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4章镇守

西葫芦炒鸡 著    2601 字     发布

镇守海东

  

  杜老先生真高人,千古谁堪伯仲间!

  李义府家果然有狱气,李义府果然会遭灾。或许李义府会觉得之所以下了大狱,是因为自己那二十万贯钱财没凑齐,如果老天再给他些时日,事情就不会这样了。一向彬彬有礼,笑着跟人说话的李猫猫再也笑不出来了,事情不该这样,根本不应该这样!李治是跟自己闹着玩儿的,怎么会真的让自己去四川呢!?

  然而,他从阴冷的大狱中回过神来,开始怨恨。

  我究竟做错了什么?

  我对皇帝不是忠心耿耿么?

  皇后不是应该站出来为我说话么?

  那群成天拍马屁的家伙,肯定在假装忠诚地告状呢吧!

  到最后,李义府明白了:

  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守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

  可惜太晚了,太晚太晚了。他的儿子李洽、李洋、李津,女婿柳元贞四人,是长安城中的一道风景。注意观察李义府三个儿子的名字,你会发现,李义府五行是缺水的。如今,我们明白,你可以却水,可以缺火,也可以却金,唯独不能缺德。可李义府的儿子们不明白,他们三人和柳元贞,四人嚣张跋扈,不把人当人看。

  某一天,你和爱人逛街,爱人被他们骑的马撞死,你还要支付他们马的精神损失费。

  这只不过是个比方,现实情况肯定更恶劣。长安城内的百姓把他兄弟四个称作“四凶”,藉以表达自己对这四位阔少的厌恶之情。等被流放那天,城中百姓欢欣鼓舞。朝野之上,百官见面的问候语也由“今天天气哈哈哈”变成了“那话走了,爽乎?”,对曰:“爽!”官员相视而笑,作揖庆贺。民间也搞起了诗歌朗诵比赛,就“他爹叫义府”一事展开了饶有激情的打油大赛。

  最后,还是一位牛人的作品受到了民众的普遍点击,他写了一首《河间道元帅刘祥道破铜山大贼李义府露布》的骈文,因此名垂史册。檄文贴得满街都是,说明人们对这文章的喜爱是实实在在的。这篇文章早已经无处可查,但其中两句还是被史书记载了下来。曰:“混奴婢而乱放,各识家而竞入。”这句话是用来讽刺李义府的,揭发的是李义府的另一项特性。

  李义府喜欢抢人家的奴婢。

  等李义府破败之后,各家的奴婢纷纷回到了原来主子那里。

  李义府只是被流放到了四川,并没有死。他是被气死的,三年后的乾封元年,大赦天下,李义府十分高兴,然而诏书的末尾还有一句“流人除外”,李义府当场腿软,没几天就在愤怒和怨恨中死去了。李义府死的时候,只有五十三岁,这对政坛来说,算是年轻人了。李义府不死,人们还总是担心这家伙哪天被复用,现在死了,大家搞个派对庆祝一下,安下了那颗忧虑的心。

  除李津外,李义府的妻女家小全都被流放到了庭州,几个月前,一位栖守道德者死在了这里。

  庭州刺史来济,隋朝大将来护儿之子,父子英豪,当之无愧!是岁,西突厥寇庭州,刺史来济领兵阻击,势单力薄。来济对其众说:“吾久当死,幸蒙存全以至今日,当以身报国!”于是几日不脱甲胄,赴敌悲壮而死。来济死后,朝廷才派除了老将郑仁泰再次平下铁勒,老将不负众望,给天下交了一个满意的答卷。

  李义府死了,来济也死了。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身在百济的刘仁轨显然明白这个道理,就在带头整死李义府的司列太常伯刘祥道被提拔为右相(中书令),大司宪窦德玄被提拔为司元太常伯、检校左相(侍中)之后。初冬十月的开端,刘仁轨就上了一道奏章。奏章上,刘仁轨给李治讲了个故事。故事说,刘仁轨在百济看见留守的士兵都显得很疲惫,要么就是老弱,要么就是生病,能打仗的猛士少了。这群人整天就想着啥时候回家,根本不想什么保家卫国。

  刘仁轨很是奇怪,于是问他们:“以前在海西(内陆),我看见大家纷纷应招,争着抢着报名参军,甚至报不上名的哭着闹着自带衣物和粮食想要跟随大军出征。现在究竟是怎么了?”大家都叹息,说:“笨,现在的官府跟以前的不一样啦!”

