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出征

西葫芦炒鸡 著    2654 字     发布

两位仁兄被安排于安萝山督造天梯,众工匠所造天梯是用来攻城的。丘行淹正宣布工期,却不料打造天梯的命令一下,不用众工匠忙活,远近的勇士就带着攻城器械而来。

  这可把丘行淹乐坏了,可是,随之而来的却是一系列的问题。

  丘行淹发现,东西虽多,但也不能全都带着,就好比有的猛人甚至连当年当响马时候用的鹰钩绳索都献上来了,还有的连牛鼻子扣锁也带来。这东西是有用处,可真要打起仗来,用处实在不大。四方豪杰带来的东西太多,丘行淹不敢多要,也不敢不要,于是上奏给了李世民。李世民亲自挑选轻便好用的器械充入军队,坐等大军开拔。

  此刻,募集勇士的分部官员传来了一阵痛苦的呼声——他们被堵在面试大厅出不来了。

  俗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这就是说,历史在于折腾,而人心,也是在于折腾的。平静久了,自然会期待一场风雨的到来。贞观年间,各地人民安居乐业,吃饱穿暖,闲得实在是无聊,此时皇帝御驾亲征,那些怀揣梦想的人还能坐得住?前面说过,四方勇士听闻官军要向辽东进发,皆应招而至,一时间,参军者汹涌而来,竟将这场招募演变成了选秀。

  原本朝廷规定,各在家务农的常规编制的军人立刻集合,并给每人配备了充足的装备。可诏令一下,人们惊奇地发现,装备竟然不够用了。难道是铠曹参军同志玩忽职守,将装备卖钱换酒喝了?

  一万个不会。

  是因为报名者太过踊跃,前头报名的领了器械,后头的基本就没份儿了。没份儿怎么办?事实说明,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惊人的。那些排不上号的勇士拍着胸脯对征兵办的人员说:我,大唐一员,不能为国战死沙场,实在荒芜我一生大志,咱朝廷装备发完了没关系,我们可以带着自己的兵器上阵,照样上阵杀敌!

  其实,唐朝早有规定,出军是要按照花名册上的人员原样组装的,一般来讲,如人员足够,不再另加。可这些勇士不干,他们动辄几千人聚在一起拍桌子砸板凳,给征兵接待办压力。征兵办的同志都是好同志,他们知道,民间所谓的兵器也就是棍子和钉耙,再好点儿,也就是铁棍和砍刀,头上顶块布,胸前别上块木板就敢当明光铠。这要是遇上敌军,虽说勇气可嘉,但战斗力却不敢保证。

  勇士们的呼声是:不求县官勋赏,惟愿效死辽东!

  征兵办的回答:不可。

  大家的心凉到了谷底,咒骂道:哪个缺德的,我要为国效力,还他娘的不可!

  征兵办的同志:这个,好像是皇上亲口说的。

  我的证词:李世民还真这么曰过。

  有人疑惑,是什么,让这些人如此执着地要跟着大军出征高丽呢?难道他们忘记了杨广?忘记了那唱出人们真心话的《无向辽东浪死歌》?忘记了那些被当做血肉城墙的大隋故人了?他们当然不会忘记刚过去不久的三次东征,但同样是东征,情形却完全不同。

  隋朝东征的主上是杨广,而此次东征的主上是李世民。杨广几年之内三次动用百万雄师东征高丽,沿路千里的州县纷纷遭殃。李世民几十年头一次要打高丽,还是因为高丽出了个臭名卓著的渊盖苏文。

  一个是乱世,一个是治世,乱世人心思安,治世人心思乱。这里的乱,指的就是风风火火地来人世间走上一遭,所谓乱世出英雄,不乱,就是创造机会也要乱。令人深感欣慰的是,渊盖苏文成功地将贞观年间的勇士心猜透了,练了这么多年武,就差个活靶子。

  更要人命的是,李世民这人还很亲民。他处理完繁忙的政务之后,亲自探视生病的士卒,卧着他们的手问些家长里短。你试想,市长到你村视察你村,你村村长是个什么架势?李世民看望生病的士卒,士卒又会是何等心情?市长可能吃顿饭拍拍屁股走人,可李世民看完士卒之后,还经常让州县的医生负责看好士兵。李世民吃得和大家一样,穿得也节俭,怎能不让大家泪奔?

