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5章激情

西葫芦炒鸡 著    2552 字     发布

 【启下】

  惠能圆寂了,开元元年的十一月。

  一个月前,李隆基同志召见了京畿的县令,告诫他们要养人生息。一方面自然是休养生息,另一方面,武备不可没有。作为一名优秀的皇帝,李隆基准备到京畿的新丰去一趟,好好考察。考察结束,又来到骊山脚下,准备在这里讲课。和佛教的无遮大会一样,古代讲课没有话筒,没有影像设备,能听到的人不多,但有句话是“传达会议精神”,这下大家明白了,皇帝主要是给将领们讲,后头的人能看见他就行了,回部队以后再由将军重申一下,加深一下理解。

  李隆基想瞧瞧咱大唐的军队到底帅不帅,军容如何,于是下令,召集二十万大军前来听讲,地点就在骊山脚下,连绵五十多里。

  说来也怪,这乌压压一片军队,站在高处一望,竟然跟一团乱麻似的。军容如此不整,李隆基特别生气。当下让人拿来兵部尚书质问,当时的兵部尚书,正是少侠出身的郭元振同志。李隆基这回真是气炸了,这军队成了这个熊样,郭元振该杀!于是,当即下令在纛下将其斩首。

  话音未落,神秀的弟子一下冲到了在李隆基面前。

张说和姚崇的基情

  

  

  新丰不再是马周闷骚的地方,而是李隆基阅兵的地盘。

  骊山之下,二十万大军气势恢宏地盘踞了五十里江山,当然,比较土鳖的地方在于,这二十万大军跟一群不着边际的牛羊似的,散漫无序。李隆基在高处看,登时大怒,决定灭了大军统帅、兵部尚书郭元振。这时候,郭元振同志已经五十七岁了。

  年轻的时候,他贩卖人口,拐卖儿童,造过假钱,和各种好汉结交,多达几千。他为武则天器重,为大唐开拓了一千五百里的江山,吐蕃、突厥都对这个老流氓十分头疼。如今,他怎么又能把军队带成这样呢?

  原因似乎很简单,那就是,郭元振同志天性散漫,从不把小事放在眼里。在他看来,军容不军容的都是扯淡,只要能打仗,搞好防御,能进攻,开拓疆土就成。但正是这种性感,让他的人生走到了终点。

  

  李隆基发怒了,他要杀了郭元振。

  神秀的弟子张说首先冲了出来,一下跪在李隆基的马前:“元振有大功于社稷,不可杀啊陛下!”此时,刘幽求也一起参与阻拦。李隆基盛怒未消,但也知道,功臣不能就这么轻易杀死。于是,流放郭元振到新州,斩给事中、知礼仪事唐绍。罪名就是军队不规整,不懂应有的礼节。

  号令一出,百官震服。

  好了,看着文武百官惊悚的样子,李隆基有些得意,因为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当然,郭元振只是他树立威信的牺牲者,这个唐绍他也是不愿意杀的。可惜他娘的就没有一个求情的,让李隆基有些尴尬。

  难道我演戏演过头了?

  

  当然。

  见百官还真没有求情的,李隆基觉得这帮人真棒槌,于是决心顺水推舟,来个格外开恩,下敕饶了唐绍。

  至于郭元振,他刚刚流放到了新州(广东新兴),就被启用为饶州司马。

  本来,善于治理地方,喜欢为民办事的郭元振,可以到水产富饶的饶州治理一下鄱阳湖,但从兵部尚书,一下流放到岭南,又从岭南稍微安慰他到鄱阳,无论如何都是一种打击。李隆基玩儿大了,因为郭元振这回真的郁闷了。

  从新兴到鄱阳的路上,郭元振抑郁终生。

  这是李隆基没想到的。

  

  更让李隆基觉得苦逼的是,他原本想饶恕的唐绍也死了。

  唐绍的死,跟金吾卫将军李邈脱不了干系。该生不知是不是跟郭元振、唐绍有过节,总之,李隆基刚假装发怒要斩唐绍,李邈就屁颠儿宣敕将唐绍杀了,前后不过两分钟。先前,李隆基是假装发怒,这回他真怒了。李邈最无辜,也最欠揍,不久之后,李隆基找个机会,便罢了他的官,废弃终生。

  唉,也算补过了。

  二十万大军的领导都惊得不知所措,本来就乱,等郭元振、唐绍被处理的方案出来后,众人就更加乱了。

  

  李隆基远远观望,忽然,他瞧见某两个方阵和别处大有不同,别的方阵都是豆腐渣,而他们的阵势却如铁桶一般!

