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轨迹

西葫芦炒鸡 著    2743 字     发布

相对而言,刘备的祖父和父亲的历史比较清楚:祖父叫刘雄,父亲叫刘弘,都是一名光荣的人民公务员。刘雄被推举为孝廉后,还当上了县团级干部(东郡范县的县令)。

  这样看来,祖先称王称霸,父亲是公务员,刘备同学小时候的家境还是不错的。

  如果生活按原有的轨迹发展下去,刘备就是一个幸福的官二代,没准儿在大街上打人了,还可以亮出父亲的招牌,我爸是某某,吓吓小老百姓,嚣张一下,潇洒一下,没人能奈何你。

  但不幸的是,刘备这个官二代的生活却没甜蜜可言——因为从小他父亲就去世了。

  于是刘玄德同志的家庭成分一下子从干部家庭变成了普通百姓,不,比普通百姓还要惨一点——实际上是贫下中农。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一家断了生活来源,刘备便和母亲一道,以贩卖草鞋、编制席子为生,然后还上街去练摊,自产自销,多劳多得,做了一名自食其力的个体户。

  虽说劳动人民最光荣,但东汉商人一般是没什么社会地位的,要想经商,必须取得许可证,也就是户口单列,称为市籍。

  东汉户籍人口的社会地位由高到低分为四等,他们分别是:皇室成员专用的宗室户籍,政府公务员专用的官宦户籍,平民百姓的编户齐民,商人的市籍。

  和当今一样,户口是身份的象征,你有什么样的户口就代表你有什么样的地位,和社会福利挂钩的。但和当代商人日益高涨的社会地位不同,汉朝商人除了钱,什么也没有,不能当官(灵帝末期除外),不能参政议政,不能穿名牌到处显摆,还要按章纳税,像什么市籍租(相当于现在的门面租金)、市租(交易税),还要缴纳訾算(财产税),一个不能少,用当今的流行语总结一下吧:穷得只剩下钱了。

  这样看来,商人基本上属于弱势群体,刘备同志作为个体户,那就惨上加惨,没钱不说,父亲也不在了,因此刘备同学就不像曹操那么幸运,有闲心找人包装炒作,19岁就被人推为孝廉进入官场。那时的刘备是比较可怜的,父亲没了,自己的工作又很不理想。还是那句话,这年月,没名气,没关系,谁理睬你啊?

  还是读书好啊。

  但刘备那个家庭背景,要他饱读诗书似乎勉为其难了,能接受启蒙教育扫扫盲都不错了。

  但他母亲的确有眼光,刘备15岁时,就让他到外地去读书(游学)。虽然生活艰辛,但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再苦也不能苦孩子,母亲一咬牙还是让他去了。

  就像现在的读书要读名校一样,那时拜师也得拜名师,能多学多少知识倒不一定,但镀一层金就业前景要广阔一些倒是真的。

  但对刘备而言,就不一定了。

  刘备的老师叫卢植,东汉大儒,文武兼备,一身正气,对刘备一生的影响很大。加之刘备本人从小历经磨难,懂得下层老百姓生活的艰辛,因此,刘备对待人民群众总是很宽厚,很仁义,而这副亲民的形象,为他赢得了极佳人缘。而同样一个师傅带出的徒弟,作为刘备学友的公孙瓒同学结业的表现实在不够好,贪得无厌,为人残暴,最终未得善终。师父引进门,修行在个人,自己不争气,不能怪师父啊。

  那时候读名校虽然不像现在动不动就是择校费、赞助费,搞个天价学费出来,像大山一样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但在大腕手下当学生,花销还是必不可少的。

  刘备家里很穷(否则不会以编鞋织席为生了),他才15岁,经济问题对他这个穷孩子而言,是个大问题。

  幸好有人伸出援助的手,无私地帮助他。比如他学友刘德然的父亲刘元,就时常资助他,把他当做自己的亲生儿子看待。刘元这么无私地帮助他,他的家属有意见了:“大家各自有一家人,咱家又不是慈善会,不是大款,哪能天天都帮忙啊?”