  这样让人泪奔的皇帝,真让人连死的心都有。

  若我一介布衣,挤破脑袋也要参军。能加入军队的士卒都很高兴,所有已经踏上征途的将领也都非常兴奋,但有一个人,却已经连哭了好几日了。如此风光场景,大快人心,何人会哭呢?

  此人乃是当今太子,李治同志是也。

  李治是个很孝顺的孩子,李世民要御驾亲征,让他留守,他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只知道哭。李治看不到李世民还好,一看见李世民,他的眼泪接着就哗啦啦往下掉。李世民从心底对李治就很泄气,他将那些不老实的邻邦统统收拾掉,又将那些不老实的大臣一个个敲打过,为的就是让李治能好过点儿。他不止一次地对李治说,做皇帝要强硬,不能太仁慈。可李治就跟脑子缺根弦儿似的,愣是听不懂李世民说的话。

  李世民要走了,李治哭得眼都肿成了核桃。

  李世民告诫他道:“我留你镇守,安排好了贤臣辅佐,是想让天下人见识你的风采!治国之要,在于进贤退不肖,赏善罚恶,至公无私,你要努力做到,哭管何用?!”李世民知道对这个孩子,骂是一点儿作用不会起的,反倒会让他更加不自信。鼓励一番,告诫一番,可是,李治还哭。

  父皇要走,儿臣担心哪……

  

  李世民出征,当然会带走一大批谋臣,比方说长孙无忌、岑文本,还有吏部尚书杨师道。既然皇帝亲征,那么,队伍自然要有个像样的机构,车驾出发到定州之后,李世民就命长孙无忌为侍中,命杨师道为中书令。

  侍中,就是皇帝的侍从,没有编制,不享受福利待遇。如此职务,只负责,不享受,谁干?很多人都想干。侍中主要干的就是给皇上出主意,跟在皇帝身边议论国政,俗称“高级随从”。侍中原本级别不高,但实际上却深得皇帝信赖,所以地位逐渐提升,直至今日,已成了宰相级别。长孙无忌是李世民的贴心伙伴,他当侍中,没有异议。

  中书令,由皇帝最信赖的人担当,主管繁琐政务。杨师道,隋朝宗室,天下数一数二的风流人物,诗人,学者。我一直以为杨师道算是个不拘小节的人,穿着一袭白衣登上高台,吟诗作赋北窗里。让诗人做那些缜密的工作,似乎不大合理。可史书告诉我,杨师道“清警有才思”,所谓清警,就是机智敏锐,头脑清醒。用隋室子弟担当大任,李世民的心可真够宽的。

  从东都洛阳出发前,李世民命萧瑀担任洛阳宫留守,这和二十年前有着极其相似的地方。杨广在攻打高丽时,李渊就是晋阳宫的留守。除了两道大军的各位将领之外,李世民还带上了年近花甲的大老黑尉迟敬德。当李世民下达令皇太子李治监国的诏令后,尉迟敬德坐不住了。

  “陛下亲征辽东,太子人在定州,长安、洛阳心腹空虚,怕有玄感之变。”这句话,把所有人想到而不敢说的词儿给捅出来了。李世民看着尉迟敬德,微笑。尉迟敬德似乎没看见李世民脸色的变化,接着说道:“况且,高丽乃边陲小镇,不足以出动万乘车马,希望陛下用偏师征讨,胜利指日可待!”

  李世民心里差点儿乐了,杨广出征三次,倾全国之兵都未能打下高丽,现在竟被朝臣看得如此之低。大军已经准备好了,宣传也很到位,李世民是不会下达这样的指令的。他非但不听尉迟敬德的劝,反而令其为左一马军总管,跟随大军一同出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