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盈利的能力

杞人优天 著    3577 字     发布

  我们知道了金融市场中有哪些风险,也就知道了在金融市场中生存需要具备哪些能力。

  首先,当然是辨别牛市和熊市的能力;

  其次,辨别板块、概念的上涨周期和下跌周期的能力;

  第三,辨别上市公司有没有“钱图”的能力;

  第四,解读宏观货币政策的能力;

  第五,研读上市公司公告和财报的能力;

  第六,分析股票量价形态的能力;

  第七,管理自身情绪和妄念的能力。

  这七种能力,可说是所有证券交易人必须具备的生存能力。缺少一项,本质都是韭菜,交易的结果都是被反复收割。

  如果我们准备通过阳光私募基金投资股市,那么选择的基金管理人也必须具备这七种能力,否则也只是一颗大韭菜。

  长期年回报率稳定增长,是选择优秀基金经理人的重要指标。这个周期,至少要跨越两轮牛熊市。这样的基金经理多半去干私募了,市面上可遇不可求。

  但如果我们选择投资ETF指数基金,则只需要具备辨别牛市和熊市的能力、解读宏观货币政策的能力、分析指数量价形态的能力、以及管理自身情绪和妄念的能力,难度大大降低,普通投资者还是能掌握的。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牛市、什么是熊市。

  所谓牛市,就是所有股票普涨、天天涨、股价不断创新高的行情。反过来,熊市就是所有股票普跌、天天跌、股价不断创新低的行情。

  这种走势明显不符合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价值规律,却普遍存在于世界主要金融市场中。远到米国股市已经持续了十年的普涨行情,近到A股2018年持续一年的普跌行情,无不宣示着金融市场存在着牛熊周期。

  要理解牛市和熊市的由来,必须回归金融活动的“四性”原则。很显然,我们决定投资股市的根本动因,是股市存在赚钱效应。如果整个股市都没有赚钱效应,相信除了有救市任务“国家队”,没人会去买股票。

  当投资人因为股市的赚钱效应买入股票时,其购买行为本身又会推高股价,强化市场的赚钱效应。如果进入上涨周期的是金融、地产等权重板块,大盘指数也会随之而动,赚钱效应会显得格外明显。

  当更多人被股市的赚钱效应吸引而来时,其购买行为又会进一步推高股价,继续强化股市的赚钱效应,吸引更多人来赚钱。

  后来的人多半不敢追龙头板块,其购买行为又会将其它板块推入上涨周期,扩散股市的赚钱效应。随着越来越多人和钱被赚钱效应吸引进股市,所有的板块都会进入上涨周期,所有的股票都会上涨。

  在如此明显的赚钱效应下,杠杆资金的风险会大大降低,资金的杠杆率也会升高。而更多资金入场,又会继续推高股价,继续强化股市的赚钱效应,一轮牛市就此产生。

  相反,投资人决定卖出股票的原因,则是股票的赚钱效应削弱。做金融不是做慈善,既然无利可图,聪明的资金当然不会继续留在没有“钱图”市场里。

  当权重板块失去赚钱效应,投资者的卖出行为则会进一步削弱其赚钱效应。

  由于权重板块对指数的影响,整个股市的亏钱效应会随之凸显,其它板块的资金也会离场避险。其卖出行为,会让整个市场的亏钱效应更加明显。当亏钱效应蔓延到所有板块时,所有资金都会选择卖出。而普遍的卖出行为,又会强化整个市场的亏钱效应,一轮熊市就此展开。

  现在我们终于知道,牛市源于权重板块出现赚钱效应,而熊市源于权重板块出现亏钱效应。下面,我们只需要搞清楚赚钱效应和亏钱效应到底是什么,就能彻底揭开“牛市”和“熊市”的面纱了。

  “效应”这个词,通常是指根本原理不明,但先后顺序明确的现象。

  如用金属线圈切割磁场会产生感应电流,称为电磁效应。加热磁铁会让其磁力不稳,称为居里效应……这些现象,虽然物理学界尚无法给出确切的量子解释,但并不妨碍我们运用和改良发电机与电动机。

  所谓赚钱效应,就是股票价格在一定分析周期内持续向上放量波动,无论是在波段的高点买入还是低点买入,过一段时间都能赚钱。而且随着时间推移,会越赚越多。总之。就是买了就能赚钱,卖出就会踏空。

  所谓亏钱效应,则是股票价格在一定分析周期内持续向下缩量波动,无论是在波段的高点买入还是低点买入,过一段时间都会亏钱。而且随着时间推移,会越亏越多。总之,就是买了就亏,卖了就是赚到。

  赚钱效应和亏钱效应的金融学原理非常复杂,诸多原因之间甚至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

