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抢风头

西葫芦炒鸡 著    2718 字     发布

  

孝敬皇帝

  天后最不能忍受的就是别人和自己抢风头,李弘主政期间,她办了一件让人摸不清头脑的事——关儿媳妇的禁闭,像喂猪一样喂她。这个儿媳妇并不是太子李弘的老婆,而是周王李显的老婆,她出身显贵,是左千牛将军赵瑰的女儿。周王妃的遭遇说明,这一家子里头肯定有人的罪过天后。如果当真是赵瑰得罪了天后也就罢了,可惜,得罪天后的不是他,而是他的老婆。

  赵瑰的老婆来头不小,她是李渊亲生的。

  如此,李治便要喊她姑妈,而周王妃就是李治的堂妹。李治跟家人关系都不错,特别是他这位姑妈,可以说是交了心的亲戚。时间久了,姑妈自然要暗示李治,李家的产业是无论如何不能传给外人的。在常乐公主的词典中,武后等于弄权,武后等于黑暗,等于祸国殃民。从天后的一系列动作来看,这个判断并不错误。

  李治大概不明白,但天后很明白。总有一天,她会让这个女人尝尽苦头!

  机会很快就来了。

  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四月,李显的老婆被天后关了禁闭。李显的老婆,是李治极力撮合娶进门儿的,他和杨过一样,娶的是姑姑,日子过得也是有滋有味。在下实在推测不出李显老婆做过什么错事,会遭到如此待遇,直接废掉妃子,打入内侍省幽禁。但可以确信的是,天后在“照顾”儿媳妇方面下足了功夫。

  天后的眼线很多,在内侍省,他们主要负责监督李显老婆的起居,要严格控制火种。这不是因为天干物燥要小心火烛,而是因为,天后曾经交代过他们,任何时候,都不能让这个女人吃任何一点点熟食。李显的妃子好歹也是贵族出身,没受过吃土喝泥的罪,内侍省送来的东西全是饲料一样的东西,让人看了就恶心。

  她看看周围盯着自己的无数眼睛,明白了一个道理:这群人的工作,无非是等我生起火来就端来一瓢水浇灭!

  人如果活得像没人爱的狗一样,不如一死了之。

  不吃了,不吃了。

  几天没见幽室里有任何烟尘,内侍省的人着急了。等他们打开房门,看见一头满身生蛆的怪物倒在地下蠕动的时候,他们知道,向天后报功的时刻到了。(已而数日烟不出,开视,死腐矣。)天后其实并不在乎这么一个儿媳妇,她也无需证明什么。周王妃犯事儿成了蛆尸,下一刻,被气得头昏脑胀的赵瑰也跟着被贬,条件只有一个:带上常乐公主。

  条件还有一个:今生今世不得踏入朝廷一步!

  【孝敬皇帝】

  太子李弘,男,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生人。永徽六年被封为代王,显庆元年(公元656年)被立为皇太子。

  李弘从小仁爱,至于仁爱到什么程度,还要从一则小故事看起:

  某日,老师教他课文,教的是《春秋左氏》里头的内容。老师说,同学,你先把课文有感情地朗诵一遍吧!李弘认真预习课文,心中有些疑惑。郭瑜老师是个学者,属于有话说话,调教有方的那种,见李弘听课认真,十分高兴。每讲完一段便问明不明白,李弘都说明白。讲到最后,李弘不干了。

  他很苦恼,丢下课本,大惑不解道:“这不是教育我们干坏事儿么?!”

  郭瑜老师刚才讲的,是楚世子商臣杀爹夺位的故事,原文翻译的《春秋》。背过课文的都知道,“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这句话教育我们,《左氏春秋》(汉唐都叫《春秋左氏》)虽然是左丘明同志翻译的,但它的版权所有人是孔子。同时还教育我们,孔子是在一番苦难之后写成的这部千古经典。

  子曾经创造过一种评论方法,名曰“一字春秋”,你是叫隋炀帝还是叫隋文帝,跟这个有很大关系。当然,圣人之所以为圣人,不是因为他高雅,而是因为他真实。在乖孩子李弘眼里,孔子是绝对不会写出这样的东西的,因为弑君杀父,人神共怒,早已超出了李弘的接受范围。

  但,楚世子杀爹夺权了,子就是这么写的,没办法。

  李弘怪问:“圣人写这书是教诲我的,怎么还写这东西?”

