,便单骑来到庭州城下。

  悲剧就此发生。

  郭虔瓘远远就看到这孩子一个人骑着好马来,提前让壮士埋伏在道侧,等同俄表情刚毅地骑马走过,突然跳起来,用无比锋利的陌刀把他头给斩了下来。

  

  突厥大军等了半天,发现领导同俄没回来,以为是守军把同俄扣押了。便派使者来,说是愿意用全军的粮食换同俄一条命。就这样,使者来到庭州,见到了同俄的尸体,哭着就走了。突厥大军听说同俄已死,集体嚎啕,恸哭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