  是的,煌煌大军,为何只有那两军如此淡定?李隆基决定派精骑前去骚扰,精锐得令,策马往那两个方阵跑去。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精锐们回来了,他们报告,说那两个特殊的方阵,俺们是死活杀不进去,一有缺口,就有补充,所以很难入围。李隆基挥退了精锐,招来了两军的总管:

  左军节度薛丁山

  朔方道大总管解琬

  

  你们的军队太帅了,我要奖赏你们!(上深叹美,慰勉之)

  

  【宰相的事】

  新人李隆基的威信很快树立起来了。

  宰相的人选也该确立,这里头很有学问。如今的宰相,张说是最出名的一个。燕国公、中书令张说同志,才华横溢、文韬武略,对朋友特别讲义气,豁达开朗。他当宰相,是没有人敢说个不字的。

  宰相不光一个,李隆基还想让同州刺史姚元之(姚崇)当。姚崇的能力,想必不用再多加介绍,他性格豪爽,有文武之才,也是十分讲道义。应该说,姚崇出任宰相,也算顺应人心,是件美事。但是,却有人想废了姚崇,而且想让他永远不能呆在皇帝身旁,他把姚崇视为敌人。

  

  张说。

  张说和姚崇属于天生的性格不合,虽然都是好人,但就是彼此横挑鼻子竖挑眼,看不惯,就是看不惯。

  还有比这更苦逼的事情么?

  

  有。

  张说怕姚崇当上宰相以后跟自己死掐,便找到了御史大夫赵彦昭。

  彦昭,帮我办个事儿。

  什么事,燕公但说无妨!

  ……(此处省略二百字)

  

  第二日,挑刺儿部门的御史大夫赵彦昭上书弹劾姚崇,说姚崇这人不怎么样。李隆基乐呵地听完奏报,表示御史应该擦亮双眼,不要人云亦云。张说有些赧然了,他又生一计,让殿中监姜皎上书推荐姚崇:

  陛下辛苦,陛下一直想找个能妥善打理河东事物的总管,臣今儿可算找到一个,大家都认为他再合适不过!

  谁?

  姚元之文武双全,陛下用他,河东之福!

  哦……哼……

  李隆基眯起眼,看着姜皎,突然,他暴怒道:

  这是张说的意思,你还想在我面前扯谎,罪该万死!

  

  姜皎当即吓得瘫软在地,磕头求饶。李隆基趁势派人到同州姚崇住所,招他进京。姚崇很快就来了,而此时,李隆基正在外面打猎。听说姚崇到来,立刻回宫接见,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姚崇的到来,让朝廷气氛一下紧张了起来。

  三次宰相的经历,每次都兼任兵部尚书,姚崇显示出了他自己的能力和才干。缘边屯守、斥候探子、兵马器械,无不熟记于心。李隆基开会的时候,问起边塞的事情,其他人都唯唯诺诺,不知道该说什么(因为真的不知道,当然,不胡说也是对的),唯有姚崇对答如流,列举各种数据,令人叹服。

  在众人眼里,姚崇的确很受宠。

  

  但姚崇不以此为荣,他上书言事,请抑权幸、爱爵赏、纳谏诤、却贡献,不与群臣亵狎。说到底,其实就是亲贤臣、远小人,从谏如流,减轻赋税。李隆基全部接受,并真真正正地做到了。

  开元盛世,一定不能忘记姚崇的功劳。

  

  但姚崇也有犯错的时候,还因此惶恐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