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1章酷吏

西葫芦炒鸡 著    2673 字     发布

  殴打完毕,见道士面部青一块紫一块,肿胀得很有成就感,便把人家扯过来,用刀割断头发(侮辱),随后踹到路边扬长而去。

  怀义法师一路得意,来到宫殿呢?

  这里头满朝文武可都算是冯小宝的祖宗级人物了,他们见到他会有怎样的情绪?

  答案是:没情绪。

  不是没有情绪,是不敢有情绪。怀义法师坐的是御马,带的侍从还都是当官儿的,在宫殿碰见当朝权贵,当朝权贵都得跟碰见爹似的施礼拜上。朝中最得势的二人乃是武家武承嗣、武三思二人,他们碰见怀义法师,甘愿当他的童仆,牵马执辔。我们再看骑在马上的冯小宝,他表情冷淡,对武家二兄弟视若无人。

  和太后睡完,怀义法师就要回寺院了。

  在我们眼中,寺院清净,不是冯小宝这样的人能呆得住的。但此时的白马寺不同,在怀义法师的带领下,白马寺聚集起了许多无赖少年,他们剃度为僧,纵横犯法,无人敢言。右台御史冯思勖,刚直不阿,不畏强权,屡次逮捕无赖少年,为薛怀义记恨。某日,冯思勖走在路上,被薛怀义的马队碰上了。

  侍从立刻抓狂,几人飞奔上去拳打脚踢,打得冯思勖多处骨折,吐血不止,一直群殴到冯思勖要死,奄奄一息的时候,薛怀义感觉差不多了,收手走人。

  【复政之后】

  男宠冯小宝如此嚣张,以太后的网络,是不可能不知道的,但她认为这都是小事,贪赃枉法比背叛自己的罪过轻得不是一星半点儿。垂拱二年(公元686年)正月,太后把持朝政太久了,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于是假模假样地下诏,要求复政于睿宗皇帝李旦。大家都知道,李旦是个聪明人,太后再三恳请他复政,李旦再三表示不可,就差磕头流血抓耳挠腮。太后欣慰地笑了,这一天,他再度临朝称制,大赦天下。

  武承嗣因亲缘得势,不该对因功得势的人说什么。

  再不满意那就是不要脸。

  可以确切地说,武承嗣是个不要脸的人。

  左卫大将军李孝逸,因击破徐敬业,功劳甚高,声望甚重。武承嗣颇感不满,屡次在太后面前说他坏话(又是谋反之类的话),二月,李孝逸左迁施州(湖北恩施)刺史。三月,太后倍感不安,下令造了一个铜箱。

  这个铜箱被摆在了朝堂之上,接受天下人的上表。铜箱四个侧面均可投信,东面的名叫“延恩”,接受四方赋颂、自荐;南面的名曰“招谏”,接受对朝政得失的评论;西面的名为“伸冤”,接受冤者的自诉;北面的名曰“通玄”,接受天象灾变和军机密信。箱内分四块,“东、南、西、北”四方,分别代表“木、火、金、水”,主宰“春、夏、秋、冬”四季,倡导“仁、信、义、智”四德,有“青、赤、白、玄”四色。

  如此匠心独运的铜箱,做工可谓精细,因为信能进不能出,只有知匦使(由正谏、补阙、拾遗官员担任)能打开。白天上班,晚上守夜,清晨开箱,直接抱着去见太后。这是中信访史上的一个创新,也是一个奇迹。

  奇迹很快就发生了。

  铜箱的制造者名叫鱼保家。

  侍御史鱼承晔之子鱼保家,善做兵器,曾传授徐敬业刀箭弓弩和战车的做法。太后曾暗示大臣,说自己很想知道民间事(当时叫“人间事”)。鱼保家上书,说打造个铜箱就可以。经过一番打造,铜箱造成,太后见过,连连称善。几日后,鱼保家的冤家投信,状告鱼保家为徐敬业打造兵器,伤害官军感情,鱼保家被杀。

  小小铜箱,接纳了无数密信,但太后的疑心却并未消除,反而越来越重。

  徐敬业谋反后,她表面无所谓,心里却十分紧张。

  我把持朝政太久,行为又不端正,李氏宗亲难道就没有看不惯的么?有,一定有,还不少。……不行,必须杀一儆百,把他们的反叛情绪扼杀在萌芽状态!

