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守则

西葫芦炒鸡 著    2612 字     发布

  

  世家大族最初应该是起源于“家庭”。一开始的时候,这种家庭非常小,只有几个人,但是经过若干代的繁衍生息,这种原本很小的家庭慢慢变的庞大起来,而且聚集在一起居住,形成了一个一个的“族”。此时的“族”,还不能算是世家大族,还仅仅是具有了雏形。

  接着,由于战争或者其它因素,这个“族”中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栋梁之才,进入国家权力层,把持国家重要职位。而这些部分人本着“举贤不避亲”的原则,大力吸收本族之人进入国家政权,长久下来,整个国家政权中就充斥着该族的人。

  于是,世家大族就形成了。(我讲的非常笼统,有兴趣的人可以查阅相关资料)

  

  大家可以看出来,世家大族的形成与人才选拔机制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隋唐科举制出现之前,政府选拔人才,一直采取的是“举荐”的方式。也就是说,不管你这个人多牛、多猛,都要有人举荐才行。否则,哪怕你有诸葛亮之才,也只能老死山林了。“举荐”制有好处吗?当然有,而且也确实出了很多人才,比如前面说过的李德林、陶侃,都是被举荐上来的,他们不仅学识好,而且人品也绝对一流。

  但是,这样做的弊端慢慢的超过了其优点。原因很简单,有门路、有背景、有关系的人会越来越吃香。试想一下,谁会愿意举荐一个毫无瓜葛、毫无利益关系的人呢?

  读到这里,大家是不是有种感觉,咱们现在的社会选拔机制又回到了“举荐”的时代?那些有背景、有关系的人,根本不需要找工作,就可以轻轻松松的进入政府机关,而且前途一片光明;而那些没有后台、没有背景的人,只能在城市里过着可怜的“蜗居”生活。有人可能会提出疑问:那是因为那些人不是名校出身,要是名校出身,肯定能找到好工作,比如那个某某某!我只能说,提出这种疑问的人,还是不了解现实社会,其实不管你是名校也罢,普通学校也罢,你所找到的那份工作,仅仅是一份极为普通的工作,将来顶多是某家公司的中层管理者、顶多成为一个所谓的“中产阶层”,或许工资是挺高的,但是却永远没有机会进入决策层。在华夏的社会,其实是“权大于钱”的,对此我想大家应该深有体会。至于什么国家公务员考试,不提也罢。扯远了,呵呵!

  

  再往下发展,世家大族举荐人才不再局限于自己人,而是开始举荐其它世家大族的人,甚至于连娶老婆也都是挑选其它大族的闺女。长期以往,这些世家大族之间就形成了一种牢固的亲戚和私人关系,外人想要插脚,简直是难如登天。史学家给他们起了一个形象的称呼:门阀。

  

  那么,世家大族有什么优势呢?接下来,就说说这个阶层所具有的让人瞠目结舌的政治和经济特权。

  在地方上,他们占有大量田地和奴婢,施行“庄园”制经济发展方式,而且每个庄园里都有自己的独立武装,少则几百,多则上万,成为名副其实的独立王国。而庄园主就如同是皇帝,对庄园里的事务具有绝对的权威。难怪一代田园诗人谢灵运(世家大族谢家)不愿意做官,而愿意在家里做地主。更狠的是,他们竟然不用交税,收入完全归自己所有,比现在的“特区”牛气多了。

  在政治上,这群人制订了各色各样、花样繁多的有利于自己的政策和法律。最为臭名昭著的就是“世袭制”,通俗点的解释就是:自己的这个位子,自己的儿子乃至孙子、重孙子还可以做,别人是永远抢不去的。大家可以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不经过任何奋斗就得到了别人梦寐以求的一切,那他会珍惜吗?所以,这些正宗的纨绔子弟就成了社会的真正蛀虫,败坏着社会的风气、侵蚀着社会的财富,同时也在慢慢埋葬着自己这个群体。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这其中还是有些杰出人士的。

  

  到了东晋时期,世家大族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出现了传统四大家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到了南方,则有王、谢、朱、张、顾、陆等大姓。其中,杨素的老婆就属于郑氏。

  不过,这种情况也不是固定的,由于常年战乱,一部分家族逐渐衰落了,而另一部分家族却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兴盛起来。

  南北朝时期,北方经历了一场血雨腥风的大洗礼,很多世家大族为避战乱都跑到了南方,与南方的土著大族融合。就这样,北方的世家大族势力逐渐衰落了。而南方要相对和平稳定一些,所以对于世家大族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再加上南朝的几个政权都对他们特别的优待,因此南方的世家大族不仅没有衰落,反而更加兴盛。

  

  另外,还有一件不得不说的事情。由于这些世家大族都是一个个的独立王国,和中央政权没有什么经济上的利益往来。所以,他们内心里面几乎没有什么国家观念,很少关注国家大事。也正因为有这种心理,隋朝进攻南陈,他们表现出了让人极为愤慨的冷漠,真正做到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在这群人眼里,任何政权都是一样的,都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只要能保证自己的政治和经济特权就行了。

  

  但是,新来的隋朝却和原先的南陈有着非常大的不同,因为这个政权似乎没把他们放在眼里。

  首先,隋朝的那些法律讲求的是平等(相对于南陈来说),讲求的是以功劳换升迁,这就直接损害了一部分南陈旧官僚的利益。由于他们对隋朝没有任何贡献,也就不会得到任何官爵,也就意味着在他们身上传承几百年的“世袭制”被终结了。

  再者,也是他们最不能容忍的,就是隋朝的“均田制”。施行均田,就要丈量土地、统计人口,这就必然会涉及到他们的庄园,就必然会涉及到他们庄园中的奴婢。这还了得?这不是跑到家门口来拉屎吗?是可忍孰不可忍!

  

  于是,隋朝官吏认真宣扬法律和推行均田,而世家大族们则极力阻挠。双方矛盾越来越大、越积越深,干群关系非常紧张,死个个把人是常事。最终,这所有的矛盾积聚成为一个庞大的火药桶,覆盖了几乎原南陈的所有地区。

  

  让人意料不到的是,点燃导火线的竟然是苏威,原因是他写了一本小册子。

  杨坚确实没有料到,南方的矛盾会恶化的如此厉害。不就是宣扬宣扬法律,搞个“均田制”吗,是为百姓着想呀,怎么会引起这么大的问题呢?别说杨坚不明白,就是高颎也不明白,很多朝廷重臣都不明白。原因很简单:当局者迷。我们也别笑话古人笨,要是把我们其中某个人放到那个时代,说不定更是一头雾水。

  但是,杨坚却没有深入分析和调查整个事情的前因后果,没有弄清问题问题的关键所在,而是一拍脑袋想出了一个昏招:既然你们这帮家伙不听话,那就教化教化你们这群南蛮子,给你们上上课。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苏威的《五教》横空出世,目的就是教化南方人、化解矛盾。而所谓的“五教”,说白了就是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也就是劝人别打架、劝人顺从之类的。比这个更昏的是,杨坚竟然要南方人把这个《五教》全部背下来,不管老幼。多么“有创意”的想法,颇有点教训小孩子的味道:不许打闹,跟着老师一起背小学生守则。