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恐惧

西葫芦炒鸡 著    2792 字     发布

 紧接着,李密只身来到了荥阳(河南郑州附近)一带。他马不停蹄的往来于各个民军首领之间,告知他们夺取天下的计谋!可惜的是,竟然没人愿意理会,甚至还有人嗤之以鼻,包括王伯当。

  其实这也很好理解:首领们大多数出身低微,没什么大志向,聚众造反不过是为口饭吃,你一个外人突然跑来说可以夺取天下当皇帝,鬼才相信呢!

  但是,这所有的耻笑和挫折都没能吓退李密,反而更加激起了他的斗志。这位老兄继续奔波、继续游说,简直快到了拼命的地步。

  

  功夫不负有心人!

  过了很久之后,终于有第一个人开始赏识咱们的李老兄了,这个人正是王伯当。或许是被这个贵族子弟的诚心和恒心所感动、或许是被激发出了夺取天下的大志,这位王老兄便和其他首领商议道:“这个人位列公卿,志气宏远,且多次化险为夷;如今人人都说杨氏将灭、李氏将兴,莫非此人就是那个民谣中的李氏?”

  大家伙儿一听,如同醍醐灌顶,赶紧点头表示同意。

  就这样,李密锲而不舍的活动终于收到了效果!各个首领均将其奉为座上宾,尤其是王伯当。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李老兄发现了一个问题:这些首领都只有几千人的军队,实力太弱,不足以对朝廷构成威胁。于是乎,李密便将目光投向了瓦岗的翟让,投向了这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巧合的是,王伯当正好和翟让认识。于是便有了咱们前面描述的那一幕:一个叫做王伯当的首领前来求见,身旁还带着一个人、一个陌生的面孔。

  

  李密入瓦岗,大隋终于碰到克星了!

  决战前夕

  

  有王伯当做中间人,李密和翟让的第一次见面非常愉快;大家一块儿开怀畅饮,聊的相当投机。

  为了表示一下自己的诚意,咱们的李老兄又特意去做了一件事情:劝说附近的民军首领归附翟让。这件事情做的极为成功,附近的民军几乎全部投靠了瓦岗!

  翟让不是瞎子,看到对方为自己带来这么多实际利益,心中很是感动。不久之后,便邀请李密一起参与讨论军机大事。

  

  咱们的李老兄看到时机已经差不多成熟,便瞅了个空闲时间对翟让说道:“如今主昏于上、人怨于下,精兵都在高丽丧失了,与突厥的关系也告断绝;而皇上却依然南巡扬州、放弃东都,此实刘邦、项羽之辈奋起的大好时机。足下雄才大略、士马精勇,完全可以指罪诛暴,为天下先,杨家朝廷不足亡也!”

  翟让听完之后,深为赞同。不过,他并没有立即表示同意,而是说了这么一番话:“我辈身为群盗,日夜在草野间苟且偷生,您所说的,恐怕不是我辈所能做到的呀。”

  这几句话看似“懦弱、胸无大志”,实则更为稳妥;以瓦岗当时的实力(最多8万人),想要夺取天下,无异于是痴人说梦,能保证不被别人吞掉就很不错了。由此看来,翟首领并不是一个大老粗,而是一个做事非常稳健的人:杨家朝廷当然要推翻,但绝对不是现在,而应该慢慢来。

  听完这番话后,李密郁闷了。他没有搞清楚翟让的真实意图,还以为这个首领也跟其他首领一样“熊”呢!

  

  但猛人就是猛人。

  咱们的李老兄很快就摸透了翟让的心思,于是便再次找了个机会对这位瓦岗老大说道:“如今天下沸腾,百姓不能耕种。您部众虽然众多,但却没有军粮仓储,只能依靠外出抢掠来维持;若是旷日持久,再加上大敌压境,士兵们必然四散逃命。不如先攻取荥阳,就地取粮,待兵强马壮,然后再与他人较量。”

  翟让一听,恰和心意;这不正是自己目前所面临的难题(缺粮)吗?这不正是自己苦苦追寻的解决之法吗?于是立马表示同意,并制定出了一个周详的作战计划(应是出自李密之手)。

  

  几天之后,翟让与李密、单雄信、徐世绩、王伯当等人率领大军从瓦岗出发;先是攻破金堤关(荥阳市郊的一道关口),紧接着顺利攻取荥阳周围的几座小县城,最后对荥阳城形成了四面包围之势!

