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4章死守

西葫芦炒鸡 著    2642 字     发布

军队奉令严加守备,等了半天,果然没了动静。

  于是老裴派人去犒劳伏念,一问,果如老裴所说。裴行俭没动一兵一卒(用的全是表情帝和口才帝),将突厥余党全部办妥,他功勋赫赫,天下无二,李治闻之,高兴得脑袋也不疼了,让人跑去犒劳大军。不过,裴行俭在用计的时候,是十分有分寸的,他并不是对每个人都诈,他许诺伏念可以不死,请求之下,得到许可。

  古往今来,功劳过大,总会有人跳出来说功劳不是你的,更有甚者,会说你一点儿功劳都没有,你什么都没有。

  老裴并没有嚣张跋扈不可一世,犒劳各位将领的时候也是虔诚有加,无奈有人从中看出了破绽。这个人,就是时任侍中的裴炎。这人酷爱读书,最喜欢的就是春秋大义,颇有一股跟罪恶势力斗争到底的骨气。指责好人的未必是坏人,帮助好人的也未必是好人,裴炎不是坏人,但他怕裴行俭。

  在裴炎眼里,凡是乱臣贼子,都应该处以极刑,这是毫无例外的。

  正当的时候,这种思想可以说是大义凛然;错误的时候,的确迂腐可笑。裴炎得知伏念是被裴行俭用了反间计俘虏回的,又得知裴行俭错误地许诺一个叛军首领不死,觉得如果饶恕伏念,就会冒出千千万万个伏念,这是万万使不得的。于是上书,不含任何诽谤裴行俭的内容。

  但这是一封厉害的上书。

  “伏念为程务挺、张虔勖肋逐,又碛北回纥逼之,计穷而降。”

  伏念是被其他大军驱逐,又被北面的回纥所逼,没办法了才投降的。大家都应该知道,有办法却投降,就有高傲的砝码,说不定跟着封个十二卫将军;没有办法才投降,那就屁都不是,除了死,恐怕没有其他事情可以抵罪。经过商议,朝廷决定:伏念、温傅都要处死。另外,裴行俭也别太得意,伏念的投降好像跟你一点儿关系都没有吧!

  决定二:裴行俭征西不作为,屁功劳没有,但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二两银子买酒喝。

  这就是结局。

  裴行俭早就知道自己会有这么一天,人不能太厉害,功劳太大,你的亲族都不会放过你。这是不可避免的,长叹一声,道:“杀降是不对的,以后你劝降,人家还信你么?”从此杜门不出,两年后,十姓突厥再度叛乱,重新征调,为金牙道大总管。这一年是永淳元年(公元682年),裴行俭的天命到此结束,还未出征,卒,时年六十四岁。

  十年前,身为礼部侍郎,选官的时候,老裴就泄露过天机。他曾经对未来的宰相苏味道、王剧说过:“你们两个以后就是宰相了,可我看不到我小儿子的成长,十几年后,你们当上了宰相,我希望你们能照顾一下他们。”老裴死后,家庭失去支柱,李治下诏,让皇太子去他家看看,如果太苦就给点儿。

  老裴子孙不需要别人养活,他们能自立,李贤回报,说的确如此,下诏停止蹲点儿看护。(诏皇太子遣官护视家事,子孙能自立乃停。)

  裴行俭一生经历坎坷,父亲裴仁基,为王世充所害,他自己一步一个脚印走到最后,还是没有得到什么。话说裴行俭的儿子中间,有一个名叫裴少俊的,也算是书生意气,挥斥方遒,长得也帅,当礼部尚书那会儿,长安宫殿树木明显不如洛阳好,李治天天往洛阳跑,很大一方面原因也在这里。

  作为尚书,老裴有责任栽树。于是,让裴少俊去洛阳采购树苗。裴少俊年轻貌美,跟一欲火焚心的美女勾搭上,于是约会,翻墙拥抱,事儿就闹大了。裴行俭得知小儿子跟洛阳美女私会N年,还生下了两个孩子,大怒,留下孩子,赶跑美女,让儿子另娶她人。怎奈李千金是个为了爱情敢死的人,一怒之下,离开裴府。