  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告密运动就此拉开帷幕。

酷吏政策

  

  朝堂上摆着一方铜箱,信件雪片般飞来。太后昭告天下的是,这个铜箱代表着朝廷的从谏如流,天下人要以此为契机,让正义永留人间。人说“朗朗乾坤,昭昭日月”,不是没有道理的。但凡教化百姓,积极向前,没有说用这种手段可以达到的,自古未有。往铜箱里投信的人,无非想要如愿。

  赞美朝廷的想要升官发财,所以言辞中一定带有新闻联播稿件的特质;

  评论朝政得失不必写密信,一般朝堂开会的时候当场就提,故而此类信件最少;

  伸冤者所投之信文辞都十分悲切,但被冤枉的多是太后想要冤枉的,对打压异己没有什么好处,故而形同虚设;

  唯有最后一个通玄的口子最为红火,因为此时的军情一直都紧急,而且还能告密。

  总体来说,太后也不能完全指望这个铜箱能整出什么大事来。随后几天内,她推出了一项新政:有告密者,臣下不得盘问,必须提供驿马,供应物品官员待遇的伙食,让他们跑来见我。更要命的不是这些,太后还说,告密者所告之事是真,便可赐官;所告之事是假,也不怪罪。

  天哪!

  上哪儿去找这样的好事儿?

  村儿里的无赖想要吃喝玩乐,只要说去洛阳告密,县上和驿馆的人就得像供养亲爹一样供养着他。谁也不知道他要告什么人,连他自己也不知道,且不管他,吃够玩儿够,到了太后面前现编总可以吧?百官用表情明确地告诉这帮人:不可以。太后却沉着地点点头说:可以!

  可以或者不可以,要看谁的话算数。

  诏令刚下,一路吃喝涌到洛阳的告密者不计其数,太后怕他们排队辛苦,就安排宾馆,依旧五品供应。告密者中,渔、樵、耕、读均有,多是好吃懒做而又脸厚心黑之辈。只要稍微动一下脑子就知道,告密者,告的是假案子,那一定是谎话连篇的人;如果告的是真案子,既然是告密,那一定是熟知被告者秘密,此人不是仇家便是朋友,仇家口述一定恶毒,状告好朋友的也一定是小人。

  对百姓如此,对百官也不怎么样。

  百官每日战战兢兢,别说主持各种事务,就连今日能不能活下来还是一个未知数。至于密信真假,其实完全是太后决定,她想整死哪个哪个就是真的,她不想整死哪个哪个就是假的。

  【罗织经】

  我曾经拜读过这部永垂不朽,集变态于大成的《罗织经》。

  读完之后,实在是怕,怕得要人命。可以这么说,《罗织经》不愧是一部整人史上的圣经,它恶毒、变态、没人性,告诉你怎样把握整人的基本要素,怎样把一个人往死里整,整得遍体鳞伤,整得诛灭九族。对于我们广大的奸诈之徒来说,放到今天,这部邪恶的经书依然具有广泛而又深刻的借鉴意义。

  《罗织经》上有云:人有所好,以好诱之无不取,人有所惧,以惧迫之无不纳。才可用者,非大害而隐忍。其不可制,果大材而亦诛。(人都有喜欢的东西,用他喜欢的东西引诱他没有拿不下的;人都有怕的东西,用他怕的东西吓唬他没有不听你话的。有才气的人,纵然有其他不影响君主的缺点也不影响使用。如果你真的没办法制住他,才能再高也得杀。)

  《罗织经》上还云:智不逾奸,伐之莫胜;知不至大,奸者难拒。忠奸堪易也。上所用者,奸亦为忠;上所弃者,忠亦为奸。(不如奸人聪明就别跟奸人作对,没有足够的修为,再好的人也可能沦为奸佞。我们怎么分辨忠奸呢?很好办。皇上重用的,纵然奸诈无比也是忠臣;皇上讨厌的,纵然是忠良贤人,那也是奸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