  刘仁轨更是奇怪,再问。

  大家回答说:“你以为大家打仗是为了什么?我们自豪,是因为我们死后,国家能够给我们子孙以荣耀和安定。贞观时候,我们东征西讨,一旦战死沙场,朝廷必定会派人悼念祭祀,追赠官爵。那时候的朝廷是真心为我们好的,即便是我们死了,官爵和赏赐还能送到家门口。凡是打过辽海战役(唐太宗征高丽)的,回去就接着赐勋。可从显庆年间开始,大家打仗,屡屡渡海,官府从来不记录。我们死了都不知道怎么死的,朝廷拿我们当草芥,我们凭什么为他出力!?州县每次发兵,壮的富的,能藏就藏,能跑就跑。老弱病残,穷的烂的,就这么被征发来了。征发来就征发来吧,我们不怕为国打仗,可你也不能寒了我们的心!辛辛苦苦打下百济和平壤的时候,将帅许诺给有功的人赏赐,还说无所不至。可回到家,他们非但不给我们一分钱,还让州县官员逮捕提意见的,我们没法活啊。所以,从那时开始,凡是穷人,一有听说要打仗征兵,就赶紧逃跑,实在逃不掉的就自残,您看到的只是一小部分,不光咱们这里的兵这样子。”

  刘仁轨倒吸一口凉气,却听人接着说道:

  “其他都不要紧,最重要的是,以前出征打仗可以建功立业,是荣耀的事儿。现在出征,除了受苦就是死,所以百姓才不愿意从军。”

  刘仁轨点了点头,又问:“原先士卒留守五年才能回家,现在才一年,怎么就这么受不了了呢?”

  众人哗然,纷纷说:“刚征兵那天,地方官员跟我们说的是准备一年资装。现在都快两年了,熬不住了!”

  十月初冬,十一月、腊月,严冬。

  刘仁轨让大家掀开自己的箱箧,发现其实这年冬天还是可以勉强过去。可是明年呢(军人衣物容易磨破)?

  故事到了这里,李治读得有些悲怆,他怎么也没想到事情会这么复杂。接下来,刘仁轨给他讲述了天下大势。他在奏章上说:

  陛下留兵海外,想要等待时机一举灭掉高丽。试想,百济、高丽同属一党,倭人虽远,却也不可不防。如果现在撤兵,百济势必死灰复燃。臣认为我们一定要继续在这里守下去,我们已经开垦土地,建造房屋了。想要在百济壮大自己,靠的就是士卒同心同德,可现在大家都有这样的议论,成功遥遥无期!

  所以,我希望陛下能对士卒厚加劳慰,明令赏罚,恢复士心。倘使还像以前一样,恐怕军师疲老,永无重振值日。忠言逆耳,臣说的这些话怕是没人愿意跟陛下提起,所以臣披露肝胆,昧死奏陈。

  李治览罢,有点儿感叹,对刘仁轨的尊敬之情油然而生。他放下奏章,长叹,默默一点头,曰了句:

  然!

  第一种方案,让人带着新兵去替换刘仁轨的旧兵,让旧兵回家;第二种方案,让人带着圣旨去犒劳旧兵,该赏的赏,该提拔的提拔,带去粮食和衣物。刘仁轨的奏章中明确指出第二种是最佳方案,因为突然换新人,对战略来说非常不利。可李治然过之后,却选择了第一种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