  后来老裴得知,这女的其实是自己好友生前指腹为婚的女子,感慨,令结婚。

  这段故事,后来被一个叫白朴的戏剧家写成了段子,名字就叫《墙头马上》,女孩墙头看我,我在马上回头张望,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不过我要声明,这段故事是假的,老裴没那么个儿子,而且他当的是礼部尚书,主管祭祀、礼仪,工部尚书才管水利和土木工程。最重要的是,裴行俭的形象不是老顽固,他是个和蔼可亲的人,看得透世界的人。

  裴行俭死了,吐蕃还在。

良非川之战

  

  国与国之间的往来就好比小人之间的往来,他昨天还跟你楼台烟雨,你侬我侬,今天就有可能背地里捅你一刀子,然后满含歉意地送上一份薄礼。在吐蕃国内,文成公主是一股不容忽视的精神力量,如不是她极力主张,怕到现在,吐蕃早就跟唐朝打得两败俱伤,让突厥或者契丹趁虚而入,谁都得不到任何好处。

  文成公主走了,她去见松赞干布,带去不好的消息。

  吐蕃的军政大权已经不在赞普手里,论钦陵是主管,是实际的领导。裴行俭大破突厥之后的半年内,吐蕃就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连连寇犯唐朝。朝廷人言飞扬,说吐蕃也太丫嚣张,文成公主是如何待他们,他们怎么就等公主一走就跟我们翻脸呢!问题的答案似乎并不困难,当下最要紧的事情,不是讨论为什么,而是确定怎么办。

  河源,吐蕃侵犯了河源(青海西宁东南)。

  如何才能长治久安,这个问题必须解决。作为一名武将,百济西部同胞黑齿常之同志分析道:吐蕃之所以连连搅扰我大唐,不是因为他们缺吃缺喝,他们跟突厥也有本质区别,突厥打仗基本不过脑子,吐蕃打仗,深思熟虑。他们之所以与我们协定之后再撕毁合约,无非是筹码不够。任何有野心的国家,都可以成长为一个富强的国家,吐蕃什么都具备了,可惜,他的对手,偏偏是大唐!

  杀不到中原,河源总行的吧?

  吐蕃万千大军屡屡来犯,作为一名武将,黑齿常之不能光分析,操上家伙打他个生活不能自理才是王道。这次防守让吐蕃见识到了黑齿常之的厉害,他身先士卒,吐蕃来一次,他击退一次,显示了一名国际守门员的优良素质。作为一名武将,黑齿常之认为,把军队驻扎在这里并非难事,所有的困难只有一个:粮食。

  那么,伸手跟朝廷要?

  你说你一驻守军,脸皮怎么就那么厚呢!

  黑齿常之义正言辞地驳斥了这种伸手要吃要喝的想法,他守在河源冲要,在旁边设置了七十多个烽火台,烽火台之间,开垦出五千多顷田地。唐朝采用的是府兵制,所以,大家没事儿的时候就是农民,放下武器,自力更生。经过一年的奋斗,黑齿常之的良田产出了五百多万石粮食,极大地满足了作战时的需求。

  由于常之同志作战实在是太猛,吐蕃也难得找出个能在他身上占便宜的将军来,于是只能望着河源地带,在高原上跺脚发飙。兴许吐蕃首领会有这么一个疑问:喵了个咪的,一个百济人怎么就对唐朝如此忠心?对此,相信常之会反问一句:百济不就是唐朝的么?于是吐蕃更愤怒,抓心挠肺地想把河源给拔掉。

  盲人的听力很好,吐蕃拔不去河源,但河源之外,已经成了它的天下。

  原本唐朝对吐蕃和各种胡,各种狄,各种蛮之间很有防范,譬如,为了阻断吐蕃和其他地域的联络,就在剑南道募兵,于茂州修筑了一座安戎城。这座城的位置很让吐蕃揪心,它恰好卡在从四川进入中原的必经之路,形势又十分险要,但对吐蕃来说,安戎城必须拿下,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