  荥阳守将是个没什么能耐的家伙,一听说民军杀来,吓得赶紧向皇帝求救。

  杨广没有丝毫犹豫,立即下了一个诏令:任命张须陀为荥阳通守(军政一把手),前去镇压贼军。

  

  猛人和猛人终于碰面了,两支强悍的军队终于碰面了,货真价实的“关公战秦琼”开始了!

  

  咱们的张须陀还是那么的忠心耿耿、一心为国,还是那么的高效率,几乎一点都没有变。他接到皇帝的命令后,立即率领精锐1万人火速从山东地区赶来。

  毫无疑问,这1万人正是一直跟着他奋战沙场的子弟兵,是他扬威华夏的全部家当;里边有罗士信、秦叔宝等一干凶悍之人,是一支自成立以来便没有打过败仗的百战之师!更为可怕的是,这支军队还有一个制胜法宝:八风营。

  

  听说这个“劲敌”要来,翟让和瓦岗的众弟兄全都怂了(怂的理由,前有述),一个个吓得脸色铁青。

  怎么办?撤吧,众人异口同声,难不成呆在这里等死吗?

  

  就在这时,一个洪亮的声音响起:不可!

  

 大决战

  

  发出不同声音的人正是咱们的李密!

  这位老兄慨然说道:“姓张的勇而无谋,其军队又屡次获胜,既骄且狠,可一战而擒;但列阵以待,保证破之。”

  这句话让我不禁想起了当年的韩信,他在评价项羽时也用了几乎相同的词语:匹夫之勇、妇人之仁!

  当然了,不管是张须陀还是项羽,都绝对称得上是当时的超级名将。但再厉害的人也有缺点、再厉害的人也并非不可战胜,这是一个常识,却是一个很容易被人遗忘的常识,尤其是那些曾经遭受过沉痛打击的人。

  换句话说,李密和韩信只不过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说出了一个大家遗忘的常识而已!

  

  话虽如此,大家伙儿还是心有余悸,主张退兵的人仍然占大多数。

  就当翟让犹豫不决的时候,一个不幸的消息传来:姓张的已经杀到眼前了!

  

  我靠,这也太快了吧!

  这下子没办法了,只能硬着头皮上了。于是,由李密牵头,瓦岗众将领们商量出了一个临时性的打法!

  接下来,我将采用文学笔法来描述这场隋末最重要的大战、这场改变了无数人命运的大战。为什么要用文学笔法呢?原因很简单:史书中的记载太简略了!

  老规矩,先来晒晒双方的实力对比(孰强孰弱,大家自己来做判断吧):

  

  官军:大概有1万人,将士均是身经百战、战斗力非常强悍,拥有“八风营”这样的战阵;总指挥是一代猛人张须陀,还有罗士信和秦叔宝等不要命的绝世高手。

  缺点:远道而来有些疲惫;心理上轻视对方。

  民军:大概有五六万人,士兵战斗力一般;总指挥是翟让,李密为军师,有单雄信、徐世绩、王伯当等高手。而且是以逸待劳。

  缺点:心理上有一种恐惧感。

  

  OK,废话不多说了,开始吧!

  尾声

  

  张须陀悲壮的战死在了沙场,结束了自己光辉灿烂、波澜壮阔的一生。他是一个称职的好官,他是一个忠心耿耿的大臣,他是一个卓越的军事指挥家,同时他也是一个爱兵如子的好人。再多的溢美之词,我想都不为过,因为他配得上!

  最后,让我们为此人下一个定论吧:一代猛人张须陀是一个真真正正的英雄。

  

  曾几何时,“英雄”这个词也被历史学界滥用了。不管什么人,只要做了有利于历史大潮的事情,就被安上“英雄”的名号;而一旦违背了历史大潮,便被毫不犹豫的打入历史的耻辱柱。

  教育界灌输给大家的“阶级斗争说”就是此类典型。它混淆了无数人的视听,让很多人对张须陀产生了近乎扭曲式的误解,比如什么“镇压农民起义的侩子手”、比如什么“朝廷鹰犬”等等。由于这种教育的结果,张猛人死的时候,许多人拍手称快,认为终于消灭掉了一个大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