  “我这么帮他,因为他是我们这个大家族中与众不同的孩子,这点花销,小意思啦。”

  刘元这么说,是有点依据的,在他们老家有一株桑树,枝繁叶茂,就像马车的华盖一样。刘备小的时候,在这株桑树下说了一句豪言壮语让人印象深刻:“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所谓的羽葆盖车,就是皇帝的盖车。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我刘备今后一定会当皇帝的。

  口气不小啊。

  享受希望工程特殊照顾的刘备,似乎不是一个读书的料,他不是一个拔尖的优等生,而且他的学习态度似乎也有点问题,对读书似乎很不上心(先主不甚乐读书),相当而言,他的业余爱好很另类,也很广泛,“喜狗马、音乐、美衣服”。照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喜欢斗鸡遛狗啊,流行音乐,打扮入时,生活多姿多彩,也算个时尚达人了。

  紧跟潮流,就业余爱好而言,和曹操同志有一拼啊。

  这种表现,在那时基本算是不务正业,非主流,哪像是有志青年所为,只有二杆子才那么干。

  在我看来,成绩不好,是不会影响进步的。而且这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坏事,饱读诗书出来的一般都是迂腐不堪的书呆子,而不是政治家。

  其实历史上许多帝王都不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好学生——要驾驭三教九流,不狡猾一点怎么得行?汉高祖如此,唐太宗如此,宋太祖如此,明太祖也是如此,概莫能外!

  书呆子怎么治国呢。

  玩物归玩物,却不丧志。

  184年,天下大乱,大显身手的时候到了。

  由于黄巾军声势浩大,朝廷那点军队根本不够用,皇帝大人下令,叫各州郡招兵买马,就地组织抵抗。不管是正规军,还是游击队,只要用着顺手就行,建功立业,老板自然不会亏待大家的。

  任何时代,战场立功都是广大有志青年步入官场的捷径。刘备就是那时候走上历史舞台的。

  在如此好的政策指引下,刘备也想组织一支队伍,建功立业。

  不过,队伍不是那么容易拉的,现在的人都不傻,你要人家听你指挥,为你卖命,不开高薪水谁干?

  刘备目前最大的困难是钱,缺钱。

  他本人是个体户,读书都靠人家友情赞助,这样的无产阶级,哪里来的钱?

  别灰心,刘备虽然没钱,但有一样比钱更重要的东西——人缘。刘备认识了两位财神爷——中山国的贩马商人张世平、苏双等人。

  东汉末年,马匹是极其重要的战略物资,也是军需物资,国家管控很严,因此贩马就相当于现在的贩卖军火,属于所谓的高风险、高成本、高利润所谓的三高产业。而那两位仁兄相当于是做大生意的军火商了。

  具体他们怎么认识的就不讲了,具体刘玄德同志使用了何种技术手段也不讲了,反正一番交流沟通下来,两位财神爷被自愿赞助刘备一笔巨款(多与之金财)。当然,史书上说是两位款爷看见刘备长得奇特,就特别欣赏他,因此欢天喜地地给他许多金银珠宝。

  史书的记载比较模糊,但仔细分析一下其实很扯谈,生意人一向是视金钱如生命的,两人怎么会无缘无故地给一个陌生人赞助呢?仅凭看你长得帅、耳朵大、嘴巴会说(何况刘备口才并不好,所谓先主少语言)就大把地往你身上砸钱?

  要知道,人是自私的动物,这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只要智商正常,都不会干傻事的。何况是头脑精明得冒烟儿的军火商,脑袋里的算盘早就拨烂了,他们即使要赞助某项活动,首先要考虑一个投资回报的问题,如不然那岂不是太傻了?比如后来曹操起兵时的赞助商卫兹,就看好曹操这匹大黑马,虽然自己没有来得及享受投资回报(战死了),但他的儿子卫臻作为烈士遗属成为优抚对象,坐享父亲的投资红利,被曹操封为关内侯,曹操死后,更是位迁总理级别的司空、司徒,很拉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