  郭老师不知道说些什么好,片刻后,他对李弘说:“孔子作《春秋》,不论善恶,一概写下,用以劝诫后人。这是在让我们弃恶扬善,记下好的让我们记住,记下不好的,也让我们记住。商臣的罪过,不是一年多年了还被我们记起么?”

  李弘点点头,有些懂了。

  但他还是无法容忍此类事情,甚至连读都不愿意读。想了一会儿,李弘抑扬顿挫地说:“即便如此,我也再不忍心读它。换个别的吧!”郭老师差点儿没背过气去,但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他,太子殿下是个仁厚的人。敏锐如斯的郭老师立刻拜了拜李弘,说道:“

  

  郭老师差点儿没背过气去,但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他,太子殿下是个仁厚的人。敏锐如斯的郭老师立刻拜了拜李弘,说道:“里名胜母,曾子不入。(乡镇名叫‘胜母’,曾子不愿意路过。胜母,约等于‘死母’。)殿下聪明孝顺,又有天资,凶险罪恶的故事连听都不想听,可见多么善良!臣闻内外治理,都比不过礼重要,所以孔子才说‘不学礼,无以立’。那咱们就学《礼》罢!”

  李弘曰:“善!”

  日子过到了成年典礼之后,李弘办的第一件事儿就是让宾客许敬宗、右庶子许圉师、中书侍郎上官仪、中舍人杨思俭在文思殿搜集古今善良文章,号为《瑶山玉彩》,五百篇的大册子。李治赏了他三万段好布,一高兴,就下诏让李弘去光顺门决事,五天一次。李弘办的第二件事儿就是释采国学,请赠颜回为太子少师,曾参太子少保。

  说到底,还是仁厚。

  李绩、薛仁贵征高丽的时候,和贞观年间有些不同。李治观察到,以前大家出征热情非常高,现在却都不愿出征。故而要求保证军队数量,对于治军严格的李绩来说,方法就是逃命者死。但这实在不能保证士兵不会减少,有人建议,以后凡是淹死的、压死的、病死的,只要是跟不上趟的,不管什么原因,全都不算阵亡,不光不算阵亡,还要军法处置。当然,死了的人没办法处置,就拿活人开刀,同队的士卒连坐,如有逃命者,连同家属一并发配为奴。

  脑子让驴给踢了!

  就连从没打过仗的李弘都察觉到了这种方法的变态,于是上谏。到最后,李弘说,与其杀害无辜,不如讲点儿道理。李治听罢,连连感叹,跑去东都放松去了,留下李弘监国。李治有点儿太相信李弘能力了,因为他跑东都那会儿,关中正大旱,在闹饥荒。李弘是个心软的人,虽然不出宫门,但他看到了一些真相。

  他的兵在吃榆树皮!

  好吃吗?

  好吃。

  李弘受不了了,他觉得自己鼻子酸,感叹了一把,扭头走了。

  一刻钟后,啃树皮的兵收到了一袋米,是李弘亲自要人送来的。这袋米的价值,并不亚于一个苹果,也正因此事,李弘的仁爱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唯独天后,她是最不认可李弘的人。先前李弘得罪天后的事多了去了,一般天后想要大造宫殿或者搞点儿活动,李弘都她以人为本。接下来,李弘办了一件小事,让天后恼怒不已。

  某日,李弘视察掖庭,见里头干苦力的人中,有两个人很特别。

  仔细一问,大吃一惊。

  这两个人,一个是义阳公主,一个是宣城公主,她们同父同母。父亲自然是李治,母亲,就是萧淑妃。李弘接着问,你们多大了?还没出嫁?她俩说,快三十了,还没出嫁。李弘听罢,目瞪口呆(弘闻眙恻)。要搞清楚的是,现代三十岁不嫁的都是条件很高的剩女,古代三十岁嫁不出去的,肯定是没人敢娶的剩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