  比如权重板块出现赚钱效应,可能是因为超级资金持续买入。而促使超级资金持续买入的原因,则可能是其根据价值投资原理认为这批股票在更大周期内出现了赚钱效应。

  同理,权重板块出现亏钱效应,可能是因为超级资金持续卖出。而促使超级资金持续卖出的原因,则可能是其根据价值投资原理认为这批股票在更大周期内不再有赚钱效应。

  至于更大周期的赚钱效应与亏钱效应,又必须用更大尺度的原因去解释,如全球经济周期、地缘政治、技术革命、大国博弈等等。

  因此,赚钱效应、亏钱效应和电磁效应、居里效应一样,在股市分析中常被直接当作“第一因”使用。

  在A股市场中,流通市值排名前十的板块分别是银行、酿酒、医药、元器件、证券、电气设备、汽车类、保险、化工和软件服务,其中银行、保险、券商并称为“大金融”,合占总流通市值的七分之一,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大权重。

  又因为这三大行业商业模式成熟、发展方向清晰,市场预期高度一致。而这些金融机构的“钱图”,完全由国民经济的大环境、大方向,和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决定的。

  可以断言,国家经济格局不发生大变革、大转向,市场对“大金融”板块的预期不会变,股市的牛熊周期不会变。如果我们想第一时间抓住牛市、规避熊市,就必须留心国家宏观调控基调的变化。

  现在,国家的宏观调控越来越倾向于货币化手段,最终表现为对社会融资成本的调控。

  一年期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和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各券商行情软件中的“宏观数据”中均可见。)直接反映了社会融资成本。

  低廉的社会融资成本意味着经营不善的企业可以靠银行贷款继续维持,高债务杠杆企业的经营能力会提升,部分银行存款会以各种理财产品的形式进入金融市场或以杠杆形式进入车市和楼市。同时,金融投资机构的杠杆比例会上升。

  相反,高昂的社会融资成本不但会遏制个人消费,还会让实体企业和金融市场陷入流通性危机。

  无论是“量化宽松”还是“量化紧缩”,总目标都是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经济发展。此外,我国还肩负着“产业升级”和“调结构”的战略任务。在不造成失业潮的前提下,有秩序地将落后产能和没有竞争力的企业“关、停、并、转”,也是宏观调控的目标之一。因此,在经济形势不发生根本变化的情况下,我国实行“零利率”或“负利率”的可能性不大。

  总之,我们解读宏观货币政策,最终目的是确定股市到底差不差钱。如果股市“不差钱”,就可以介入了。什么时候介入最为有利,就需要量价分析能力。

  无论是股票、指数还是指数型基金,所有量价分析的核心都是找规律。当我们依次打开一只股票的月K线图、周K线图、日K线图、小时K线图和5分钟K线图,会发现这些不同周期的K线图存在惊人的自相似性。

  如果将A股市场上四千只股票的走势图全部翻一遍,无论是从月线图看、周线图看、日线图看、小时线图看还是五分钟线图看,所有股票的上涨模式、调整模式和下跌模式同样存在着惊人的相似性。

  差异不过是上涨的时候,有的涨得多、有的涨得少,有的涨得时间长,有的涨得时间短。下跌的时候,有的跌得多、有的跌得少、有的跌得时间长、有的跌得时间短。调整的时候,有的是向上调整,有的是向下调整……

  股票价格走势的相似性和自相似性,是古今中外所有量价分析的基础。

  学习量价分析最好的办法,就是刷图。从“一号股”开始,不看名字,不看价格,只看走势和成交量,用鼠标滚轮一直往后翻,每天一次,直到对股票的上涨走势、下跌走势和调整走势形成印象。

  这个时候,我们自然会意识到,可以买时在哪里买入最有利,需要卖时在哪里卖出最有利。这种介入和退出的机制,就是独属于我们自己的交易系统,不会被主力资金有意识地针对。

  交易者只有建立了自己的交易系统,才有资格将“MACD”、“布林线”等技术指标工具当工具使用。

  这种学习过程需要投入相当的精力和耐心,却是所有成熟交易者必须经历的考验。因为金融市场就是一个“割韭菜”的地方,绝不会有食肉者将自己收割韭菜的时间和地点告诉其他“肉食者”和韭菜。

  我们通过量价分析建立自己的交易系统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坚持和完善自己的交易系统。这又需要另外一种能力,管理自己情绪和妄念的能力。

  虽然我们有了自己的交易系统,但让所有证券交易者抓狂的是,所有的交易系统都是以概率形式盈利的。我们越是钻研交易的本质寻求确定性,盈利的不确定性就越大。

  究其原因,只能说股票交易的方向具有量子属性,我们越是追求它在时间上的确定性,就越是无法得到它在空间上的确定性。如果我们想得到它在空间上的确定性,就不要追求它在时间上的确定性。

  经过中外无数代“股神”的思考和尝试,最后得出的解决办法是,做好大势分析,选好标的,逢低介入,然后长期持有,直到基本大势发生逆转。

  这个时候,就需要投资者像一个虔诚的教徒一样坚定信心,任它去涨去跌,我自岿然不动。

  本章思考:投资ETF指数基金还需要哪些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